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闫琰 《山西建筑》2008,34(14):66-67
介绍了瓦当的概念和作用,从图案瓦当和文字瓦当两方面对北朝时期的瓦当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北朝瓦当的美学特色,以提高人们对北朝瓦当的认识,从而促进中国古建筑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砖瓦》2020,(7)
正兽面纹琉璃瓦当,筒长35cm、直径13cm,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琉璃瓦是中国传统的上釉陶制品,其以吸水量小、色彩绚丽多姿的特点出现后一直用于宫廷建筑。陶胎,圆形,兽面纹饰,面部狰狞凶猛,眉弓粗壮,双目怒睁,鼻孔硕大,龇牙咧嘴,造型颇具特色。瓦当是西夏十分常见的建筑构件。西夏瓦当装饰图案分为兽面和花卉两种。兽面瓦当装饰图案简单,当面为  相似文献   

3.
王勇坚 《山西建筑》2014,(29):233-236
介绍了滇南古建瓦当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对瓦当装饰的类型及分布地点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寿字纹瓦当、虫兽纹瓦当、植物纹瓦当及抽象纹瓦当的图案寓意,见证了古滇南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崆峒山长期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三教并存的空间格局,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景观营建中的空间艺术.研究中运用了田野调查、文献分析、图解分析等方法,分析崆峒山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探究多元文化融合下的景观空间组织手法与营建艺术,解析儒释道三教景观的空间特征,归纳崆峒山多元宗教文化景观个性背后的空间营建包容性特征,总结出三教...  相似文献   

5.
马逸飞 《山西建筑》2015,(3):224-225
从用笔、结构、章法布局三方面分析了文字瓦当的装饰价值,并对文字瓦当的取材文化、造型文化、艺术文化进行了阐述,对汉代文字瓦当艺术价值的传承及瓦当的装饰艺术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 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 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 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 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 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 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 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 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 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 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 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 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
在对文献中的靺鞨、勿吉有所辨析与归纳的基础上,根据分布在第二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游、牡丹江下游和干流松花江上游等地区北朝至唐时期相关遗存的分析,证明这类遗存的文化属性具有一定的共性,通过与渤海早期遗存的对比,确认这类遗存所代表的族群应当属于靺鞨。进而对于相同空间而时代早于靺鞨的遗存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除黑龙江中游地区外,各地汉魏至北朝的考古学文化均未反映出与靺鞨文化的直接渊源关系,而目前所掌握的只有蜿蜒河类型遗存与靺鞨考古学文化联系最为密切,因此挹娄究竟应当对应于何种考古学文化,目前尚难于定论。  相似文献   

8.
<正>三教庙景区概况区位环境通州三庙一塔古建筑群,即今天的三教庙景区,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金名片”。该景区位于通州老城的西北转角处,紧依城墙,东边原有通州北关与北大街。现在城墙、城门和北大街都已无存,只剩三教庙与葫芦湖相映成趣,成为通州的标志性景观节点。构成三教庙景区由三庙一塔组成。塔即通州燃灯塔,三庙即通州文庙、佑胜教寺和紫清宫,在塔下呈“品”字形分布。由于三庙分属儒、释、道三教,故有“三教庙”之称(图2)。  相似文献   

9.
羊恂 《四川建筑》2003,23(2):29-30
从分析建筑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入手,总结了中国近年来优秀的建筑作品中的象征性表现的不同类型和手法,试图从中深入理解建筑创作的本质,以期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从瓦当在中国各主要时期的艺术特征和历史传承等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分别进一步对陕西的关中、陕北、陕南地区的民居瓦当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地域性特征分析,旨在揭示陕西瓦当在建筑史上具有其重要的历史性及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3)
瓦当纹样属于民间工艺美术的范畴,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结合体。该文在阐述西和县张庄村瓦当纹样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当地瓦当纹样的类别,通过分析瓦当纹样的制作、种类、寓意,阐述该地区瓦当纹样的艺术特点及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黄冈地区位于湖北省东部,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处,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四省文化交融体现在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上就是装饰手法多样。其中建筑彩绘在表现部位、表现题材、表现手法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3.
傅俊杰  唐孝祥 《风景园林》2020,27(6):115-120
珠江三角洲桑园围地区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地域文化特征显著的人文景观。通过对志书、诗文游记记载和历史图像进行分析,探讨桑园围地区人文景观的历史演变、空间类型和文化内涵。将桑园围地区人文景观的典型类型归纳为地如棋称的生产空间、西樵烟雨的游赏空间、多元融合的教化空间;从以水为核心的八景文化、联合自治和士绅主导的社会准则、兼容并蓄的文化信仰3个方面,总结其社会文化内涵,以期促进桑园围地区传统人文景观保护与地域特色景观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4.
赵冲  张璐 《华中建筑》2024,(3):164-169
闽西客家“崇宗敬祖”的文化特征和“群聚而居”的生活方式,使得“居祀合一”的建筑形式逐渐在闽西地区发展起来。现有的传统民居研究成果缺乏对整个闽西地区平面类型的系统性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客家民居平面类型的演变过程,该文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首先将客家民居按照其平面特征分为“堂厢天井式”“杠屋”“院落组合式”和“堂横屋”四种类型,从中寻找出客家民居的基本型;其次将117栋传统合院式民居以基本型为样本,按平面发展逻辑进行分类,分析其演变过程,厘清各自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机制;最后探索闽西客家传统合院式民居平面类型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寻“留白”这一艺术理念对于传统园林以及传统空间建构形态的影响,分别从传统哲学、认知方式以及审美观等角度,对留白在传统园林空间的创作以及接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揭示了留白的创作思想表现在园林空间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及时空互渗等方面,留白的空间处理手法是形成传统园林空间意境的重要设计策略.传统园林空间中的留白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表现出内在的一致性和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古代杭州地区,经济发达,园林众多,但经近代战火之后,园林所存寥寥无几。芝园是晚清时期杭州胡雪岩故居的内部园林,属江南园林派系,其中的叠山十分著名。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对芝园叠山的选石、类型和手法的进行研究,探索其中的特点,提出当代园林建设可以参考芝园叠山的手法,以此丰富杭州地区园林叠山文化的内容,为文物保护和杭州园林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回族集聚典型城镇个案的空间结构 ,探讨城镇的内部功能分区特征。认为宁夏南部回族集聚城镇空间结构受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主体的回族文化的影响较大 ,表现为 :( 1)行政区分布较集中 ,规模偏小 ,主要分布于城镇中心地区 ;商业贸易区与居民居住区相邻 ,回族特色贸易主要在回族集居区街巷形成点 线结构。 ( 2 )居住区中清真寺内核作用突出 ,形成以清真寺为核心的“辐射型”回族社区。 ( 3 )回民公墓是回族集聚城镇的特有用地类型 ,一般集中分布于城镇一侧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建筑类型有不同的个性与内涵,体育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因而在体育建筑造型的创作上,应该表现出深刻的内涵、鲜明的个性和优美的形式。该文分析了体育建筑造型个性与内涵的出发点,对其个性与内涵的表达原则进行了论述,对体育建筑造型设计手法从形体美学、结构美学、材料美学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早期人类生理、心理及应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花卉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人类花文化最初形成是与花卉对于人类的“形式快感”、内模仿与移情作用及花卉应用分不开的。人们常用的比兴、比德手法是以其为基础而扩展深化的。  相似文献   

20.
张启翔 《中国园林》2001,17(1):73-76
从早期人类生理、心理及应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花卉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人类共文化最初形成是与花卉对于人类的“形式快感”、内模仿与移情作用及花卉应用分不开的。人们常用的比兴、比德手法是其为基础而扩展深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