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深圳河是香港和深圳的界河,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侧常有洪水泛滥,地形低洼加上城市开发不当是主要原因。因此,深港两地开启了深圳河治理工程。工程分四期,前三期已于2006年完成。工程规划经历了被动应付灾害到以高标准指导治河的过程。尽管深圳河治理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但由于土地开发、环境保护和行政约束等原因,深圳河要达到50年以上的标准仍然困难重重,主动改造深圳湾是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治理深圳河工程可以基本解决河水污染,提高防洪标准。长江委设计院与香港博威公司联合,通过竞争中标,承担了深圳河治理第3期第2阶段的工程设计。根据工程规划和布置及施工场地较小等条件及深港两地有关规范,复查阶段以弃料、取土布置为中心,研究了导流与渡汛方式、主体工程施工技术、分区施工布置,同时还研究了满足总工期42个月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3.
深圳河为深圳和香港界河,两地联合整治深圳河已30余a。前三期治理工程后,深圳河排洪能力由原来的600 m~3/s提升到目前的2 100 m~3/s。目前进行的第四期治理工程,结合新的城市治水形势,在继续改善上游地区防洪条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近自然的上游河道生态景观。该文在系统回顾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主要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深圳河治理工程实施效果、科技支撑及现状问题,探讨下一步深圳河的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4.
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以环境管理为核心,始终将水土保持融入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中,将生态建设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工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不断深化、丰富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的内容,不断践行生态治河及生态文明施工的理念。本文系统简要介绍了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开展水土保持及生态保护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周立 《人民长江》1999,30(9):18-20
深圳河是深圳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界河。深汇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由深圳市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共同兴建,工程东起文锦渡上游的平原河口,西至深圳河入海口,治理河道总长17km。工程的规划设计始于1982年,为满足深港双方政府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立了联合技术小组和设计小组,专门对此工程的规划设计问题进行谈判协商。因涉及当时中港边界划分和工程范围适应法律及技术标准等复杂而敏感的问题,使工程规划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长江 《人民长江》2007,38(5):140-140
2007年4月24日,深港双方政府在香港举行治理深圳河三期工程完工典礼,共同庆祝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合作史上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长江设计院、长江委监理中心、水保局科研所作为三期工程的设计、监理及环境监理单位分别派代表参加了此次典礼。  相似文献   

7.
为了治理深圳河洪涝灾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三期实施并完成了深圳河治理工程。工程后河道边界条件改变,致使深圳河泥沙输移特性及淤积规律发生变化。实测资料表明目前深圳河干流河段基本达到冲淤平衡。本文通过回顾深圳河的治理过程,提出了对深圳河治理的几点认识,并提出今后对深圳河治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何勇  叶小云 《人民珠江》2010,31(2):10-13
深圳河一、二期河道治理工程塑造了新的河道形态,改变了深圳河潮流特征和泥沙输移特性。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深圳河治理后,河道阻力大大减小,潮波易于上溯,有利于涨潮流挟带泥沙进入深圳河而不利于落潮流将泥沙挟带出河口。这一变化将对深圳河的河道冲淤产生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9.
深圳河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深圳经济特区之间的界河。为解决深圳河的防洪排涝问题,深圳市治理深圳河办公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渠务署致力于找出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以拓宽河道,治理水浸问题。本项目综合运用了最先进的一维、二维数学模型以及实体模型模拟泄洪设计,包括进水口溢流堰系统、出水口水闸和一个80 000 m3的开放式滞洪区。滞洪区的设计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巧妙的湿地设计能够预防水土流失,支持生态发展,优化了泄洪方案。研究成果可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深圳河治理工程是深圳、香港两地政府合作进行的。在国内,该工程首次采用工程建设环境监察审核机制。深圳河治理工程实施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环境影响评估研究;施工过程中,实行了严密的环境监察审核管理,每天在施工可能影响的范围内,对大气、噪声、水质、生态、进行监测,采取了生态环境补偿工程措施;重点论述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避免了土地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深圳河的背景、治理情况的介绍,对深圳河治理工程的管理架构、前期工作、建造合同管理等内容进行总结,阐明深圳河工程创造了界河治理工程的新模式、对深港两地建造业及其他领域融合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研究成果可供城市河道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胡文青 《水利水电技术》2015,46(2):79-82,86
本文结合治理深圳河第四期工程深圳侧截污工程沉井施工实际,阐述沉井施工过程的步骤、控制和相关措施。沉井挖土下沉是沉井施工中的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因此,在实际下沉施工过程中采用了相关沉井施工技术并采取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避免了深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安全风险及会发生的相关费用,缩短了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13.
在江河整治过程中常见的护岸形式有混凝土铰链沉排、四边六面体框架群、水下抛石等,各种护岸形式在某一特定地域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有机结合实施,利弊互补。文中根据长江南京河段二期整治工程护岸和护坎工程实践,对三种护岸技术的技术设计与施工控制的关键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三峡地区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地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三峡工程的兴建,给三峡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了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提出出更高的要求。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这是增强三峡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5.
深圳河治理工程四期滞洪区模型试验的难点在于非恒定流自动控制系统和下游河道尾门水位控制的不确定性。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和水槽试验优选模型加糙方案,下游尾门处采用复合堰的控制方法实现水位—流量自拟合功能,对深圳河滞洪区溢流堰结构形式、溢流堰与下游堤防衔接方式,以及溢流堰堰顶高程进行优化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设计方案工效效果显著,可推广至类似滞洪区模型试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