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3 毫秒
1.
“城市化”的建筑—北京兴涛会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算深入却一直未曾中断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现象让我越来越感兴趣:就是在中国建筑传统中,对于我们今天称之为“建筑”与“城市”的两个概念并没有特别的区分,而这恰恰成了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干中国的传统来说,城市(如紫禁城、北京城)不过是放大的建筑,而建筑(如四合院)却可是缩小的城市。用今天的话来讲,所谓的“城市”与“建筑”具有平面与空间布局的同构特征。可能并不恰当:我把这种“城市”与“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称作“城市”与“建筑”的复合性。 中国建筑的另外的特点上一在于它的特别简化单一的…  相似文献   

2.
此文根据1999年北京UIA大会学术主题“21世纪的建筑学”,对其四个分题“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科技”、“建筑与城市”的内容,提出12点需要侧重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提出了这12点和合关系的内容,阐述了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和合观。  相似文献   

3.
为增进城市建筑学术交流与繁荣,自2007年5月始,中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负责组织“建客沙龙”专栏,专栏以中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星期三论坛”为依托,邀各方专家深入探讨城市建筑相关热点话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倪蕾 《江苏建筑》2004,(2):2-6,31
本文从城市建筑与文明进程、文化价值及美学特征的关系入手,在城市建筑与文化的完整地、广泛地、密切地联系以及城市建筑体现文化价值的必然性、典型性、深刻性等方面对“城市建筑文化”这一命题进行了论证,并对城市建筑既是文化的栽体,又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文脉主义中的建筑与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立强 《山西建筑》2004,30(17):13-14
在“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下,从建筑和城市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出发,提出了文脉的观点,论述了文脉主义的建筑和城市,并对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观念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鲍罗.,索勒里的城市建筑生态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鲍罗·索勒里是最早将生态学同建筑学结合在一起的先驱者之一。他于60年代创建了城市建筑生态学理论──将建筑和生态合为一体,并同创造新的城市聚居环境,并且在阿科桑底城付诸实践。阿科桑底城的经验推动了城市建筑生态学理论第二代──“两个太阳”的城市建筑生态学理论的产生,一个太阳是物质的,是生命、能且的源泉,另一个太阳表示人类的精神和不断进化的意识。巨构建筑构想是运用“两个太阳”城市建筑生态学理论的一种城市模式。  相似文献   

7.
该文首先对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危机作了阐述,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于建筑市场中地域文化的失落以及大建设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文章在阐明“城市黄金时代”与城市振兴的机遇时特别指出:中国的城市黄金时代已经到来。文章认为,当前我们应开拓性地,创造性地研究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文章最后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编繁出版有所评价--应视为近十年来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一大进展,它必将对中国建筑研究以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朱渊 《建筑师》2012,(5):12-17
随着城市与建筑之间边界的模糊,整体性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策略在城市或建筑的实践中逐渐以各种启示性的概念与途径加以诠释。基于”地图术”理念的“毯式建筑”(Mat—Building)当代实践,以一种超越建筑的理念承载当代城市网络化特性的重新整合与理念延伸,成为一种广义的当代“城市化建筑”模型。该模型基于“建筑”特性,延展于”城市”区域的认知.成为具有双重属性的发展模型。全文从信息分析工具、信息处理途径、即时互动、动态平衡以及重组特质各方面,阐述”毯式建筑”分析与设计策略的特质所在。希望该系统将在现今与未来的城市或建筑设计中,协同一系列反思与实践成为更具启示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模型,为城市与建筑整体设计提供具有多维交叉的实证平台。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城市环境与建筑、桥道、广场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骨骼”,那么桥道是城市的“动脉”,而中心广场则是城市的“心脏”。  相似文献   

10.
“洋起来”与“古典欧式”—试谈当今大连城市建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伟伟 《华中建筑》1997,15(2):47-48
“洋起来”与“古典欧式”──试谈当今大连城市建筑李伟伟近两年随着“建设北方香港”战略目标的提出,大连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政府领导特别倾注城市建设,既有雄心,又有见地,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佳”这样正确的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方建筑化在中国的传播,使得当前我国城市里出现太多抑或“全盘西化”,抑或通过简单添加的民族建筑符号以形成“民族特色”的建筑。对此,如何借助传播学的有关原理加以解释,加以解决?本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新制宜主义”主张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建筑风格手法都包容进去,都为我所用,以创造一个丰富的含有“多义性”的人造环境。建筑除了反映高科技的时代精神,还要彰显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历史连续性。“新制宜主义”强调城市设计和场所精神,认为城市是逐渐形成的,新设计的建筑要与原有建筑融为一体,要为原有环境增色,而不能破坏原有的文脉与历史连续性;建筑与城市都是为人创造生活和交往的“场所”,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是为表现一定的“场所精神”服务的,而“场所精神”离不开特色,其特色要借助于建筑形象及其环境所蕴含的情调、神韵、气氛、节奏、尺度、风格等显现出来。新制宜主义运用的设计思路概括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得体切题,兼容并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句话,并强调细部设计。  相似文献   

13.
宏伟的的建筑,因有了音乐喷泉而变得更为壮观,使凝固的音符——建筑高楼由此而奏出一个时代的声音。人们认为,城市建筑将越来越科艺化。所谓“科艺化”就是不仅仅由水泥灌注的建筑壳体组成,而应有电器电子控制下的附加装饰,使城市建筑更有生气,音乐喷泉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盛男 《百年建筑》2005,(5):i004-i004
4月6日-7日,“法国视觉——法国城市与建筑展”、“中法建筑论坛”、“城市与建筑:对项目的共同关注”在北京规划展览馆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5.
处于世纪之交的上海,正在以前所末有的建设规摸与建设速度来加快其迈向国际大都市的步伐,“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终于成为事实.面对今日上海2万多个工地,2千余幢高楼大厦,在众多的现代建筑中,新颖文化建筑尤为独领风骚,引人瞩目.因为它是城市品位的反映,是城市时空、人文背景的交响,也是建筑技术、艺术、环境综合创造的结晶.本人有幸主持设计“上海博物馆”、“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儿童博物馆”以及“外滩风景带规划设计”等多项重大文化、纪念性建筑项目.在这一项项极富挑战性,开拓性的设计创作和构思立意中,我们注…  相似文献   

16.
《建筑师》2008,(1):106-106
11日,上海市建筑学会秘书长曹嘉明在同济大学举办的“2008上海市建筑学会年会”上呼吁,“中国建筑在追寻设计时尚化现代化的同时不应忘记传承传统建筑文化不要忘了用‘适用、经济、美观’为原则,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建筑设计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南北城市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  相似文献   

17.
近日,《北京2008“城市标志”设计大赛已近尾声》、《北京将建城市标志性建筑16方案入围》两则新闻颇为引人关注。原来北京又要大兴土木修建城市标志性建筑了,此举颇为令人不解。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太阳能事业的发展和建筑节能的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的整洁,清洁明城市的创建,“太阳能与建筑—体化”已成为我国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的重要议题。“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己成为我国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的重要议题。该通过对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和对21世纪绿色生态建筑的构想,阐述了对“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认识,指出仅把“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认为是把太阳热水器镶嵌在坡屋顶上,使其浑然一体,符合建筑美学要求还远远不够。还得考虑通过太阳能与建筑结合一体化的实施,解决建筑物全方位利用太阳能的能量复合系统及其优化配置问题,目的是实现“建筑节能”。本通过云南省在这方面的工作,介绍了热泵技术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上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张明生 《江苏建筑》2001,(B10):32-33,35
在多元化创作思维的影响下,一些建筑师为“创新”而“创新”,出现的拉拉扯扯,奇,特,怪的建筑,本文从城市,建筑科技以及建筑的本质属怀出发指出当今建筑师应该的秩序,宁静,沉默和统一的创作意识进行自律,创作出“简约”一些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超高层建筑?据专家介绍。在国际上把高度超过30层或100m以上的高楼。称之为超高层建筑,俗称“摩天大楼”。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追逐这种天空之城的梦想,都想感受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乐趣。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鹤立鸡群”的摩天大楼在全球城市建筑中拔地而起,也在我国各大城市纷纷“试比高”,而在我们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和深圳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据有关资料,目前广州市共有高层建筑6411栋,其中超高层建筑352栋,而规划中的广州珠江新城几乎全部是由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组成。 但最近几年,“高楼林立”带来的负面影响接踵而至,“高楼综合征”引起各方关注。对超高层建筑的争议越来越多。有人认为。现代超高层建筑从一定意义上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在城市节地、提升城市形象、拉动社会投资、扩大旅游和商贸活动等方面,有其独特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超高层建筑存在资源浪费、破坏城市景观、引发灾难、影响城市交通、存在巨大的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上海2002年就提出将严格控制高层建筑过快增长和无序布局。 毋容置疑,超高层建筑是科技进步的象征。2006年11月28日,广州建设新技术推广站举办了一场“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与基础设计学术报告会”.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赵锡宏教授做了精彩的演讲.让广州的建筑设计专家欣赏了世界高水平的超高层建筑。现本刊根据这次报告的精彩内容,编辑本专题。并介绍了我国超高层建筑最多的上海市超高层建筑的技术进展,从技术的角度欣赏和探讨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以期对业界有所启迪。[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