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自动调节式密相气力输送系统可输送一些普通气力输送方法难以输送的物料。这种系统具有自动确定堵塞部位、信号反馈、排除堵塞故障等功能。通过输送铸造旧砂和锌精矿工业性实验测得的物料运动压力波形图可看出,系统的物料输送过程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2.
螺旋输送泵密封性及降耗分析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程鸿机梁永绯气力输送系统具有灵活、清洁、安全程度高、输送速度快等优点。而使用较为广泛的是压送式气力输送装置。图1是一般压送式气力输送系统的示意图。螺旋泵即供料器转速为500~1500r/min,适用于长距...  相似文献   

3.
李建国 《机械制造》2003,41(1):30-31
笔者通过3X1.5m3砼搅拦楼气力输送水泥的设计,并经实践检验后,总结出一些经验,现就笔者所掌握的有关气力输送水泥方面的技术,作一简单介绍。气力输送水泥的选择形式气力输送是指利用管道中高速流动的空气与物料混合后的输送过程。气力输送的特点是:输送速度高且输送量大,并能灵活地配管,便于把物料输送到目的地,有利于建立自动流水线,提高工效。气力输送可分为混合输送法、流态化法、粉料供料法及其它方式,本例选择的是粉料供料法。粉料供料法可分为负压法和正压法两种。负压法主要适用于从几个地方集中输送到一个地方,且…  相似文献   

4.
气力输送装置因其能灵活地配置输送管道、密闭地实现远距离输送、输送物料范围广和便于维护等各种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橡塑、冶金、电力、化工、建材和轻工等行业。气力输送系统按输送压力可分为负压气力输送系统(一般为稀相输送)和正压气力输送系统(有稀相输送和密相输送)2种形式。现有的气力输送装置多为稀相高速悬浮输送形式,由于这类输送形式存在输送效率低、管道磨损严重以及物料易破碎等缺点,其应用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5.
转盘式熔剂喷射机(以下简称喷射机)属于压送式气力输送装置,是用转盘和压力氮气供料(物料为粉粒状熔剂),具有压力的氮气作为喷射动力,将所供给的物料经过输送管喷射到铝熔体中。此种方法是90年代初期在国外发展起来的先进精炼铝技术,国内有的单位,如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已引进了该项技术,但进口喷射机价格昂贵,使上述精炼铝技术在国内推广受到限制。在吸收国外有关设备优点的基础上,我国现已研制了价格低、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的转盘式熔剂喷射机。此设备在改用压缩空气供料后,也可推广为输送煤灰和水泥灰等粉粒状物料。1 供料方式比较用于粉粒…  相似文献   

6.
在高浓度粉体气力输送试验台上,以压缩空气为输送介质,进行了两种粉体(黄沙、煤粉)的高浓度输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物料输送量和流化罐压力随着流化空气量的增加而增加;流化罐出口物料固气质量比随着流化空气量的增加而减小。试验还得到了物料输送量与流化空气量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京能(锡林郭勒)发电有限公司1号机组原输灰系统采用双套管气力输送方式,存在耗气量大、磨损严重、省煤器输送困难等弊端。文章分析双套管气力输送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一种新型的气力输送技术——先导式气力输送技术。将先导式气力输送技术应用于1号机组一电场及省煤器输灰系统改造中。对比改造前后耗气量、输送频次、气流速度、灰气比、系统出力等技术参数。通过对比及数据分析,证明了先导式气力输送技术在节约耗气量、减小磨损以及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等方面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气力输送中弯管磨损的机理,详细阐述了气力输送过程中物料的物性、输送气速、料气比、弯管的结构及形状等主要因素对弯管磨损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输送气速的影响,并从弯管材料和结构2方面论述了减少弯管磨损的办法,建议用短半径和一端不通T型弯头代替长半径弯头。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海洋软粘土的远距离输送,介绍软粘物料气力输送技术和系统的研究工作及用此技术研究的气力输泥船已成功地应用于舟山东港工程海堤土方施工工程。  相似文献   

10.
《起重运输机械》2010,(12):29-29
##正##国内硅粉正压密相气力输送系统一次性调试成功,这是国内首套成功采用正压密相气力输送方式进行硅粉输送的系统,标志着电科院的物料输送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李秉寅 《机械设计》1993,10(2):23-27
1 单管气刀脉动气力输送气力输送由于其生产率高,设备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易于装卸,有利于环境保护等特点,在轻工、化工、冶金和食品等工业部门用于输送粉粒状物料,如聚乙烯粉、聚丙烯粉、尼龙颗粒、水泥、碱性炉渣以及奶粉、面粉、大米、茶叶等,应用十分广泛。但它与带式输送机、螺旋输送机等相比其动力消耗比较大,为克服气力输送这一缺点,国内外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近年来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单管气刀脉动气  相似文献   

12.
密相气力输送是散体物料清洁高效输送技术发展的趋势,粗重颗粒受物料属性限制难以形成稳定密相输送。提出适用于粗重颗粒密相输送的轻介共流气力输送方法,在粗重颗粒动理分析基础上对输送系统进行设计,然后从输送机理上阐明该方法较于传统气力输送技术的理论优势,最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Computationalfluid dynamics-discreteelementmethod,CFD-DEM)耦合数值模拟方法,从输送流态、颗粒分布自组织行为和入口压力波动与料栓形态关联等方面研究粗重颗粒轻介共流气力输送过程的颗粒输运特性。研究表明:颗粒密度和粒径是影响轻介共流气力输送系统流态的主要因素,颗粒密度影响更为显著,轻介共流输送可形成散栓与固栓行为并存的准周期动态稳定栓流输送状态;轻介共流输送过程中,存在粗重颗粒在上、轻介颗粒在下的混合颗粒分聚自组织行为和轻细颗粒润滑混合移动颗粒床现象;入口压力波动与混合颗粒的输送流态和质量流量具有强关联,输送能效与颗粒质量流量变化图可联合估算料栓速度和长度。研究有利于拓宽气力输送适用领域,为粗重颗粒密相气力输送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关风器机理分析及其研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概 述在粉体工艺过程中的吸送式和压送式气力输送系统中经常使用一种给料设备。在前者称为卸料器,而在后者称为供料器。实际上指的是同一种设备。它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体积小、制造方便。它由带格室的旋转叶轮和固定的壳体两部分组成,适用于排卸流动性好,磨削性小的粉粒状和小块状物料。  相似文献   

14.
在气力输送试验台上,以压缩空气为输送介质,以砂石为输送物料,进行了分支流的输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两个分支管路的阻力特性相同时,它们各自所分配的物料比较平均,表观气速的影响不明显,只是在输送较小粒径的物料时,流量的分配要相对稳定些.当两个分支管路的阻力特性不同时,管道阻力越大,输送物料粒径越大,表观气速越低,其分配的流量就越少.  相似文献   

15.
长距离散料气力输送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料气力输送技术属多相流学科,物料在管道中的运行状态相当复杂。物料的特性如粒度、密度、温度、湿度、腐蚀等对输送效果有很大影响,通过推理和精确计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介绍了通过模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低压气力压运技术是输送散料进入仓储系统理想的气力输送技术。国内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实践已完成了该输送系统中主要设备的研制,并已在工业生产中进行了推广应用。文章重点介绍该输送技术的基本工艺流程、各主要设备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技术参数及该输送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水平渐缩管内浓相气力输送试验台上,以压缩空气作为输送动力,脱硫石膏粉体为输送物料进行了气固两相输送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得出了不同输送条件下气固两相通过水平渐缩管时压力降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管径比、固气质量比和扩散角度对管道压力降影响显著。同时,利用相似第二定律和量纲分析法建立了水平渐缩管的阻力特性关联式。通过将压力降试验值与计算值进行对比,发现该阻力特性关联式具有较好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8.
烧结机工程粉料输送一般采用机械输送,存在粉尘外泄等问题.对正压气力输送系统的仓泵及工艺进行创新,并对输送管道进行合理设计,实现了正压气力输送系统在烧结机配套上的应用.文中介绍了气力输送在烧结工程的应用实例,这一输送工艺可促进我国的烧结工程气力输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利于环保事业  相似文献   

19.
黄辉  李平 《通用机械》2005,(4):14-15,19
气力输送技术是通过密闭的管道输送物料,因此具有其他输送方式无可比拟的特点,输送管道的布置灵活、输送的聚酯切片不会被污染,同时聚酯切片也不会泄漏而浪费,还可以在输送过程中实现定量分流,对控制工艺流程,实现各工艺过程之间的衔接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国内仓储主仓型平房仓,进出仓工艺落后,进出仓装备自动化程度低,主要依托扒谷机和皮带输送的搭接来完成,导致的出仓效率较低、出仓劳动强度较大,粮食抛洒及粉尘污染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国家建设智慧粮库的需求.基于气力输送原理设计了 一款30 t/h小型气力式散粮出仓装备,装备主要包括散粮收集、散粮压送两部分.采用气力输送理论对设备进行了整体布局,对关键部位进行了优化设计.基于散离体理论计算了装备关键参数风压、风量,利用方针分析方法对旋风除尘器中粒子分离情况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完成小麦输送的同时并能对70 μm以上的粉尘完全分离.相关研究分析为设备在仓储物流行业的应用示范提供了技术数据和参考.研究结果将为国内粮食仓储物流装备的发展提供技术及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