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貌单元特征及地下水储水构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铭江  裴建生  王智 《水利学报》2006,37(11):1360-1366
对于解决干旱区内陆河流水资源的调蓄问题,人们已习惯采用“高坝大库”的工程技术方案。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地下水库的建设经验,结合干旱区内陆河流地貌单元、储水构造特征以及水资源转化特点,提出了建设山间凹陷、山前凹陷和深覆盖河谷型等三种地下水库的具体设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以地下水库调蓄为主,地下水与地表水统一调度的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以期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合理、科学、经济。这种新模式是实现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的有益尝试,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以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保护准则及生态需水为攻关突破口,开展了跨部门、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取得了十项主要研究成果;提出了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式,提出了基于二元模式的水资源评价层次化体系,提出了干旱区水分-生态相互作用的机理,建立了干旱区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及重点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力,绘制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分布图,系统地进行了1/3国土面积上的水资源评价,提出了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和可开采量及其分布,提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战略。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对缓和我国北方地区的供需矛盾、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水利电力部的统一部署,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工作,由黄河流域儿省(区)共同完成,黄委会负责协调汇总。为了尽早提供一个适合黄河流域特点的水资源利  相似文献   

4.
胡越 《人民黄河》1989,11(5):70-70
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学会主持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第四次水资源开发利用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9月12日在银川市召开。水利经济是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会议在水利经济计算的理论与方法方面;水利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中,随着国家建设重点西移,陕西省关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陕北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经济建设区。省内黄河流域属于资源性与工程性缺水地区,水利建设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流域水资源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对策,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陕西省黄河流域水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杨广  何新林  李俊峰  张亮 《人民长江》2009,40(21):52-54
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区域水资源持续支持人类社会发展规模的最大支撑能力与限度。对于水资源极度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研究尤为重要。以玛纳斯河流域为典型干旱区,通过建立物元模型对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物元模型对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处于Ⅱ级,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潜力。评价结果合理可靠,可以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陆河流域有限的水资源承载了过多的人口及经济活动,使水循环过程发生了深刻变化,进而影响受水控制的生态系统,带来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石羊河流域是西北内陆干旱区典型的水资源紧缺区域之一,是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人口最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性最强的流域.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严重超载,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使得进入下游民勤绿洲的水量逐年锐减,致使下游地下水水位下降、植被衰退、绿洲萎缩,进而引起土地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危及当地人们的生存.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规律及其农业节水调控模式,对于深刻认识该区域水循环演变的过程和机制,确定合理的绿洲灌溉农业规模,促进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改善脆弱生态环境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西北干旱内陆区其他流域也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黑河流域是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是流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旨在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黑河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的路径,为流域管理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黑河流域的供用水、生态环境问题,指出水资源短缺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流域管理的瓶颈。流域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是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提出了树立人水和谐理念、注重流域生态修复,建设流域水文化体系等建设性意见。因此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提出水资源集成管理既符合生态建设需求,又能加快水-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资源丰富,地广人稀,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21世纪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应充分发挥有利因素,正确对待不利因素;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充分重视环境保护,以资源优势和东西部经济互补,扬长避短,来确定产业政策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0.
吴建平 《山西水利》2008,24(2):15-16
襄汾县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补源治本是襄汾县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着力点。提出了大搞“补源治本”工程是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客观要求,是当地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建设和谐社会迫在眉睫的工作,并根据襄汾县不同地形及发展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工程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40年降雨、蒸发、径流的同步资料,计算、分析了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量和水资源质量,总结了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评价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河,横跨山地、盆地和沙漠三大地貌类型区,水资源匮乏,用水矛盾尤其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用水矛盾突出.本文围绕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析了现状条件下的供需平衡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未来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西北干旱区城市水权交易机制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利用水资源总量核实、可交易水资源量确定、初始水权分配、水权交易市场建立和生态环境用水保证5个基本环节构建西北干旱区城市水权交易机制的设想。通过各种制度措施的完善,利用水权价格杠杆刺激各用水主体节约用水,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生态环境用水,保护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干旱内陆河流域绿洲分布模式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锋  王忠静  廖丽君  张铁林 《水利学报》2005,36(12):1457-1463
通过对干旱内陆河三级流域区绿洲发展与演化的历史实证分析,本文划分出干旱内陆河流域绿洲分布的2种典型模式:中游主导型和中下游主导型。在水资源禀赋及水资源利用方面,中下游主导型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较高,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而中游主导型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较低,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在社会经济发展上,中下游主导型的人均GDP和城市化率总体较低,而中游主导型的相对较高;在水资源产出效率方面,中下游主导型的单位用水的综合增加值总体较低,而中游主导型的相对较高。在详细对比了两种典型模式的各种差异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导致绿洲分布模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流域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必须调整不适宜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水资源产出效率,才能保持现有绿洲分布模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开发利用程度,超采及开采潜力区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荒漠化,沙漠化扩大;灌溉等盐渍化有所扩展,草场退化等环境问题;建议根据水资源潜力和环境容量制定合理开发规划,量入为出,以供定需。以系统观点整体规划流域上、下流的供水;规划管理必须确保绿洲的安全用水和生态用水,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 1986—2020 年 Landsat 系列遥感数据和水资源数据,基于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 研究民勤绿洲植被变化与水资源结构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平均植被覆盖度和绿洲面积总体呈 增加趋势,总可用水资源量呈持续减少趋势;民勤绿洲的发展可划分为 1986—2000 年、2001—2009 年、 2010—2020 年 3 个阶段,分别对应于绿洲面积快速扩张、高位维持、趋于稳定和总可用水资源量缓慢减少、迅速 减少、趋于稳定的 3 个阶段;绿洲面积变化受水资源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绿洲面积和水资源量在第一、第二阶 段响应关系很弱,对应于绿洲发展粗放扩张和剧烈调整的时期,二者在第三阶段表现出较好的响应关系,是绿洲 发展进入良性阶段的反映;根据民勤绿洲现状水平估计,每 1 亿 m 3供水量可支撑绿洲面积 277?km 2。系统分析其 植被变化与水资源的关系对未来西北地区绿洲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熵的投影决策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勇  梁川 《红水河》2005,24(2):59-62,66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为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正确评价其综合利用现状,将对区域的人口发展、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拟用基于熵的投影决策法对云南省8个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是合理的,与以往同类评价方法相比,有着更为客观,计算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玛纳斯县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较为匮乏。随着经济发展,水资源开发问题日益显露。对此提出切实可行的水资源保障措施,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盐渍土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汪林  甘泓  于福亮  汪珊 《水利学报》2001,32(6):0090-0095
本文在阐述西北地区盐渍土分布、形成特点的基础上,审视了西北地区盐渍土开发利用状况、农业生产水平及其两者间的关系,指出在开发利用中存在农田面积过大、灌溉效率低、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低、缺乏排盐规划和对盐害认识的纰漏等5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建立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最佳和有效途径。以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思路和方法,通过循环经济动脉链、静脉链和网络体系的构筑,建立起科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并探讨了有效可行的实施途径,从而实现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解决当地水资源危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