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园林与如画——18世纪英国如画园林思想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宏宇 《建筑师》2006,(1):83-90
本文旨在通过对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如画所显示出来的多变性和多样性的研究,详细分析了18世纪英国如画园林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准确聚焦18世纪英国景观理论家和从业者的实践,跨越时间与空间,正确解读18 世纪英国的如画园林。  相似文献   

2.
两种如画美学观念与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中国"如画"与英国"如画"(Picturesque)两种美学观念,由于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类比的"画"不同,两者在审美价值追求上有着根本差异;表现在园林上,"如画"重在自然精神下的契道畅神,"Picturesque"强调视觉艺术形式引发的想象之愉悦;揭示两种"如画"观念对当今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仍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宏宇 《新建筑》2012,(4):99-103
作为英国18世纪三大美学范畴之一的如画理论,不仅是一种审美认知,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在如画园林发展的百年间,人们不断寻找如画美景。早期,英国人对如画美景的寻找带有明显的怀旧情结,这体现在对克劳德镜的使用以及对古典废墟的热衷。后期,随着如画发展成为与美、崇高并列的美学范畴,崇高逐渐演化为如画园林的重要内涵。从文献和实例两个方面入手,深入18世纪英国语境,从多重视角探索如画园林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4.
"如画"是18世纪后期随浪漫主义而出现的一个美学概念.它强调粗糙、复杂、原真、非规则等审美价值.这种非对称、非工整的"如画"美学观,对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产生了影响.相似的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如画"般的造园理念也力求突破规整对称.中国传统园林的"如画"与西方现代建筑中的"如画"是否存在共通性?文章试图通过梳理中西方"如画"观的发展,探索中国园林与现代建筑的相似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建筑走向现代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如画美学的观点及主张起初影响18世纪的英国园林,英国的如画式园林是欧洲造园艺术的三大重要时期之一,而后对空间的影响由园林延伸至建筑,进而影响建筑的审美品味,并改变了以往以思想和观念决定的美学标准。文章通过阐述如画美学观在园林游览路径及建筑体验路径中的延伸,分析其在感知方面的关注点,如视觉上的感知、视野中的不规则、场景中的新奇等,并结合现代建筑师的设计实例思考这些关注点在视觉、触觉和行为上分别与现代建筑中路径设计手法存在着何种共通性,以此探讨如画美学观在设计中起到的驱动作用并探求更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张贤波  倪阳 《世界建筑》2020,(7):84-88+125
文章通过分析如画美学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建筑审美产生影响的过程,探讨如画美为思考当今建筑带来的启示。如画美是一种新的美学范畴,一种主要是源于视觉感受和感官体验的审美品味。如画美学观改变了以往建筑主要以思想和观念决定的美学标准,它强调视觉和感官体验的重要性。分析如画美对建筑的影响,可以阐明如画美学观的美学价值,并从如画美的意识形态中探索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建筑师土澍客串了一回“雕塑家”。可是,他把他的“雕塑”还是做成了“房子”。其间,王澍自己又获得了一些关于建筑的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2)
文章对中国古代早期墓室壁画、画像石砖、山水画、佛教壁画中的山石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中国早期画山水的滥觞期,山石的画法呈现多样的形式,以线造型表现山石的传统更加成熟,用色彩表现的方式也大大发展。这些图式的出现和发展为后来山水画的山石表现提供了先验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章揭示了17~18世纪如画美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简述了英国建筑理论的发展特点,分析了如画美学的思想特性,从绘画、园林、建筑三个层面剖析了如画美学思想对其创作的积极影响.继往开来,如画美学思想的影响从古典艺术逐渐过渡到现代艺术,为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英国18世纪如画园林中对不规则式自然风景的追求以及园内中国建筑的出现,均体现出与中国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中国艺术对英国园林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研究和争辩的中心.结合史料文献和园林实例,对中国艺术与如画园林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进而得出中国园林思想并没有对英国园林艺术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是在错综复杂的境遇中,激发了人们的如画想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着中华民族,已渗透进民族的骨子里。它具有融合冲突、化解矛盾、弘扬个性、创造新生的特征。建筑设计目的在于反映建筑与环境、人的关系,实现建筑、环境、人的相互融合。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的研究分析与深入解读,从建筑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文聚落、人社会的环境关系四个角度,探讨了其作品中对“和合”文化的反映与思考,进而研究“和合文化”对其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如画园林美学对世界性的园林风格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画园林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对传统的回归,也有打破旧传统建立新传统的超越。其中,被誉为英国18世纪自然风景式园林之父的威廉·肯特,被公认为是首先使如画在园林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造园师。基于大量文献的考据,从其成长背景、设计思想、方法和手段等多个层面探讨了威廉·肯特对如画园林美学思想所产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3.
范文昀 《建筑师》2013,(2):44-47
陈述可以理解的王澍及其建筑思想:书写。多样化,差异性,综合性,建造实验。突围,自我而无我。  相似文献   

14.
英国的如画式园林出现于18世纪早期,那一时期是欧洲造园艺术的三大重要时期之一,在如画式园林的发展为后期的建筑空间设计思想提供了来源,是现代建筑自由空间组织的起源。本文通过归纳,可以更好地理解“如画式”空间和现代建筑空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建筑》2012,(7):21-21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于2月28日揭晓,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这一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他成为中国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人。据悉,颁奖典礼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6.
《中州建设》2012,(13):56-57
从事建筑活动,在我看来,以什么态度去做永远比用什么方法去做重要得多。至少,建筑于我,只是有闲情时,快乐地为自己安排的事情。我甚至一直回避“建筑”这个词,因为它前提在先地把“造房子”这件事搞得太重要了:多种综合的理解,需要“创造力”,更多地表达建筑师的“自我”,与时代同步,继承传统与历史,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2012年度普里兹克建筑学奖。其作品与后现代主义理论有着一定的关联。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分析其作品表现出的“瓦片情结”,解读其中潜藏着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刘琳璠 《建筑师》2022,(6):27-34
文章通过梳理王澍写作中“自然”这一母题,并对照其近期建筑项目,阐述自然这一宽泛概念在王澍设计中的转化和表达。文章细分出王针对自然解读的三个层面,通过“江山”“景观”和“道法”作为概念的延展,引申出王在其理论与实践中对于表象世界、身体经验和内部结构的总结与思考。文章同样关注王澍在对于自然论述中的主要参照物古代山水画的解读,并试图论证山水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在王的建筑设计中从技法到概念的引申。通过分析,文章质疑其符号性和语义性在两种艺术转译中的主导性作用。以王澍的实践为例,笔者鼓励更多不拘泥固有标准的丰富的创作形式和思考,从而促进文脉在当代实践中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王澍获得了2012年度的普利茨克奖,该奖发源于美国。是业界公认的、颁给当代建筑师的最高奖项。但当一位建筑师获得这一荣誉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本文通过对以往这一桂冠的获得者的后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地标建筑及“明星建筑师”现象的考察,来推测这位来自中国杭州的建筑师王澍日后的发展轨迹。这篇文章建立在一篇访谈的基础上,指出王澍的作品不管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中国本土,都将对当代建筑产生有意义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