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实际生产现状,提出了鼓式制动器的制动力矩计算公式,并针对制动器力矩波动的生产实际问题,对其制动力矩进行了稳健设计.指出造成制动力矩波动的主要干扰变量是制动鼓圆心与制动蹄转动中心的距离和摩擦片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2.
液压盘式制动器与传统的蹄式制动器相比,具有制动力矩大、制动安全可靠、水恢复性好、耐高温、耐磨、结构紧凑、维修方便等优点,因此在摩托车上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论文分析了摩托车液压盘式制动器的工作原理、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具体车型制动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常用制动器包括块式制动器、蹄式制动器、带式制动器、盘式制动器。块式制动器因技术成熟、使用可靠、价格适中、维修方便,在起重设备上应用最广,一般门、塔式起重机大多采用这种类型,尤以液压推杆式应用最多。此外,盘式制动器也在门、塔式起重机中得到广泛应用。与其他各类制动器相比,盘式制动器的优点是:制动力矩大,可调范围大,制动平稳可靠且灵敏,保养维修方便;  相似文献   

4.
针对均匀间隙磁流变制动器制动力矩较低、制动效率低的问题,根据磁流变液挤压增强效应原理,设计了偏心式磁流变制动器,建立了偏心式磁流变制动器制动力矩模型;分析了工作间隙、偏心率及偏心距对制动力矩的影响规律,基于Sobol法对制动器结构尺寸参数进行全局灵敏度分析,以偏心制动器制动力矩为目标进行了结构尺寸优化。结果表明,偏心率对制动力矩影响最大,且偏心制动器制动力矩随偏心率增大而增大;偏心率从ε=0.1到ε=0.2变化时,制动力矩从38.3 N·m提升到51.9 N·m;偏心距对制动力矩影响较弱,且制动力矩随偏心距的增大而减小,在偏心距e大于1后,影响效果不明显;优化后的偏心制动器制动力矩达到86.3 N·m,较优化前提高了约35.27%;在磁流变液达到磁饱和时,偏心结构对制动器制动力矩提升约7.57%。  相似文献   

5.
作为各种起重机及起重小车运行机构的制动装置,采用两步式制动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减速制动(要求较小制动力矩)和维持制动(要求较大制动力矩)这一矛盾,本文介绍了两步式常闭型电力液压制动器作用机理、制动力矩的确定及制动器型号的选定,供设计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1 YW型电力液压块式制动器产品的多功能技术特点 YW型电力液压块式制动器独有的先进性能,代表了目前国内、外电力液压块式制动器的发展方向,提高了配套主机的整体水平。具体性能特点如下: (1)制动力矩大 根据制动力矩计算公式M=P礑iη,考虑各因素对力矩的影响,YW型电力液压块式制动器在设计中采用高性能、摩耗低的摩擦材料、布局合理的结构尺寸并对主要铰接处加装复合材料套以提高制动器传动效率,与同规格其他制动器相比,YW型电力液压块式制动器制动力矩为其他系列制动器的1.5~2倍,并达到制动器世界领先水平的德国…  相似文献   

7.
运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建立了某鼓式制动器的三维几何及有限元模型。利用制动器应力测定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采用三种不同的领从蹄上促动力的分配方式,并考虑凸轮转动和摩擦系数等不同方案,分析了制动力矩在制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得到与试验结果相对应的仿真结果。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合理的制动器应力场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制动蹄与鼓之间的接触压强的分布特性及制动器各部件上的等效应力。  相似文献   

8.
黏性制动器也称液黏制动器,相比于传统的干式摩擦制动器以及湿式摩擦制动器,黏性制动器由于将制动时产生的热通过内部液体转动耗散,且转子与定子间相隔距离较大,因此其散热较为均匀,且对转子和定子的磨损较小,制动器使用寿命较大。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涡轮式黏性制动器的制动过程影响因素。通过对现有的涡轮黏性制动器产品进行结构分析,建立一个合理的简化模型;通过涡轮式黏性制动器工作原理,推导其制动力矩公式;通过改变移动挡板位置转子输入转速分析各个工况对应的制动力矩;通过比较各个工况下的制动力矩以及制动器内部压力场、气穴分布提出一个较优的制动配置方案,有利于促进对于涡轮式黏性制动器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双盘式磁流变制动器的结构设计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有限空间内实现较大功率的车辆制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计了一种工作在剪切模式下的双盘式磁流变制动器,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对其制动力矩的的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使用有限元软件对制动器的磁路进行了磁场仿真,利用仿真结果经计算得出了其制动力矩值,在MATLAB软件上对计算结果进行拟合,得出了制动器励磁电流和制动力矩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了该磁流变制动器制动力矩能够满足大多数中小型车辆的制动需求且易于实现制动力矩的线性控制。  相似文献   

10.
对大型铸造用起重机工作制动器制动时的吊具的制动距离做了描述式计算,有利于工作制动器的制动力矩的安装调整,防止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1.
电力液压块式制动器在使用中会出现推动器推杆推不起来,制动器不能正常松闸的现象。本文以常闭式电力液压式制动器为基础,从设计方法和结构形式等方面分析了制动吕不松闸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采用顺序耦合法对重载货车在长大下坡道上的踏面制动进行热-结构耦合分析,结果表明:摩擦热量主要集中于摩擦表面层,闸瓦温度和应力在制动过程中先升后降,但是应力最大值比温度最大值提前到达。仿真结果较真实的反映了整个过程中闸瓦的瞬态温度和应力变化情况,为闸瓦的使用寿命和疲劳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制动力矩波动台架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深入研究制动抖动的发生机理,在整车道路试验的基础上,针对某轿车的制动抖动现象进行了台架试验研究,详细考察制动抖动的根源——制动力矩波动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表明,制动过程中制动力矩均值及其波动值逐渐增大。制动盘厚薄差(DTV)是引起制动力矩波动的主要原因,制动盘的端面跳动(SRO)对制动力矩波动的影响较小,温度升高对制动力矩波动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制动压力对制动力矩波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发动机辅助制动工作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发动机辅助制动计算模型,根据辅助制动相关参数(包括排气门开度、发动机转速和排气背压等),对发动机辅助制动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下的仿真研究及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升高,缸内压力增大,且压力峰值更靠近上止点;制动扭矩随转速的升高而增大,减压制动时制动扭矩最大,发动机制动时制动扭矩最小;发动机转速一定时,泄漏制动和减压制动分别有一对应的最佳排气门开度值,并且转速越高,排气门开度最佳值越大,排气背压越高,制动扭矩越大。  相似文献   

15.
运用理论分析法和有限元计算方法,研究电磁旋转涡流制动器的制动特性。介绍制动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并结合磁路分析法与分层理论,推导出制动盘中的涡流密度及涡流损耗公式,解析得到制动力矩的理论公式。结果显示,制动力矩同线圈匝数及励磁电流乘积的平方成正相关,而且受气隙长度、制动盘厚度、电磁材料的磁导率与电导率影响;建立旋转涡流制动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有效性,并进一步研究制动器的几何参数与电磁参数对制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得到适用于列车紧急制动工况的制动器参数;根据制动特性曲线建立制动器的参数模型,设计了模糊控制器以改善高速区间内列车制动的平稳性。所提出的制动力矩理论推导、制动特性分析及控制器设计方法可以为涡流制动器的总体设计及优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某型号防爆胶轮车的双回路液压制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工作原理,介绍了一种确定车辆合理制动力矩和制动压力的计算方法,论述了充液压力与蓄能器容积大小关系及参数计算方法。建立了系统及元件AMESim仿真模型,进行了充液和制动联合仿真以及前后桥制动响应特性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准确,结果与设计目标基本一致,液压系统性能良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常用的液压盘式制动装置频繁制动使闸瓦严重磨损引起的制动力下降、刹车不灵、甚至造成制动失效等问题,设计了TP-100型制动装置闸瓦磨损间隙的自动补偿装置。该装置能够及时、自动地进行补偿,并保持恒定的制动力和闸瓦退距,解决了其制动力失效及安全制动可靠性问题。结果表明,该自动补偿装置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先进的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View,构建新一代的基于PC总线的功能易于扩展的制动器虚拟检测系统,可实现对大力矩制动器的性能检测,还可根据需要设计或组合专用仪器或系统,以得到从传统检测仪器中无法比拟的效果。通过对防风铁楔制动器进行实测和分析,验证了制动器虚拟检测系统及虚拟制动力矩传感器检测方法,是实现间接检测大制动力矩的可行而科学的一种实用检测手段,解决了困扰制动器厂家多年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盘式制动器对起重机械的重要性,分析了盘式制动器的原理及特点,介绍了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对起重机上盘式制动器制动力矩进行在线监测的原理、方法,能方便、及时、准确地确定制动器的制动力矩,采用此技术是保证起重机械安全作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障永磁牵引列车退磁故障发生时的安全性,并缓解由此导致的电制动力下降及闸瓦磨耗加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度建模(SBM)的健康优化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线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的相似度运算,自适应地估计剩余磁通量并生成最优的空气制动F-v特性曲线。以西门子Syntegra永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为例,对多种工况下的退磁监测和健康优化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验证,在退磁估计准确性、相对磨耗优化和安全性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