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900~1100 ℃淬火后,研究了250~600 ℃回火对高钒高速钢残留奥氏体转变及碳化钒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钒高速钢的回火温度存在临界值(约450 ℃)。当回火温度低于临界值时,残留奥氏体含量变化不明显。当回火超过临界值后,随回火温度提高,残留奥氏体含量迅速降低。回火过程中碳化钒自残留奥氏体中析出是残留奥氏体转变的前提条件。碳化钒的析出取决于非平衡热力学条件,而其析出量在回火温度超过450 ℃后可根据平衡热力学估算。碳化钒的析出使得残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相变驱动力大于临界相变驱动力,为残留奥氏体转变提供可能,但残留奥氏体的转变量主要取决于动力学因素。回火温度提高引起马氏体形核率呈指数提高,导致残留奥氏体含量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2.
3.
4.
深冷及磁场深冷处理对钢中残留奥氏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讲座了深冷及磁场深冷处理对W18Cr4V高速钢及GCr15轴承钢中残留。奥氏体的影响,为充分挖掘这些在工业上使用量大、面广的材料的潜力,提供了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960~1080℃区间4个奥氏体化温度段对离心铸造高碳高速钢进行淬、回火,测试其磨损性能。结果表明:1000℃奥氏体化热处理的试样,磨损13 h后体积损失量最低,仅为960℃奥氏体化处理后的43%。通过光学显微镜(OM)、SEM及XRD对试样组织形貌和结构分析表明:铸造组织为针状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共晶碳化物,晶界碳化物偏析随奥氏体化温度升高有先减后增趋势。1000℃奥氏体化淬、回火后晶粒内球状、短棒状MC型碳化物分布最为均匀。  相似文献   

6.
热处理对高钒高速钢中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采用铁磁性法测定了高钒高速钢中残余奥氏体量。研究了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高钒高速钢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加热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量增加;回火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量降低。在试验淬火温度范围(900~1100℃)内450℃以下回火,奥氏体含量变化不明显;回火温度达到550℃时,残余奥氏体含量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交表L9(34)设计高速钢轧辊淬火后的回火工艺;经XRD分析,采用K值法定量测量不同热处理工艺下高速钢轧辊中残余奥氏体和碳化物的含量;通过方差分析确定残余奥氏体最少和硬度达到HRC71以上的最优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8.
残余奥氏体量对高钒高速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改变高钒高速钢淬火加热温度和回火温度获得不同残余奥氏体量,研究了残余奥氏体量对硬度、冲击韧性和磨粒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加热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量增加;回火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量减少。随残余奥氏体量增加,硬度呈二次曲线状先升高后降低,冲击韧性近似直线升高,磨损量呈二次曲线状先下降后升高。残余奥氏体量为20%~40%(vol%)时,高钒高速钢的硬度高,冲击韧性适中,磨粒磨损耐磨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刘劲松 《模具制造》2002,(11):54-55
指出了对高速钢采用-196℃液氮深冷处理可使组织发生明显变化,有效促使残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及超细碳化物的析出,使模具获得较佳的综合力学性能,深冷处理后高速钢模具的使用寿命较常规热处理提高三倍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贝氏体铁素体取向关系及残留奥氏体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TRTEM)观察分析了中碳和中高碳贝氏体钢贝氏体铁素体-奥氏体取向关系及贝氏体铁素体条束内残留奥氏体.贝氏体钢中上贝氏体-奥氏体界面同时存在K-S关系和N-W关系或单独存在K-S关系.标定结果证明,[100]α1∥[110]γ∥[111]α2,(011)α1//(111)γ∥(110)α2,以及[111]α∥[110]γ,(110)α//(111)γ.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贝氏体铁素体内有形貌及尺度不同的残留奥氏体膜存在,它们把贝氏体铁素体分割或包围成不同层次的结构单元,以残留奥氏体膜为分界面确定了贝氏体铁素体不同层次的精细结构单元及其尺度.贝氏体铁素体条束由亚片条、亚单元和基本单元(或称为超亚单元)组成.多数亚片条,亚单元和基本单元尺度分别在25~80nm、25~80nm和50~30nm不等.  相似文献   

11.
对含钒10%的高速钢,利用铁磁性法测量了经900℃~1100℃淬火、250℃~600℃回火后其残余奥氏体含量。基于测量的实验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残余奥氏体含量与热处理温度的非线型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良好训练的BP网络模型可以较准确预测不同淬火、回火温度条件下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预测结果揭示了淬火、回火温度对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规律,为生产中优化热处理工艺、控制残余奥氏体含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磁性法、金相方法和X射线衍射法测量了GCrl5轴承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探讨了残余奥氏体含量对GCrl5轴承铜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性法测量GCrl5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快捷、准确,易于实现产品生产中的在线快速检测,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对轴承运行过程中疲劳寿命的影响,必须结合应力形态、分布、运行状态及诱发马氏体转变性能等方向进行综合研究来评价。  相似文献   

13.
热处理对高钒高速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热处理对高钒高速钢残留奥氏体、硬度、冲击韧度及磨粒磨损性能的影响,筛选了适用于磨粒磨损工况的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热处理工艺对碳化钒形态分布无明显影响,但对高钒高速钢基体中奥氏体含量和耐磨性有重要影响。淬火温度越高,回火温度越低,则残留奥氏体含量越高。残留奥氏体含量在20%-40%,耐磨性最好。最佳热处理工艺为(1000-1050)℃淬火,550%一次回火,此工艺处理后试样硬度较高,冲击韧度适中,耐磨性最好。多次回火后,高钒高速钢硬度降低,耐磨粒磨损性能下降。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经过合适热处理工艺处理后,高钒高速钢的耐磨性是高铬铸铁的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4.
高速钢机用锯条两次回火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回火参数公式并通过实验制定了W9Mo3Cr4V高速钢机用锯条高温两次回火和高,低温两次回火工艺。分析了不同回火工艺对该高速钢组织性能和锯条切削寿命的影响。指出提高回火温度使残余奥氏体转变成的马氏体的碳含量降低,从而使钢的韧性提高,锯条寿命提高。结果表明高温两次回火节能显著,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高硅铸钢残余奥氏体分布形态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祥  李言祥 《金属学报》2007,43(3):235-239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高硅铸钢等温淬火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以及残余奥氏体分布形态进行了研究,对等温淬火组织中残余奥氏体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残余奥氏体呈薄膜状及块状两种分布形态.薄膜状分布的残余奥氏体与贝氏体铁素体间的位向符合K-S关系,对钢的综合力学性能特别是韧性有积极的作用;而呈块状分布的残余奥氏体,由于其机械稳定性差,对钢的各项力学性能有不利的影响.要获得具有优异综合力学性能的高硅铸钢,薄膜状残余奥氏体与块状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量的比值Vγ-F/Vγ-B要大于1.0.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结合计算机有限元计算研究了残余奥氏体对30CrMn2Si铸钢耐磨性影响,结果表明,在两体磨损条件下,残奥量为2.6%,时耐磨性能最好,在三体冲击磨损条件下,冲击功为1.0J,残奥在2.6%,时耐磨性能最好,冲击功为4.0J,残奥为2.25%时耐磨性能最好,二体磨损以犁沟和切削机制为主,三体磨损时磨损以凿削,疲劳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17.
铬镍渗碳钢的残余奥氏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CrZNi4、18CrZNi4W钢往往经诊碳(或碳氢共修)淬火后使用,由于合金元素Ni、Cr量较高,热处理后工件表面存在大量的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对性能的影响,其量多少为宜,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讨论了诊碳层不同的合碳量、渗碳后高温回火、淬火工艺、冷处理及喷九处理等对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从而针对所要求的残余奥氏体量来选择合适的表面含碳量、相应的热处理方法及不同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8.
研究加氮和不加氮的两种半高速钢(低合金高速钢)的奥氏体冷却转变动力学行为,建立并对比分析两种钢的连续冷却转变图(CCT图)。采用图象分析仪和扫描电镜以及能谱仪(EDS)分析了淬火加热的碳化物数量及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氮的半高速钢中氮化物相对含有较多的V、W、Mo和较少的Cr元素,淬火加热时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氮的添加使Ac1和Ms/Mf温度下降,显著提高了淬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