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数据化发展,我国车联网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车辆也正在从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转变为新型的智能出行载体.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搭载智能网联功能的新车渗透率已超过50%.作为一个移动的智能载体,车辆可收集大量的用户信息、车辆行驶信息、道路信息、环境信息等,并通过车辆上装载的车联网卡实现"人、车、...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一种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该方案主要依托5G移动通信、高精度定位技术、五维时空融合技术、边缘计算、边云协同等技术,实现边缘平台算力部署,构建“端-边缘-云”分层架构,建立智能可靠车联网通信、车辆的实时高精度定位、交通态势感知、交通管控等技术体系,实现5G车路协同,全面提升车辆感知决策控制能力。当前,该方案已在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道路自动驾驶示范区应用落地。  相似文献   

3.
随着5G技术的成熟与应用落地,各类依赖与5G技术的产业也应运而生,车联网领域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5G技术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技术架构。该架构结合5G通信技术优势,利用边缘计算、5G智能驾驶分级决策架构、五维时空融合感知、车路协同机制构建、测试验证应用原型等先进性技术,融合打造了一套集"5G网联+车路协同"于一体的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技术,可推动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成立。  相似文献   

4.
陈山枝 《电信科学》2022,38(7):1-17
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企业主导的蜂窝车联网(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C-V2X)国际标准,该标准解决了车车间及车路间的低时延和高可靠通信难题,兼具技术和产业优势,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已形成领先优势。在澄清车联网的相关概念、5G与C-V2X、车联网与车路协同、车联网与无人驾驶、单车智能与网联智能等相互关系的同时,阐述了本文的观点。进而,为抓住全球汽车产业革命和我国交通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提出了我国基于5G+C-V2X的“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的车路云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从智能网联辅助驾驶到智能网联无人驾驶及与智能交通融为一体的发展路径。最后,分析了相关产业进展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车联网又被称之为"智能网联",它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实现城市交通的智能化与现代化,为人们提供更为安全、便捷、优质的交通服务,实现建设文明城市的目标。本文重点介绍了5G车联网业务的分类,并以交通效率类业务为例,探究了其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兴通讯技术》2020,(1):56-59
从车联网概念内涵和关键要素入手,分析车联网产业涉及的技术要点和技术发展路线。认为车联网关键技术向着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汽车电子、车联网新型通信技术、车联网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形势和中国车联网产业政策环境的研究,认为车联网产业处于加速发展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7.
《信息通信技术》2019,(6):48-52
随着5G网络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车联网已逐渐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提供出行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车辆被远程控制、车辆信息被篡改伪造等恶意攻击和安全威胁,因此,信息安全是保证未来智能出行模式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结合5G网络及智能技术的特点,提出一种5G智能车联网安全方案,设计5G智能车联网安全场景和框架,阐述相应的关键技术,并对智能车联网安全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道路承载容量在许多城市已达到饱和,交通安全、出行效率、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受到了业界的高度重视.车联网通过车车/车路/车人/车云之间的通信和信息交换,实现智能动态信息服务、车辆智能化控制和智能化交通管理等应用.  相似文献   

9.
进入5G时代,一些依赖于5G网络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迅速壮大起来。车联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基于5G网络的车辆网技术(简称为5G-V2X技术),其出发点是利用5G网络的新特性(低时延、高带宽、强可靠性),解决C-V2X中存在的问题,其实质是实现"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网"一体化。文章围绕5G-V2X技术,给出了5G-V2X交通体系和网络拓扑,并解读了V2X的内涵,在总结基于5G网联车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助力网联智能自动驾驶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蜂窝车联网技术支持的智能车辆编队行驶场景,研究智能车辆面临的信息安全威胁,并提出安全防护建议。通过分析车辆编队在直连通信接口中的车队内部及与路侧单元间的通信,以及车队编组、管理的通信过程,识别智能车辆编队行驶面临的信息泄露、信息篡改、身份仿冒等安全威胁,并针对性地提出车辆编队行驶安全防护方案,如通信内容加密,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成员身份鉴别和数据安全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带动了汽车工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汽车工业在提升各项性能的同时汽车工业也在朝向智能化发展.呼唤电路是联接整个汽车电路的重要结点,而汽车传感器将是发挥汽车仪表信息系统作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直接影响汽车呼唤电路的改进设计.出于现代汽车对安全性,智能化的要求,本文基于对汽车电路局部改进,重点研究汽车呼唤电路的改进设计中预防和化解汽车电路系统上的软故障的电力传感器的改进,以期增强汽车的自主保护功能,延长汽车使用寿命,提高汽车运行和驾驶安全性,同时也尽可能为汽车技术的发展提供可用资料.  相似文献   

12.
吴晴 《移动信息》2023,45(5):126-128
智能车载服务平台又被称为车联网服务中心,是车联网的核心部分,主要可以实现车辆和信息的交互,是一个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智能车载平台。智能车载服务平台可实现车辆的远程监控、紧急报警、远程升级等功能。车联网将汽车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实现了对汽车的全面监测与管理。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未来车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自动驾驶汽车的研究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体现出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敏捷性和方便性,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文章将针对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汽车上应用时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汽车上应用的发展前景。希望能够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自动驾驶上的应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随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运输行业对于车辆安全性和运营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现实需求不断增长,同时移动通信、传感器及云计算等技术的逐渐成熟,使得车辆信息物联网融合应用及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本文基于车辆状态检测及油耗监控的车辆服务支撑管理系统的综合分析及设计,探讨以"端管云"框架为核心的支撑平台技术实现模式,为推进具有明确产业应用特色的支撑应用平台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创新应用是融媒体生态体系的重要推动力.本文结合媒体直播的行业背景与所面临的实际挑战,介绍了由河南广播电视台自主研发建设的大象图传超高清信号传输制播平台.平台基于5G通信技术和超高清视频编码技术,实现了广播级超高清视频直播与互动,为媒体直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白婷婷 《电子测试》2016,(20):11-1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成为了很多家庭的代步工具,而汽车的安全性、便利性也成为人们衡量当代汽车档次的重要标准.伴随着电子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化也是大势所趋.现在的车载系统也越来越完善,可以实现导航、防盗等功能.本文以嵌入式系统为基础,结合了GPRS通信技术、百度开放云平台等构建了一个车载智能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7.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车联网的出现将使汽车变成下一个移动终端,流量红利将因此会从智能手机分流到汽车。中国移动将紧跟时代大趋势,在车联网方面开展5G网络部署工作,加快5G在车联网、智慧交通方面的应用,形成标杆,加快项目复制,抓住车联网流量及相关5G新基建红利。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5G的开放式智慧车路协同云平台,可从安全、效率、服务三方面提升高速智慧化水平,解决路侧设备信息化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8.
崔新龙  李斌 《移动信息》2024,46(3):191-193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逐步与汽车技术实现了融合,针对国家有关部门推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和通行试点的相关建议,文中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感技术、物联网、新型通信与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分析了城市交通安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和人们的出行体验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能源智能网联交通城市应用方案,设计了一套集云、管、端于一体的智能网联系统,实现了交通、汽车、能源、信息通信四大产业的历史性融合。  相似文献   

19.
陈典全 《通信技术》2011,44(12):131-133,136
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基础,485总线、CAN总线、以太网、公众无线通信( GPRS/CDMA/TD-SCDMA/WCDMA/CDMA2000)等各种通信技术的融合是实现充换电智能服务的核心技术.分析了国内外电动汽车充换电智能服务技术现状,提出了一种以各类通信技术融合为核心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智能服务框架模型,描述了该服务体系能够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的具体服务,并对该技术将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