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雅布赖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宏波 《石油化工应用》2011,30(9):71-74,82
雅布赖中生代盆地位于内蒙古西部和甘肃交界的北山地区,属于阿拉善地块之上的伸展盆地。它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断陷、晚侏罗世早中期的坳陷、晚侏罗世末到白垩纪的隆升萎缩和新生代的改造,构造特征复杂多样;在早中侏罗世和白垩纪主要形成东西走向的正断层,晚侏罗世末主要形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逆断层,在新生代,除形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逆冲推覆断层外,部分中早侏罗世形成的正断层反转。盆地的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断陷戍盆期、晚侏罗世的坳陷期、晚侏罗世末到白垩纪的隆升萎缩和新生代喜山期运动的改造消亡四个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测井曲线和绘制黄57井区K1标志层顶部构造图,发现个别井存在井点断层和部分相邻井间K1标志层顶构造连线变化趋势发生突变,证明黄57井区存在一系列小型断裂系。其走向北北西——南南东、断面西倾。晚三叠世长4+5~长2沉积期该断层开始活动,上盘下降并在断裂前形成了相对较厚的沉积,中侏罗世延安组沉积期断层停止活动;中侏罗世直罗组沉积期正断层复活,再一次在断裂前形成较厚沉积;从晚侏罗世安定组沉积期开始,该断层反转为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的逆断层,到早白垩纪末环河组沉积时期断层停止活动。在侏罗纪末到早自垩世东西向压力和晚白垩世至渐新世早期区域侧向挤压下,在研究区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圈闭,来自长7优质烃源岩的油气经断裂运移到圈闭,形成了构造油气藏,沿断裂带是构造油气藏分布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3.
以三道桥东地区新三维资料为基础,对沙雅隆起北部前中生界潜山断裂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断裂形成期次,同时对不同性质断裂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雅隆起北部前中生界潜山发育逆断层、正断层和走滑断层,平面上存在北北东向、北西向及近东西向三组走向。轮台断裂以南的走滑断层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平面上呈北北东向;轮台断裂以北走滑断裂受到海西期逆断层改造,剖面上具有"视逆实正"的特点,平面上呈北东向。北北东向逆断层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晚期–海西运动早期,定型于海西运动晚期;北西向正断层与海西晚期二叠系火山活动有关;近东西向断裂逆冲断层形成于海西运动末期–印支运动期。不同性质、不同期次的断裂对于潜山圈闭的形成具有建设意义,逆断层控制断裂构造带的形成,形成了背斜、断背斜、断块等构造圈闭。与火山岩有关的张性断层、走滑断层能有效改善碳酸盐岩的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4.
吐哈盆地HYS反转构造及其平衡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哈盆地HYS构造从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拉张伸展期、挤压抬升期、伸展拗陷期和强烈挤压褶皱期等演化阶段。拉张伸展期盆地引张伸展,断层为正断层,形成半地堑式构造单元;挤压抬升期,盆地受挤压抬升,断层活化为逆断层,伴随产生弱压缩褶皱;伸展拗陷期盆地再次引张伸展,断层转化为正断层,盆地呈拗陷沉降;强烈挤压褶皱期,受挤压应力场的作用,断层又活化为逆断层,并伴随断层产生相关的褶皱,形成了正反转构造和复杂的地层构造关系。后期的强烈挤压褶皱反转虽然形成了油气的聚集场所,但同时又破坏了构造圈闭的完整性及其保存条件,不利于构造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北缘西段侏罗纪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北缘西段侏罗系的展布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构造的控制,近东西向构造对侏罗系具有南北分带作用,北西向构造对侏罗系具有东西分块的作用,两组构造使得侏罗系存在多个厚度中心。早、中侏罗世,该区为伸展断陷盆地,沉积了重要的烃源岩系;晚侏罗世—白垩纪为挤压盆地。从早侏罗世到白垩纪,盆地沉积具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叠合其上的新生代盆地沉积对侏罗系具有重要的保存作用,促进了烃源岩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及其组合特征为该区油气成藏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银川盆地断裂体系发育特征及其对盆地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银川盆地断裂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几何学特征与运动学特征进行系统描述,并且进一步结合各层系地层的展布特征探讨了断层活动对银川盆地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银川盆地发育新生代与中生代两大断裂体系在平面与剖面上均存在多种组合形态;晚侏罗世时期,贺兰山东麓断层发生自东向西挤压逆冲,断层上盘遭受不均衡剥蚀,致使中—古生界现今呈现西薄东厚的特征;渐新世时期,贺兰山东麓断层反转为正断层,黄河断层开始活动,整个新生代二者活动强度大,控制了银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其不同区段活动性的差异导致盆地南北沉降中心发育位置的不同;银川断层与芦花台断层的活动强度相对较弱,二者控制了盆地内部中央构造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勘探程度低、资料品质较差,制约了对该区构造特征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及地震资料品质的提高,为南缘构造特征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一些新资料,从构造样式、断裂特征、区域构造演化、区域构造格局等方面对南缘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及探讨,认为南缘自二叠纪以来先后经历了二叠纪—三叠纪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侏罗纪—早第三纪陆内拗陷演化阶段及中、晚第三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才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区内断裂发育,以近东西向的逆冲断层为主,同时还存在南北向的平移断层,其中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博尔通沟—齐古断裂系统活动控制了南缘基本构造格局的形成;南缘具有南北分区、区内分带、带内分段的构造特征;区域发育四套塑性地层,形成了多个层间滑脱面及六种不同的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特征,落实中—深层构造圈闭,寻找大型油气田,通过构建二维构造剖面,开展构造变形定量分析,建立了复杂构造模型,厘定了构造活动时间和变形机制。研究表明,南缘经历晚侏罗世和中新世2期变形,晚侏罗世发育走滑断层,形成高泉断隆带、艾卡构造带和齐古—南安集海走滑断裂带,属于准噶尔盆地周缘中生代走滑断裂体系。中新世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南缘西段新生代背斜叠加在高泉断隆带、艾卡构造带之上,高探 1 井钻探证实古构造上覆发育的背斜构造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南缘中段发育3排逆冲断层和叠加褶皱,中、下组合是油气勘探重要目标。南缘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向北扩展,齐古断褶带和盆地深层褶皱形成于中新世初期(23 Ma),霍玛吐断层发生在中新世末期(7 Ma),呼图壁背斜和卡因迪克背斜形成于第四纪。  相似文献   

9.
辽河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了揭示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与油气关系,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以沙三段中下部大套泥岩为界,西部凹陷形成了上下叠加的2个断裂系统,主要发育长寿型、早衰型和后生型3种类型断层和张性正断层、走滑断层、走滑正断层和走滑逆断层4类不同性质断层。断裂活动控制了西部凹陷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油气的运聚以及圈闭形成:断陷期是主要的烃源岩形成期,持续沉降有利于烃源岩演化;伸展变形阶段形成的下部断裂系统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走滑变形阶段发育的上部断裂系统有利于油气的运移;构造活动强烈期是圈闭主要形成期,在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早期及东营组沉积晚期形成两期主体圈闭。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和演化过程,指出双西隐伏走滑断层带和台安—大洼断层带的海外河以南部分是有利勘探区。图6参17  相似文献   

10.
通过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测试,得出渤海东部庙西地区基底花岗岩形成于中—晚侏罗世(161 Ma左右)。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绘制该区新生界厚度图,揭示出庙西地区具有典型的断坳结构,主要经历了中生代末的基底形成期、新生代的断陷期和坳陷期3个阶段。构造演化对油气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中—晚侏罗世基底的形成奠定了后期构造演化的基本格局;断陷期形成了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烃源岩;坳陷阶段开始了油气的生成与排替。凸起和斜坡区深浅层形成了大量与断裂相关的断背斜、断鼻和断块圈闭;不同级别的断层对油气运移作用不同,一、二级主干断裂沟通源岩,将油气运移至有利圈闭,三级断裂则将油气封堵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生代盆地性质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在侏罗纪主要受伸展构造体制控制,发育一系列规模较小的箕状断陷盆地。断陷中的中、下侏罗统沉积作用明显受断层控制,为断陷盆地。上侏罗统的沉积作用基本不受断层控制,为坳陷盆地。在白垩纪,柴北缘地区主要受挤压构造体制控制,在祁连山山前形成断层传播褶皱,沉积作用受挤压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断层传播褶皱控制,为压性盆地。  相似文献   

12.
银根—额济纳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根—额济纳盆地基底由多板块组成.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三叠世热拱隆张、早—中侏罗世初始裂谷、早白垩世裂谷发育、晚白垩世引张坳陷及第三纪挤压坳陷等阶段,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圈闭,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下白垩统半深湖相烃源岩形成生储组合.油气勘探方向为单断凹陷多级断阶带的断鼻、断块构造油气藏和缓坡带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以及双断凹陷的滚动背斜构造油气藏.提出了小湖盆围绕"洼槽"烃源岩开展"近源"油气勘探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侏罗-白垩系地史阶段适宜的古气候与古地理为秦祁昆造山带以北区域内发育成油盆地提供了良好的沉积环境.燕山期构造活动在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表现突出,导致盆地反转并使侏罗-白垩系沉积实体中富含有机质岩石成为烃源岩且在该大套地层中分别生成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早白垩世两套主要成油体系,相对晚期的燕山-喜山造山作用为在这些盆地侏罗-白垩系地层中构成成藏组合奠定了基础.本文从“控油成藏动力学”(Perrodon,1992)角度,对北方中生代中小盆地成藏组合典型范例特征、成油盆地组构、盆地成藏条件进行论述,明确指出在北方西部中生代中小前陆型盆地中寻找来自早、中侏罗世湖沼煤系源岩垂(侧)向排运方式高阻捕集的油气和东部裂谷作用背景下垂向排烃为主体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湖沼相含煤火山碎屑岩为主体烃源岩油气聚集构造带作为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二连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内蒙东部盆地群是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目前的盆地面貌是多期次构造叠加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期、晚侏罗世末和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反转期及晚白垩世以来的整体抬升期5个不同阶段.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的形成与东亚板块的差异运动和深部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末期的构造反转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大洋板块的俯冲相联系;早白垩世的断陷盆地源于太平洋构造域俯冲过程中所产生的弧后深部作用;早白垩世末期的盆地反转可能是中国东部左旋走滑带作用的结果;而晚白垩世以来则属于区域性的稳定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5.
M盆地的构造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位于非洲的M盆地为前寒武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内陆断陷盆地。该盆地主要由EW向和NW向两大构造体系组成,前者控制盆地构造的总体发育方向。依据断裂规模,控盆作用及形成、活动时间,此盆地的断裂可分为 5个级别。与盆地三大演化阶段相匹配,盆地内发育 5个期次的断裂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后期(第三、第四纪)发育的断层对早期油藏有破坏作用,后期形成的圈闭不具成藏条件。由于断层发育,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发育较早(AM组沉积前)的断层具有封闭作用。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雀河地区受库鲁克塔格断隆与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较为复杂。对该区有重要影响的断裂有孔雀河断裂、巴里英断裂、尉犁断裂和维马克– 开屏断裂。本区经历了 5 个演化阶段:被动陆缘盆地阶段; 挤压反转古鼻凸形成阶段; 克拉通内凹陷阶段; 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展阶段和类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加里东末期的构造运动,奠定了下古生界的基本构造轮廓; 燕山运动古生代构造再生; 侏罗系构造基本定型; 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区发育为类前陆盆地。古生界发育大型鼻凸,中生界以断背斜圈闭为主,依附于逆冲断裂。圈闭类型可划分为 4 大类、10 小类,主要发育 3 种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7.
民和盆地的构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和盆地发育在中祁连隆起带上,基底为元古界、下古生界,盖层为侏罗系至第四系。盆地的基底构造以NW向为主;燕山期构造的展布方向有4种,其中NW,EW或近EW向及NS或近NS向占主要地位。多方向的构造叠加增加了构造的复杂性,喜山期构造主要发育在巴州凹陷和周家台低隆起内,继承了NW向展布的特点。多期构造的叠加和复合形成了民和盆地呈NW向切段,NE和NS向分块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叠合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以碳酸盐岩、膏盐岩和碎屑岩建造为特征,盆地基底整体由早期的西高、东低向东高西低翘倾转变,中奥陶世末的构造事件形成了沙雅、塔中和塔西南古隆起,志留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的整体隆升与剥蚀.石炭纪-二叠纪进入陆表海盆地和陆内坳陷演化阶段,以碳酸盐岩和膏泥岩建造为主要特征,整体表现为西南降、东北抬的构造格局.二叠纪沉积末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隆升与剥蚀,北部构造变形、剥蚀强烈.三叠纪形成了南、北山前坳陷和台内坳陷盆地,侏罗纪沉积主要在山前坳陷.自白垩纪-古近纪,盆地整体沉降,发生了海侵,逐渐形成大型陆内坳陷盆地,白垩纪末构造事件导致了巴楚隆起的初步形成和地层的剥蚀,新近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形成库车、塔西南前陆盆地和中央隆起带.盆地叠合演化形成了中-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三叠系-侏罗系等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与盆地内叠合联片发育的中-下寒武统膏泥岩、上奥陶统泥岩、石炭系膏泥岩、三叠系-侏罗系泥岩、煤系和古近系-新近系膏盐岩、泥岩构成了盆地内最佳的源盖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基础.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碎屑岩中的砂岩储层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圈闭形成了盆地良好的储-圈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盆地的多期叠合演化形成了台盆区下组合、中组合和山前坳陷区上组合三大勘探层系.勘探成果显示,古隆起、古斜坡和烃源岩的分布控制盆地内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19.
吐哈盆地油气系统的类型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吐哈盆地可划分为煤系与非煤系共存类和非煤系类两大类型及托克逊、台北、哈密,南湖4个油气系统。在煤系与非煤系共存类中,托克逊含油气系统含油圈闭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末期,正与二叠、三叠系烃源岩的生烃高峰中侏罗世~白垩纪相匹配,在断裂伴随垂向短距离运移的条件下聚集成藏;台北油气系统的储油圈闭形成于侏罗纪中后期,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早白垩世生烃高峰期和二叠、三叠系烃源岩进入生气期相衔接,构成油气聚集系统;哈密油气圈闭形成于侏罗纪末,与三叠系湖相泥岩烃源岩、中晚侏罗世生烃高峰期相一致,亦可富集成藏。非煤类油气系统虽于中侏罗世及侏罗纪末有二叠、三叠系油气形成,但区域性盖层于白垩纪形成时,已错过二叠系的生烃高峰,且又经历了3次较大的破坏,故不利于油气大量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