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元液体混合物的沸腾传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混合物沸腾传热特点及机理沸腾是一种具有相变的传热过程,由于它在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引起许多学者开展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单组分沸腾特性的研究作了不少努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涉及的往往是混合物的沸腾问题,尤其是  相似文献   

2.
选择水、乙二醇-水、乙二醇-乙醇-水溶液及加入微量添加剂(表面活性剂)为工质,进行池式沸腾传热试验。研究添加剂的加入对乙二醇二元、三元混合物沸腾传热膜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表面活性物质对水、乙二醇-水等溶液的沸腾传热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对乙二醇-乙醇-水溶液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强化水、乙二醇-水溶液沸腾传热的主要原因是添加剂的加入导致了纯组分及混合物气泡脱离频率增加,脱离直径变小;同时,添加剂的加入也增加了汽化核心数。而汽化核心数的增加是表面活性物质强化水及乙二醇-水等混合物沸腾传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杨军 《化工学报》1998,49(6):764-767
引言由于热泵技术发展的需要,多组分混合物流动沸腾传热的计算方法已成为当前传热研究的前沿课题.经研究发现当前的流动沸腾传热模型并非都能适用于多组分的计算.比如,加和模型由于抑制因子S与混合工质的种类及组成有关,而当前又尚未研究出一个通用算式,故使该模型在用于多组分混合物流动沸腾传热时遇到困难.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混合物流动沸腾传热过程中传质阻力的影响不容忽视,然而混合物传质系数的计算又非常困难,目前尚无可用于实际系统的理论方法,实验数据也很少,还停留在经验阶段.近些年虽然对流动沸腾传质阻力的校正提…  相似文献   

4.
双组分互溶混合物的池沸腾传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俊杰  李永成 《化工学报》1992,43(2):230-235
通过对沸腾时汽泡生长规律的分析,从两相界面传热传质类似律出发,推导出双组分互溶混合物的池沸腾传热式,由此预测的结果与已有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同时提出了探讨电解质水溶液的池沸腾传热式.  相似文献   

5.
二元液体混合物的过量体积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舒静  沈晓燕  刘国杰 《化工学报》2004,55(7):1041-1046
按照提出的含醇溶液形成的热力学模型,采用释放和充入组分间引力势能的方法建立了一个过量体积方程,表明含醇溶液的过量体积主要取决于组分解缔和它们间交叉缔合引起的焓变以及模型中释放或充入的组分间引力势能.该方程有良好的通用性,不仅适用于含醇溶液,也适用于非含醇溶液.广泛的检验表明,它能满意地关联各种二元液体混合物的过量体积随组成变化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6.
对二元混合物池内沸腾和流动沸腾换热机理及二元混合物换热关系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个新的非共沸混合工质水平管内强制对流蒸发换热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许多化工过程涉及扩散控制的质量传递,扩散系数的获取对过程工程的精确量化具有重要意义.今提出了基于局部组成的扩散系数模型,以估算Maxwell-Stefan扩散系数随浓度的变化.仅通过无限稀释下的扩散系数,以及溶液的Wilson或NRTL参数,能够预测二元混合物的扩散系数.与文献发表的实验数据比较,对15种二元组分溶液的计算结果平均误差是6.35%.结果显示,这种模型优于目前常用的Darken模型.  相似文献   

8.
刘国维  黄鸿鼎 《化工学报》1990,41(3):298-305
在不同几何结构的热虹吸沸腾装置中对高Pr准数液体的流动沸腾传热进行实验研究.实验介质为乙醇、丙酮、异丁醇.Pr准数从3.81变化到26.3.将实验结果与文献数据进行比较.从机理上分析Pr 准数对两相流传热的影响,并探讨两相流因子F_(tp)的几个关联式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加压下二元液体混合物的过热极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正戊烷等正烷烃及环烷烃二元液体混合物在不同压力(0.1-2. 1MPa)和不同组成下的过热极限,从热力学及动力学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及预测,并提出简化计算方法. 对传热、闪蒸等气液传质过程的改进及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二元液体混合物非理想吸附平衡数据的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晓勤  姚虎卿  时钧 《化工学报》2002,53(4):412-416
根据气相吸附和液相吸附的热力学一致性条件 ,从溶液理论、表面热力学出发并结合相交换模型 ,提出从气相吸附平衡数据预测二元液体混合物吸附平衡的模型 ,模型中仅含 4个未知参数 .应用该模型对二元液体吸附体系进行了预测 ,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原子能、动力工业、化学工业中技术的进展,目前研究液体金属沸腾传热具有理论和实际的意义。建立了实验设备,对汞和汞齐进行了沸腾给热实验。实验范围是:q=5000~47000千卡/米~2小时;p=1~11绝对压力;沸点t_k=355.9~524℃;p_r=0.0098~0.0077。 实验结果表明: (1)纯汞在常压下沸腾具有膜状沸腾特征,而在加压下沸腾则具有核状沸腾特征。 (2)压力对汞沸腾传热之影响与一般液体不同,在压力4~11大气压范围内变化时,对高热负荷而言压力升高给热系数反而下降。 (3)加入少量镁能改善浸润性能和传热效果,使α上升。加入量增加,α也增大,α=Aq~n中指数n也增大。压力变化对镁汞齐沸腾给热影响不大。 (4)指出现有关于核状沸腾转变为膜状沸腾的理论有片面性。应该同时考虑汽化中心密度和接触角改变的影响,至于哪一个因素是主要的,则需视物料与传热表面之浸润性而定。 (5)得到的汞和镁汞齐压力下沸腾给热实验公式,可供生产设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加入惰性固体粒子的二元物系的流动沸腾传热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春雨  李修伦 《化工学报》2000,21(5):685-689
引 言流动沸腾传热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轻工、动力及能源等各个领域 ,但三相流动沸腾传热的研究极少 .李修伦等[1]在流动沸腾系统中加入惰性固体粒子 ,进行了汽 -液 -固三相流沸腾传热的初步研究 .李修伦、闻建平[2 ,3]进一步将三相流和沸腾换热相结合 ,较好地解决了沸腾传热强化和防垢、除垢问题 .李修伦、张利斌等[4 ]又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 ,结合粒子在沸腾系统中的强化特性 ,开发了汽 -液 -固三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 ,它具有良好的强化传热和防、除垢性能 .上述研究均属于单组分三相流动沸腾传热 ,而关于二元物系三相流动沸腾传热的研…  相似文献   

13.
关於液体沸腾给热系数的准数方程式,前人虽提出不少,但都不够完善,特别是各种盐溶液或多组份的液体混合物,其沸腾给热机理尚待研究。前人实验结果往往相差很大,甚至结论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本文采用的研究设备是大容积内水平元管及水平元钣的加热装置。传热表面的材料有黄铜,紫铜,不锈钢,镀镍,镀铬表面等种,以比较不同传热面的影响。对同一材料的传热,又比较了清净表面,老化表面,和有污垢表面的影响。水平元管及水平元钣均用电热,元管的热负荷为1300~40000千卡/米~2·小时,元钣的热负荷范围为20000~900000千卡/米~2·小时。所用物料是清水,5~20%的食盐溶液。研究的结果是: (1)在低热负荷下,加热表面材料不同对沸腾给热是有影响的,主要是由於不同材料对液体的湿润能力不同,接触角大小不同的缘故。但这种影响只是数量上的,对沸腾机理并无影响,也即在下列关系中: a=c·q~n, (1)c值对各种表面来讲是不同的,但n仍然是一样的。 其中以黄铜的a为最高,镀铬的表面为最低。在高热负荷下,加热表面对a无显著的影响。 (2)对同一材料来讲,清净新鲜的表面a最大,老化的次之,有污垢的a最小,而且斜率也不同於前二者。 (3)加热面几何形状相同时,尺寸大小对a的影响在普通生产情  相似文献   

14.
Nucleate p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for pure water, pure n-propanol and eight of their mixtures including the azeotrope were measured by using a horizontal electrically heated stainless steel tube of 3.35 mm O.D. and 9.8 cm long as heating element. This binary system was chosen for the reason that it is suitable for simultaneous investigation of the mass diffusion effect (the F effect), the effect of slowing down in bubble growth rate caused by the exhaustion of the volatile component near the vapor-liquid interface, the Marangoni effect (the M effect), the effect of surface tension gradient caused by the evaporation of the component of lower surface tension, and the dynamic surface effect (the Y effect), the effect of surface tension gradient caused by the stretching of vapor-liquid interface, on the boiling heat transfer rate in mixtu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ss diffusion effect can qualitatively account fo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system.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by considering the F effect is due to taking no account of the intercorrelated effects of M and Y.

The effect of interfacial properties such as surface tension and contact angle on boiling heat transfer rate and the incipience of boiling were also evaluated.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The internal pressure of liquid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y on liquids and solu-tions.Internal pressure may serve as a measurement for the intermolecular force.Furthermore,internal pressure is capable of giving indications on entropy changes withthe changes in volume during mixing,as can be seen from the following thermodynamic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6.
实验研究了水平单管管外沸腾以及二排、三排、六排管束的沸腾传热特性。结果表明,管束下排管热负荷大小影响上排管的沸腾传热系数。上排管的传热系数不仅取决于本身热负荷的大小,也和下排管或下几排管的热负荷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7.
郭亚军  毕勤成  陈听宽 《化工学报》2004,55(9):1417-1421
复合Gewa-T多孔表面管是在机械加工Gewa-T表面上再覆盖一层烧结多孔层而形成的强化传热管,针对复合Gewa-T多孔表面管竖直单管和管束在液氮池中的核态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管束管间距、热负荷等得到了不同情况下的管束沸腾传热特性.沸腾的最佳管间距与管外径比为1.2,此时管束沸腾特性优于单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