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存在理论内涵上的相关性和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在推进依法治国和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价值层面使人们对宪法、法律的尊重成为可能和必要;同时,要以法治方式构建价值观建设长效机制,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以法治实践引领核心价值观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依法治国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依法治国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在法治维度下,必须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提高科学立法能力,实现法治体系现代化;全面提升公民法律意识,创设良好的法治环境;优化网络公共空间,推进网络法治建设,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现实需要,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目前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存在法治知识薄弱、法治信仰不坚定、法治思维欠缺等诸多问题,需要从创新法治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积极开展法治实践等方面入手,寻求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人民警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保障。为此,人民警察必须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与深刻内涵,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自觉坚持并运用法治理念指导公安工作,努力推进我国公安机关的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建设"法治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首先要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法治建设的内涵, 把握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 重点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 4 个 维度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伴随依法治校的推进,在教学与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有助于提升其实效。  相似文献   

7.
正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到丰硕成果的同时,为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布置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将依法治国第一次铭刻上了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强调了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命题,是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全会决定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五大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政治目标写入政府报告.1999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由此"依法治国"上升为国家的宪法原则.治国方略的变化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依法行政、法治行政.本文就地方法治政府的定义、地方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做了简妥分析.  相似文献   

9.
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又在以法治官,加强权力制约。目前。我国在权力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容易使权力产生腐败。只有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权力的制约,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加速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在其“ 五计划建议”中又进一步确认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本文从依法治国内涵、重要性及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建设“法治湖北”是在国家统一的法治框架下,用法律手段科学合理地解决湖北的具体问题、特殊问题,必须始终遵循法制统一、因地制宜和全面法治三个基本原则,才能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湖北的具体落实,湖北的法治建设才能走在全国的前列。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治理国家紧密结合 ,系统地阐述了法治的本质、地位、方针、原则和方法 ,清楚地表明了他在治理国家的方式、目标、系统、理念和途径方面的战略思考与抉择。本文力图从这一新的视角探讨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规模浩大繁杂的系统工程.法治不仅体现作为静态的制度层面的建设,还体现为动态的包括精神性的法律意识的发展和成熟.在我国的法治进程中,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法律意识的缺失,作为非制度因素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最根本的精神力量和内在支柱.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思想渊源。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治理国家紧密结合,系统地阐述了法治的本质、地位、方针、原则和方法,清楚地表明了他在治理国家的方式、目标、系统、理念和途径方面的战略思考与抉择。本文力图从这一新的视角探讨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强调,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要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日前,记者围绕如何落实十八大有关精神,独家专访了从事多年中国法制建设工作的中国著名维稳专家、《稳定论》一书作者、中国新华基金会主席张翔麟。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宪法作为根本法,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根本的法律保障,法治入宪,是党的治国方略的宪法化,标志着我党治国方式的进步,法治,最根本的是宪法之治,宪法至上,提高宪法的最高的权威性,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要弄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这两种手段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这种联系中这两种手段所表现的地位,首先注意区分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一个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这是指国家形态(国家权力的运作形态)问题,对此,我们党代表人民的意志,选择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种国家形态含有十项内容;二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这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或方式,它们都不具有国家形态的属性,相反,在一个国家形态(人治国家或法治国家)中这两种手段可以兼用.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我们党又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其必然性从根据上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必要性,表现在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法律是道德的制度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基于这种同一性,在治理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可以互补.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相比却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这是由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历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教育法律、法规日益完备的今天,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校,自觉地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一、坚持依法治校是新时期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认为,要弄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这两种手段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这种联系中这两种手段所表现的地位,首先注意区分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一个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这是指国家形态(国家权力的动作形态)问题,对此,我们党代表人民的意志,选择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种国家形态含有十项内容;二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这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或方式,它们都不具有国家形态的属性,相反,在一个国家形态(人治国家或法治国家)中这两种手段可以兼用,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我们党又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其必然性从根据上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必要性,表现在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法律是道德的制度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基于这种同一性,在治理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可以互补。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相比却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这是由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历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努力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系统分析了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含义和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