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力资源紧张是我国不争的国情。当前全国许多地区电力事业的发展都滞后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不仅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极大的扰乱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要逐步扭转这一局面,除了要加大能源开发力度以外,还要逐步提高供电服务的质量和供电的可靠性。传统的配电网络结构及运行管理方式等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求。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便应运而生。这一系统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运作逻辑,本文将着重对配电自动化在供电企业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郝瑞娇 《硅谷》2014,(24):174-174
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不断推进,电力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说,电力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配电管理中的自动化应用成为我国电力自动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能够极大的促进我国的电力自动化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对我国配电自动化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自动化应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出了我国配电自动化发展应当做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李建峰 《硅谷》2014,(23):87-87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电力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对电力企业的供电也有了新要求。用电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传统的电力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要求。因而,实现配电线路的自动化势在必行。文章基于配电线路的自动化功能,对配电线路自动化系统配置以及其运行方式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中直接面对用户的输电系统配电自动化是保证配电网可靠性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的要求和电力配电网的合理规划要求,分析了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应用原则、应用要求及自动化模式方案,以加快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蔡新军 《硅谷》2013,(12):66-66,47
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是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便利的通讯及高效能的配电设备等技术对整个配电网络进行自动化的管理和监控。保证整个配电网运行上安全、高效、可靠的特点。电力系统的配网自动化在提高供电的质量,也要保证供电的安全性。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力用户对电能的质量及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系统配网运行的发展状况,和配网技术上方面如何加强电力配网自动化技术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供电可靠性以及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实际中,电压不稳定以及短暂停电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给用户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当前我国电力用户的停电时间主要是由配电网所引发的,同时有将近一半的输电损耗都发生在配电网,因此,发展智能电网要将配电网作为重中之重。随着电网改造的不断深化,配电自动化技术在电力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解决电力使用中的问题有着非常好的效果。本文对配电自动化的技术以及相关的应用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展开电力资源开发力度的开拓非常重要,可以保障供电服务性的提升,实现其供电可靠体系的健全。通过对配电网络结构的优化,进行配电电网通信环节的协调,在现实配电自动化模式发展中,仅仅依靠单一的通信方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配电自动化模式下的各个通信方式的结合,确保其可靠性、经济实用性,以此保证日常电力运作模式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势头也极为迅猛。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中,逐步实现了配电自动化,这对发电、供电和输电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广泛普及也极大促进了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本文就电力系统中配电自动化的内容及其管理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城镇化也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大,与此同时,电力工程的建设在扩大也在进行技术改革创新。配电线路的建设要求安全可靠,提高输电效率,保持供电连续性,减少线路损失,保证电能质量良好。配电线路拥有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这两种,配电线路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联系到电力线路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些年来,在配电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中,10千伏配电路线大多数运用在农村地区,采用架空线或者是以架空线为主的混合结构形式,而相对能耗少的20千伏供电方式,推动了中国配电线路网的升级改造,是我国配电线路技术工程的革命性的变化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应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实施作为整个电力营销策略的环节之一,建立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自动化体系平台。分析了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应用原则、应用要求及自动化模式方案,以加快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对当前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技术作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1.
配网自动化就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现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和配电管理的现代化。它是实时的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系统集成为一体的系统。随着电力成本在油田原油生产所占比重的增大,如何保证油田电力线路供电的可靠性,降低用电成本,成为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要讨论的配电自动化特指10kV中压配电网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正在慢慢与世界接轨,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凸显出我们的实力。国家的发展源于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就是综合水平提升的象征,随着改革开放道路的不断开放,我国的工业水平已经不再是落后的模样,科技水平的提升促进了我国工业水平的大力发展,这其中电力水平的发展是尤为关键的,电力事业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发展对象,要想我国电力水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电力的发展离不开自动化事业的发展,自动化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电网规划、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我们非常关注的10 k V配电线路的设计和在10 k V配电线路搭建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防范问题的措施都直接影响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影响我国整体电力水平的发展。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谈谈对10k V配电线路存在的问题分析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质量有所上升,人们也对电力资源的供需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用电安全的基础上,电力企业必须适当加大配网的建设规模,在这种不断扩大建设规模的过程中,还要关注电力系统中配电网络的可靠性,这需要从运维工作的角度出发,提升配电运维管理水平,该文主要针对当前关于电力系统中配电自动化的运维与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希望能够对当前配电自动化的建设与配电环节中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电力系统中,人们的研究方向主要放在智能配电网上。智能配电网能够带动整个电力系统,因此在电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配电自动化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加大对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力度,主要是为了使我国的智能配电网水平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李杰 《中国科技博览》2012,(27):547-547
电力线路在提供电力的同时,我们应该确保供电过程中的安全和可靠,因为在油田企业中,供电的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要确保供电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有一个优质、经济、安全的配电线路,本文阐述现在配电线路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若干线路安全运行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张婷 《中国科技博览》2014,(45):187-187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供电企业的配电自动化模式的现状,提出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分析了配电过程中的难点,最后就如何让提高供电能力降低网损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于供电质量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存的电力系统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对其进行自动化的改造和管理,实现输配电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确保电力系统配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电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窦磊 《中国科技博览》2014,(45):167-167
输电系统配电自动化是保证配电网可靠性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的要求和电力配电网的合理规划要求,分析了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应用原则、应用要求及自动化模式方案,以加快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张建东 《硅谷》2014,(17):6-6
进入21世纪,配电自动化已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国内学者和电力工作人员对配电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也从未中断过。配电自动化(DA)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及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它不仅保证了供电的可靠性,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稳定的电能,还能降低电网运行成本,缓解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也逐渐增加,电力系统属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因此国家对于电力自动化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做好城市中配电自动化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城市配电自动化的水平,应当遵循的原则,对于应当做到的要求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