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琳璠 《建筑师》2022,(6):27-34
文章通过梳理王澍写作中“自然”这一母题,并对照其近期建筑项目,阐述自然这一宽泛概念在王澍设计中的转化和表达。文章细分出王针对自然解读的三个层面,通过“江山”“景观”和“道法”作为概念的延展,引申出王在其理论与实践中对于表象世界、身体经验和内部结构的总结与思考。文章同样关注王澍在对于自然论述中的主要参照物古代山水画的解读,并试图论证山水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在王的建筑设计中从技法到概念的引申。通过分析,文章质疑其符号性和语义性在两种艺术转译中的主导性作用。以王澍的实践为例,笔者鼓励更多不拘泥固有标准的丰富的创作形式和思考,从而促进文脉在当代实践中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如画美学的观点及主张起初影响18世纪的英国园林,英国的如画式园林是欧洲造园艺术的三大重要时期之一,而后对空间的影响由园林延伸至建筑,进而影响建筑的审美品味,并改变了以往以思想和观念决定的美学标准。文章通过阐述如画美学观在园林游览路径及建筑体验路径中的延伸,分析其在感知方面的关注点,如视觉上的感知、视野中的不规则、场景中的新奇等,并结合现代建筑师的设计实例思考这些关注点在视觉、触觉和行为上分别与现代建筑中路径设计手法存在着何种共通性,以此探讨如画美学观在设计中起到的驱动作用并探求更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分析如画美学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建筑审美产生影响的过程,探讨如画美为思考当今建筑带来的启示。如画美是一种新的美学范畴,一种主要是源于视觉感受和感官体验的审美品味。如画美学观改变了以往建筑主要以思想和观念决定的美学标准,它强调视觉和感官体验的重要性。分析如画美对建筑的影响,可以阐明如画美学观的美学价值,并从如画美的意识形态中探索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关于文艺复兴别墅的讨论都与文化历史特征、“如画”研究有关,对建筑、花园和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比较少。本文以帕拉第奥研讨会的讲稿为基础,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展现不同文献对帕拉第奥建筑和风景关系的讨论,尝试解释建筑师对整体景观与位置经营、自然与生活、建筑与理想图景的思考,在探讨建筑师与别墅的历史背景之外,希望交流一种与历史主义略不一样的、 重新认识“设计”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探讨大舍新作——武汉琴台美术馆的建筑设计,首先根据琴台美术馆现场观感和建筑师柳亦春的访谈要点,言及“废墟感”与建筑本质;然后分析建筑外观的山水特性给城市带来的贡献,以类自然空间、现代有机空间、神性空间为三个切入点对建筑空间进行深度论述;最后从四种东方“观”法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建筑体验思路。  相似文献   

6.
钱学森建议发展“城市山水”画最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给《美术》杂志负责人写信,建议开创一种以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建筑为题材的“城市山水”画。钱学森提出:我国画家能不能开创一种以中国城市建筑为题材的“城市山水”画?他认为,所谓“城市山水”,即将我国山水画和园...  相似文献   

7.
罗小安 《建筑与文化》2009,(11):104-105
城市建筑景观的目的是自然和谐,这是造园的一种审美理想。我们以色彩设计的方式对陶然园建筑外观和园林景观进行设计,要求色彩与自然和谐,与环境相连。通过陶然园项目思考和实践,对建筑景观色彩与空间营造思想进一步探索,归纳出用融入自然环境,形成大气文化氛围,呈现自然野趣的生态,将自然与人文思想在山水之间体现,以水墨如画的空间色彩景观表现出江南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8.
英国的如画式园林出现于18世纪早期,那一时期是欧洲造园艺术的三大重要时期之一,在如画式园林的发展为后期的建筑空间设计思想提供了来源,是现代建筑自由空间组织的起源。本文通过归纳,可以更好地理解“如画式”空间和现代建筑空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郑虎 《建筑与环境》2009,3(6):103-105
通过对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规划与单体设计,提出了“山海建筑”的设计思想:尊重自然,从宏观入手,尽量作足山与海的文章,建筑中地形环境特色要鲜明等理念。设计不提倡山海建筑与平原城市的建筑在对建筑流行形式语言的模仿中日渐趋同。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地处武当山旅游特区的武当雅院项目规划设计的主要情况。通过其项目建设特征和单体设计要点的综合论述,从中可以深切体会到项目“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天人合一”建设理念。这与当前整个社会所提倡的“生态开发”的要求相呼应。同时可以看出项目组团在规划设计等方面的杰出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城市拥有与西方城市不同的空间营造逻辑和规划设计方法,尤其是结合山水元素的人居环境营建理念及方法,曾指导人们创造了大量“天人合一”的中国式城市空间。本文以清涧古城历史人居环境营建为例,在古城历史城池图复原的基础上,借助 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对其自然山水中地表和河流灾害进行模拟分析,探寻城市营建择地经验,并利用空间句法分析城市历年空间结构的演化发展,总结其空间结构构架经验。与此同时,运用 Arcgis 视域分析方法对城市建筑群体肌理以及重点建筑视线关系进行剖析,以提取城市建筑布局经验。希冀通过科学定量的分析方法发掘转译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建智慧,以启发当代于山水之间实现人居和谐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揭示了17~18世纪如画美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简述了英国建筑理论的发展特点,分析了如画美学的思想特性,从绘画、园林、建筑三个层面剖析了如画美学思想对其创作的积极影响.继往开来,如画美学思想的影响从古典艺术逐渐过渡到现代艺术,为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如画"是18世纪后期随浪漫主义而出现的一个美学概念.它强调粗糙、复杂、原真、非规则等审美价值.这种非对称、非工整的"如画"美学观,对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产生了影响.相似的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如画"般的造园理念也力求突破规整对称.中国传统园林的"如画"与西方现代建筑中的"如画"是否存在共通性?文章试图通过梳理中西方"如画"观的发展,探索中国园林与现代建筑的相似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建筑走向现代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以技术与艺术的双重视野,分析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在技术性思维主导下,对建筑艺术的探寻.透过对其生平与建筑成就的追溯,分析这位多项建筑成就奖的建筑师,如何透过技术性思维与建筑艺术设计手法融为一体,奏出独特而凝固的交响乐.文章通过对“技术性思维”理念及其具体体现出的“与自然融合的场所精神”,并通过选取代表性建筑作品设计手法进行逐一分析与比较研究,验证技术性与艺术性,始终是建筑最基本的定义与目标追求,从而以对其经典作品的重新解释,为当代建筑迷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走向生态自然观的医院建筑康复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军  刘德明 《华中建筑》2008,26(5):80-83
走向生态自然观的医院建筑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求,还可通过促进其心理和精神的舒适度从而达到促进康复治疗的目的。该文从“循证设计”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医院建筑环境中促进患者康复和医院使用者健康的自然概念和自然要素,提出体现我国地域性的循证设计观点。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提出了医院建筑结合自然的可持续性设计方法和策略,为医院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16.
“七七抗战”礼堂是国立中央大学在重庆沙坪坝时期遗存的唯一建筑。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史料考证等研究方法,从历史沿革与建筑本体两方面对礼堂展开研究。一方面考证其建造年代,理清并还原其产生的历史环境;另一方面梳理其演变过程,阐述建造形态随功能变化的“自然生长”特性。在对礼堂时代性和地域性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礼堂作为抗战建筑遗产具有的科技价值、历史价值和情感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气候问题日益变得严峻,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甚至全世界在发展中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建筑行业作为直接或间接碳排放的主要责任领域之一,对建筑建造过程中的优化升级直接决定了建筑业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在城市与建筑发展领域所取得的进展,随后通过国内、国际的相关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尝试以一种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在“双碳”背景导向下建筑设计如何与城市相结合,并尝试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利用的目标和导向下,实现“双碳”目标可持续性发展设计,并提出相应的构想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营造一个满足使用需要完全由人工控制的舒适的建筑空间已并非难事。但是,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由此产生的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众多建筑空间所表现出的自我封闭和与自然环境缺乏沟通的缺陷却成了建筑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识之士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设计“生态建筑”和营造“山水城市”的设想,力图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降低建筑的能耗,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希望通过将自然环境与城市空间的结合来改善城市环境和建筑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有不少布局精巧、造型优美的山水盆景,都十分留意和注重“空白美”的塑造。在艺术领域里,常常可以欣赏到多种形式的空白美。如在绘画艺术中常有“留白”、“画留三分白,生气随之发”和“画外有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在诗词中常有“言无尽而意无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音乐中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在书法中有“尽白”;在园林中有“三维空间美”,这些都能给观赏者带来美的遐想,在有限的空间中追寻无限的艺术情思和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自然建筑化将自然环境融入到建筑之中,使自然拥有建筑品质,也赋予了建筑以自然属性,从而完成两者的对话。然而,不同的建筑师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尝试通过对两位日本著名建筑师作品的比较,对这一设计手法进行初步的探讨,意图启发建筑师通过把自然融入建筑来实现建筑的自然和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