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构形态建筑化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分析了建筑与结构的关系,提出结构形态的审美特征,指出建筑设计要实现结构形态与建筑形态的统一,基本途径是寻求结构形态的建筑化表现,同时介绍几种结构形态建筑化表现策略.  相似文献   

2.
关于结构美学与建筑艺术表现的关系探究成为当代建筑设计思潮中所讨论的一种新趋势。从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和运用出发,结合结构的本质及其对于艺术的作用,寻找建筑艺术与建筑结构之间依存互动的关系,并结合有关实例进行解析,探求结构美学表现建筑艺术设计的实际意义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建筑意象与建筑意境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建筑设计中建筑意象与建筑意境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探讨,利用建筑美学的理论来指导现代建筑设计实践.文章从美学角度分别阐释了建筑意境和建筑意象的含义,指出了建筑意境和建筑意象都是偏重于以实显虚,都在于情景交融,在艺术表现上都表现为含蓄隽永,虚实结合.但由于建筑意境和建筑意象是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因此,从建筑意境和建筑意象的渊源分别、涵义及内在联系辩析等方面入手,结合大量的建筑实例来分析其各自的独特内涵和审美特征,指出了建筑意境和建筑意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杜云忠 《商品与质量》2022,(25):100-102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新时期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逐渐深入,促使建筑设计的形式和设计方法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表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即可表现为建筑结构的资源应用针对性更强,能源的消耗更少,新能源的应用更多,实际的居住体验感更好.本文以绿色建筑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详细分析,结合当前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对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  相似文献   

5.
"一颗印"是云南最典型的民居住屋形式,属于合院系住屋,融合了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环境因素,成为地方性文化的载体与外在表现,集中体现出我国的传统主流文化、环境观念、审美情趣的特征,是研究云南建筑发展与演变的有力实证,它的传承与更新对当代建筑设计创作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谈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之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室内设计蓬勃发展,但一些设计师以及大众因对建筑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理解,对室内设计与装饰设计之间的概念模糊,及对与之相关的时代、文化、艺术的理解不够,仍存在诸多问题。从以上几方面来阐述室内设计就是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是建筑设计的延伸和深化,它与建筑设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建筑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将建筑设计与美学进行了良好的融合,并且把握了建筑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房屋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工作和居住的多种需要,更在一定层次上,建筑也属于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人们对居住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建筑设计的美学越发受到了重视。本文介绍了建筑形式美的内涵和规律,并提出相关的看法与实施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医学院污水处理间设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建筑的表现作为讨论主题,探讨了运用具体的建筑实体表现抽象的建筑意义的一种方法。确切地说,该建筑设计过程是在实体,能指与所指的交互作用约束下进行的。实体,能指与所指组成了建筑设计过程的符号三角(Sem iotic T riang le)关系。一方面,设计者运用建筑实体建立叙述场景,另一方面,又通过文脉响应和主题表达等手段强化建筑“符号”的形式(“能指”)。最终,借助具体的建筑技术手段使设计转换到建筑“符号”的意义(“所指”)。这种设计方法是建筑设计过程和符号美学研究成果的一种结合。从而,论文传递出以实体,能指与所指三者的交互作用切入设计的思想方法,赋予可持续主题建筑的设计以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道家伦理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人伦化,道家的审美也最具中华民族的特色。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作为宫殿建筑,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建筑设计水平和美学思想,道家的审美在其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详尽地探析道家审美思想对故宫建筑的影响与制约,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10.
几何学影响着建筑设计媒体,也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成果,以建筑历史的脉络为前提,来分析建筑表现方法与建筑思考活动的互动与变迁,指出已臻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必将引来建筑历史上崭新的风格,同时阐述了建筑的几何特征与确立几何建筑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该文在回顾并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并且关注在这种意识形态中人们从诗歌角度对于建筑空间的解读与感受,而且进一步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探讨并发掘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及其内涵。这种空间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对于设计符合中国国情及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建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近代汉口租界历史的解读,主要从时间脉络的纵向角度和空间线索的横向角度出发,对汉口租界的街市空间以及建筑风格的演变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剖析和研究,揭示了在西方殖民文化冲突下汉口的城市外部空间以及建筑单体演变的共时性与历史性的存续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针对其建筑风貌的保护建议,从而为武汉历史名城的整体保护提供多角度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我国十二五规划及科技发展规划,针对现有公共建筑的能耗高、污染大,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首次提出一种基于有/无线混合传感网络的建筑流态数据监控及总体优化协同控制,以实现建筑绿色化的SGB(Smart Green Building)技术;把运行中的公共服务建筑作为整体系统考虑,将采集到的数据划分为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人员流,并做分层处理,从系统级的角度,得到了复杂系统的全局最优化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既有建筑的节能、减排与高效管理的改造,满足绿色化与智能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建筑围护结构冷负荷计算方法是针对具体建筑,有详细的建筑信息。城市规划阶段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只能获得建筑功能、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有限的信息,限制了传统方法的应用,因此需要构建标准建筑。文中结合城市规划阶段特点,提出了标准建筑的底面形状的确定方法,分析了建筑形状及体形系数与围护结构冷负荷关系。以建筑底面长宽比为1:1的长方体建筑为例,推导得到了建筑围护结构负荷的简化计算公式,并针对不同的建筑底面形状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风险投资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我国部分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协整分析,考察了风险投资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地区及不同年份,其促进作用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广东、江苏、山东为代表的沿海省市风险资本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内陆地区;在2002-2008年期间,其促进作用基本上是逐年增强的。  相似文献   

16.
掩土建筑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效果显著,重庆的地形特征也十分适合掩土建筑的建设。如何解决其自然通风采光困难的问题,是掩土建筑设计的重点。以重庆建筑节能技术示范中心概念方案设计为例,分析了掩土建筑固有的节能效果,采用太阳光导光管,增大局部开窗面积,设置天窗,组织中庭热压通风和利用建筑形体组织风压通风等设计与技术的手段,来解决掩土建筑室内自然采光通风困难和潮湿等问题。用计算机对方案的自然通风采光效果进行了模拟,得出定量的通风采光效果,对设计过程进行指导,同时表明在采用上述措施下,能够解决困扰掩土建筑顽疾。  相似文献   

17.
采用橡胶集料等质量取代砂的方法,通过均匀试验设计,研究了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橡胶集料塑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特性。对试验结果进行二次响应曲面回归分析,得出橡胶集料塑性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的回归方程;通过对几种橡胶集料塑性混凝土抗压强度尺寸效应试验结果的分析,探讨了橡胶集料塑性混凝土在自然养护条件下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规律。结果表明:橡胶集料掺量、水泥掺量、减水剂掺量及水胶比与橡胶集料塑性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回归关系,且橡胶集料掺量与强度及弹性模量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得到了自然养护条件下橡胶集料塑性混凝土立方体边长与强度换算系数及标准棱柱体与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换算系数。  相似文献   

18.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内,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拆除、回收利用等各个阶段,通过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实现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性能优化的建筑。笔者以重庆市《低碳建筑评价标准》为例,对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简要介绍;并与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比,找出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异同点。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建筑资源、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以及营造的环境水平,而低碳建筑评价标准侧重于建筑资源能源消耗的详细情况及碳排放性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开展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按建筑使用功能分类,抽取能源管理数据资料齐全的建筑进行能源管理现状分析及能源审计等级分类,分析每类建筑能源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重庆市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更科学的指导重庆市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重庆市政府办公类建筑用能现状的调研,对重庆市现有279栋政府办公建筑以节能标准执行时间为界进行了划分,并对其能耗特征分布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建筑面积、空调形式、管理体系与政府办公类建筑能耗分布的关系,初步探讨了重庆市政府办公类建筑的用能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