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画的"留白"现象导其源是伴随着画史而发生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是中国画造美、审美之必须。一、"留白"的美学意义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者说是"布白",是要求艺术性与审美性恰到好处的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尚意境界。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  相似文献   

2.
正陶瓷青花山水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受传统中国画的影响,汲取纸本中国画之长,融会贯通,使得青花山水艺术绘画有着独特技法和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是先辈陶瓷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是辛勤耕作努力实践的成果。随着陶瓷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法更加充实、完善、科学,使得享誉世界的青花艺术有着瓷上国画之称。一、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当你在赏析一幅陶瓷山水画时,总会有种感觉,好像是在欣赏中国画。确实如此,陶瓷山水画从问世直至如今,与中国画有着不解之缘,一眼望去青花艺术与水墨国画艺术简直是一脉相承。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无论是从形式还是  相似文献   

3.
陶瓷与绘画,从一开始就如孪生姐妹而血脉相通,同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景德镇陶瓷艺术瑰丽多彩,中国画艺术繁花似锦,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瓷都艺术家,充分发挥陶瓷传统艺术特长,结合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创作了千世领先、精美绝伦的青花、粉彩、新彩等各种陶瓷艺术。她们的血缘决定了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加  相似文献   

4.
余晓霞 《陶瓷研究》2001,16(3):17-19
中国画笔墨构图是青花装饰艺术表现形式之一。青花是釉下彩,是用含氧化钴的矿物为彩料在坯体上绘以纹饰,上透明釉经高温还原气氛烧成,釉上呈青兰色花纹的瓷器。由于青花具有庄重、典雅、幽倩、明快的独特风格而成为我国瓷器装饰的主流,也成为瓷都外销的主流。景德镇青花瓷自元代产生以来,其笔墨构图就与中国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想就中国画的笔墨构图对青花装饰的影响,谈谈我的粗浅体会。中国画是以线为造型基础的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工笔人物、花鸟还是写意或兼工带写均讲究线的造型,也不管是重彩还是淡彩,都讲究笔墨和敷色,而青花则是继…  相似文献   

5.
《陶瓷研究》2010,(4):31-32
<正>刘静,1985年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2008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国画专业,师从李强教授研习中国画,同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学绘画与陶艺方向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杨冰教授研习青花陶瓷绘画艺术。擅长中国画,以山水画、人物画为主,兼画花鸟画。陶瓷绘画以  相似文献   

6.
<正>青花斗彩是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青而与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图案中的蓝色部分先以釉下青花描绘并且留白,上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料彩绘其留白部分,最后入炉烘烧而成。斗彩最早首创于明代宣德时期。而最为著名的则是成化斗彩。清代斗彩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品为佳。一、"斗彩"一词的由来在明、清两代瓷书中很少有"斗彩"这个术语,所能见到的只是"五彩"或"白地青花间装五色"的说法。迄今为止,成书于雍乾时期的《南窑笔记》恐怕是出现"斗彩"之说最早的一本著作。该书"彩色"一节中写到"成、正、  相似文献   

7.
于晓明1980年生,江西省丰城市人,200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高级陶瓷美术师。自幼学习陶瓷青花绘画,对民间青花有独特的见解和追求。毕业后一直从事陶瓷设计工作,多年来的陶瓷设计对现在的青花水平有着很高的影响和提高,其民间青花主要特点是画面简洁,线条流畅,留白恰倒好处。以虚求实,疏淡空灵,就是其追求的意境空间美,而以实求虚,青中求白,密中求疏,又是其追求的另一种"黑墨团中天地宽"的艺术意境的空间美。作品"吟春  相似文献   

8.
黄清华 《中华手工》2011,(10):82-83
王步青花是景德镇陶瓷艺苑中一枝奇葩,其作品以笔意简练、博大精深和水色莹澈、淋漓尽致的艺术特色而独树一帜。王步一生致力于青花艺术的研求与实践,数十年如一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绘制技巧,又能熟悉和掌握原材料的性能,因材施艺,运用自如。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青花艺术一代新风,展示出青花绘画的新姿彩,形成了自身鲜明的青花艺术特色——淳雅、简洁、清雄,从而独步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陶瓷发展历史上,青花瓷在中国艺术宝库中象一颗硕大的蓝宝石,光照古今。青花首创于唐代,形成于元代后期,成熟于明代,历代传世的青花优秀作品,从画面艺术来看黑白虚实的布局,点线面的运用既吸收了中国民族图案的特点,又融进了中国绘画艺术技法,讲究笔法、意境和气韵,追求笔势飞动、线条流畅、水分莹澈、酣畅淋漓的效果,使青花形成幽静典雅的艺术特色,国画艺术和陶瓷艺术是紧密结合,互为借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特别是青花装饰设计大多喜欢采用国画装饰的表现手法,以中国画技法的基本功来浅练。青花的出现,特别是元中期以后,青花已趋…  相似文献   

10.
我国陶瓷绘画艺术之中都各具特点,比如青花绘画艺术、新彩绘画艺术以及粉彩绘画艺术都各具特点。而随着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和陶瓷科技的发展,高温颜色釉绘画艺术开始横空出世,而高温颜色釉绘画,它与之前的青花绘画艺术以及粉彩绘画艺术大有不同。陶瓷颜色釉绘画,它的绘画语言、审美风格以及审美追求都和之前的陶瓷绘画工艺不同,它更能与当代艺术以及欧美艺术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华几千年文明悠久的文化遗产中,中国画和陶瓷绘画无疑成为最为耀眼的明珠,两者是互为渗透、互相借鉴,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鲜明文化特征的中国画在很多方面都对陶瓷绘画产生渗透的影响,比如在意境上、气韵上和笔墨线描上都显示出共性。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形式上看,陶瓷以中国画的技法和神韵来体现独有的一种风格,陶瓷艺术家们在吸取了中国画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陶瓷装饰艺术,在瓷器的装饰上开辟了新的艺术美感。景德镇陶瓷艺术瑰丽多彩,中国画艺术繁花似锦,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的瓷都艺术家,充分发挥陶瓷传统艺术特长,结合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创作了千世领先,精美绝伦的青花、粉彩、新彩等各种陶瓷艺术,从而促进瓷都国画艺术的发展,使国画艺术和陶瓷艺术更加紧密的结合,互为借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2.
"留白"概念源于书画,而在瓷上绘画领域,对于"留白"技法的运用与传统书画殊途同归。随着当代绘画艺术思维观念的拓展,瓷上绘画开始在"留白"的表现方式上另辟蹊径,体现出更为多元的表达途径。本文通过对陶瓷绘画在留白表现上的表现形式及艺术特征分析,来探究其在传统与现代陶瓷绘画领域中的表现方式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赏析青花艺术如赏中国画,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构图、用笔、框架、结构等都有很多的关联,被人们称之为瓷上国画艺术,所不同的是青花绘画与中国画的绘画载体不同,青花瓷工艺流程讲究,色彩古朴、淡雅,画面在釉下永不褪色,因而为世人所瞩目,为收藏者所爱戴.  相似文献   

14.
“鸟语花香、春色满园、花开富贵、鸟唤和平”,描述的是花鸟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和精神享受,由此可见,人们对以花鸟为创作对象的艺术作品颇为偏爱,情有独钟。在青花上绘画花鸟图案,更是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本文从青花花鸟装饰的意境、艺术热色、绘画技法、构图布局等方面试谈青花花鸟艺术。  相似文献   

15.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瓷,它初现于唐宋时期,直至元代开始成熟,也是我们华夏文明中陶瓷艺术品里最为璀璨的"宝石"。而中国水墨画则是中国绘画的代表,通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来绘画,是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水墨画的特点则比较明显,笔法潇洒、造型简括是其典型的特点,与青花的青白宁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6.
王辉  任丛 《景德镇陶瓷》2012,(2):154-155
青花,是中国传统的瓷器装饰,青花分水则是青花艺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青花分水的说法出现于清代康熙朝,虽然分水画法在元代和明末青花瓷上我们都能看到,但只是这种技法在康熙朝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康熙朝典型绘画青花纹饰的一种技法。  相似文献   

17.
陶瓷绘画中唯有"青花"与中国墨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相互交融。而国画中独特的又重要的泼墨画法在现代青花绘画中也被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家运用着。  相似文献   

18.
青花瓷艺术给人以淡雅、高贵之感,在国际上被誉为我国的国瓷。尤其是青花人物绘画艺术,已成为陶瓷艺术的佼佼者。它以青花艺术独特的语言,粗放、简练的笔墨,散发出青花人物绘画艺术的迷人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世界艺海中大放异彩的有着蕴含浓郁的中华特色陶瓷青花艺术,与中华民族特色的宝贵艺术——中国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联,两者同样辉煌灿烂。风格独特的中国画对陶瓷青花装饰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中国画是笔含墨的艺术。中国画以其墨彩神韵之独特而熠熠生辉,争奇斗艳;陶瓷以它鲜明的材质特点,独特的表现技法而独立于世界艺坛。人复一人,代复一代,再继承,再创造,离不开各时代杰出艺术家的继承和发展,如此循环往前。众所周知,艺术都是相通的,陶瓷与中国画原本属于独立艺术,然而艺术间不乏契合。在陶瓷绘画装饰中往往能够让人感到中国画的那种深远的意境,陶瓷同中国画艺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