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彭雷  李保峰 《建筑师》2018,(6):74-80
本研究立足于步行友好性视角,选取武汉市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作为研究案例,从中观层面探讨了影响居住区步行友好性的三个关键因素:道路连通性、公共设施易达性、土地混合利用程度。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居住区步行友好性在历时性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及对我国相关规范的反思,提出了我国城市居住区步行友好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步行空间的设计,在规划设计中常有提及,但往往都是某类规划中的一部分.从"步行空间"的现实需要出发,以上海市黄浦区步行系统规划为例,以"人性化"思想为切入点,从宏观到微观,提出了关于全区步行框架和具体空间的规划措施.在此基础上,以豫园地区为例介绍了重点地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孙靓 《华中建筑》2012,(5):13-16
近半世纪以来,步行化建设是西方城市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复兴的主导方向之一,而有轨电车系统的重新引入和推广也为城市更新和再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该文从城市设计视角出发,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考察二者耦合发展的经验,为当前我国相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房硕 《建筑与环境》2007,1(5):140-143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并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本文针对近年来步行商业街发展,结合河南省郑州市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影响步行商业街氛围的相关要素。  相似文献   

5.
乔瑛瑶 《建筑知识》2014,(5):189-190
传统城镇在漫长的岁月里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城市肌理,步行交通规划设计受现状既定条件的限制,显得尤其困难。因此,对传统城镇的步行交通规划,更为强调从贴近实际和精细化设计的角度进行,须着重考虑规划愿景、规划设施、建设要求三个层面的问题。作为上海四大历史名镇之一的南翔镇是上海第一个进行步行规划的镇,本文基于对市南翔镇现状步行交通状况的分析,提出符合传统城镇的步行交通规划设计方案,以期该方案对类似城镇步行交通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TOD是减少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 染的有效方式之一,友好步行环境是TOD的 关键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高TOD站点 周边步行环境质量,首先,对地铁站周边居民 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定性分析和讨论 出行者的步行需求特征;其次,构建基于步 行者需求的TOD站点周边步行环境友好性 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北京地铁站地区步行环 境设计进行定量评价;最后,提出改善地铁 站地区步行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杭州典型街区居民步行活动数据,利用社群属性、物质环境、心理感知三组变量构建两水平泊松回归预测模型,探索街区复合环境对步行日常事务、独步健身、步行交友聚会三类活动的影响。结论为,三类步行活动呈现由低到高的街区异质性特征,反映了城市步行行为环境的演进规律;社群属性、物质环境与心理感知因素分别构成步行行为环境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与强化因素,并呈现交互作用;街区土地使用策略对步行行为选择的影响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但更富效率的作用还有赖于体系化、协同化的精细管理与相关策略的配合。最后,从街区环境的规划定位、营造方法与管理机制三个层面提出了可步行街区的建设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慢行交通的发展是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低碳交通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文章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分析了开发区慢行交通发展的必要性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难点,并提出了政策管理层面及空间规划层面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步行作为轨道交通最主要的接驳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深圳和香港生活街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例,对影响站域步行易达的因素“步行距离、步行时间、步行环境”等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发现,斜向放射状步行路径、建筑物底层架空、复合二层步行连廊能够有效的减少步行距离、步行等待时间等要素,提高步行易达性;受步行网络和站点形态的影响,实际步行集散区与理论步行集散区存在较大差异;多出入口的设置可以有效拓展站域服务面积,提高市民乘坐意愿。结果表明,港铁站点在步行易达性方面存在不小优势,站点步行集散区普遍较大;深圳的开放住区站点兼有城中村站点和封闭住区站点的优势,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住区模式。在当今城市面临大规模更新背景下,探寻轨道站生活街区步行网络系统构建途径,提升步行出行衔接时效分布,活化站点社区的城市界面,对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分担率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上海世博会的步行化设计问题,首先介绍了米兰和上海世博会步行化设计的具体策略,并通过比较分析各自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反思上海世博会步行化设计策略的不足之处;然后,对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过程中的步行化设计提出若干建议,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以青岛四方机车厂改造为例,探讨了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下普遍性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途径,提出面向市民生活,强调再利用,促进社区发展的老工厂改造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鑫 《工业建筑》2014,(2):21-25
以青岛四方机车厂改造为例,探讨了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下普遍性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途径,提出面向市民生活,强调再利用,促进社区发展的老工厂改造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袁新国  王兴平 《城市规划》2011,35(10):67-73
开发区再开发是我国开发区发展20多年后出现的新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层面的概念,产业建筑的改造是其微观层面的表现。由于开发区在区位、功能上的特殊性,开发区产业建筑的改造与老工业建筑的改造在利用方向、改造程度和改造弹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漕河泾开发区产业建筑改造方式和典型案例的研究,提出了开发区产业建筑基于可持续改造再利用的规划、设计和建造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生活性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引发环境参与者"被害恐惧感"的空间环境要素的载体.彩织街是长春市一条典型的生活性街道,存在易引发"被害恐惧感"的消极病态的空间环境因素.利用SPSS数理分析工具对调研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被害恐惧感"的空间环境影响因素模型,从诸多环境影响因素中梳理出主导影响因素,确定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活动组织、领域性、监视性和接近控制.借鉴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中的自然监视、活动支持、领域强化、意象维护、接近控制等策略,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在改善街道环境品质的同时,减弱环境参与者的"被害恐惧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京路商业步行街区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空间、文化、交通多重耦合的城市设计策略,试图塑造地域特色鲜明、历史气息浓厚、商业环境优越、公共设施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6.
此论文探讨了在破碎的、可理解性低的空间系统中空间布局和网络组构对步行人流的影响,同时也评价了社区形态在形成不同尺度之间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这被认为是有助于产生城市生活的感觉和活力。在传统空间句法研究中“,可理解性”被定义为局部可达性(即连通性)与整体位置(即整体整合度)的相关度。传统空间句法理论认为在这些情况下空间和运动的相互关联度极低,从而将导致更低的可预测性,或者可称其为明显的随机运动形态。此论文建议对局部区域形态的仔细研究和重叠社区的边界分析,可以被用来理清复杂和难以识别的环境,以及它对步行运动的真实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一种称为“相关性等高映射”的新技术对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实例研究来探讨这个假设。“相关性等高映射”技术可以显示出复杂空间系统中的不同可预测性的边界,以及局部区域与其周边环境间新的内在联系。波士顿的例子(相关度r2在0.65~0.94之间)说明空间在对步行人流的影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空间与不同的区域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为了完全了解大规模城市建设对破碎的网络结构的干扰作用,就有必要认识局部区域形态和重叠边缘地带的影响。此研究以刘易斯·芒福德、简·雅各布斯、凯文·林奇和比尔·希利尔的社区形态和都市生活概论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创新城市规划理念不断出现,传统市政规划方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规划要求。本文以"小尺度街区"、"零退线"和"高强度地下空间开发"3个创新城市规划理念为标靶,从适应新理念和提高规划建设实施成效的角度,提出7个将传统市政规划进一步精细化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品质的关注,作为改善城市环境品质与消减热岛效应的重要途径的通风廊道规划建设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以安庆市中心城区为例,借助PHOENICS软件中的FLAIR模块,运用流体动力学分析方法对研究范围的通风廊道采取"城区—分区"的研究思路进行分类研究。城区层面,识别出通风口地区和一二级风道,并将通风口地区划分为建设用地区和非建设用地区,分别提出相应的管控策略。分区层面,进一步识别出三级风道。对应新、老城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采取差异化的研究思路:老城区以"改善现有的通风环境"为目标,针对通风环境较差的地区,提出近远期不同的改善策略,简称为"亡羊补牢"。新城区以"保障未来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为目标,针对识别出的一二三级风道沿线地区,从宽度、建筑密度、阻风率、高宽比和开放度等方面提出控制指标要求及规划策略,总结为"未雨绸缪"。通过探索针对城市内部不同地区的差异化通风对策,以期对今后其他地区城市通风廊道的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风貌规划难以实施的客观现实,尝试通过风貌控制全覆盖的做法,将无序城市空间稳定在有序的"风貌控制单元"内。借鉴分子生物学中"基因"的概念特征,确定影响城市风貌的"风貌基因";利用统计分析法将这些"风貌基因"按照一定秩序进行排列组合,确定出每个城市风貌控制单元的"风貌基因序列",每个基因序列对应于特定的"风貌单元属性";最后依据风貌单元属性的不同,制定不同城市风貌单元的风貌控制导则,实现全面指导城市风貌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边缘城市的北京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国  孟婧 《城市规划》2012,(4):32-36
边缘城市是美国大都市多中心演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城市现象,在欧洲和澳洲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本文以丰台科技园作为典型案例,探讨北京的边缘城市现象及其形成背景与机制。丰台科技园各项条件已经满足美国边缘城市的衡量标准,可以认为是一个已经形成的边缘城市。它是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在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重构过程中依托位于城市郊区的科技园而发展起来的。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联合形成的"增长联盟"是推动丰台边缘城市形成的主导力量。未来一段时间,类似的边缘城市还将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陆续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