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前往西方学习建筑的留学生回国后创立了早期的建筑教育体系和制度。当时最为集中的留学生群体是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庚款"留学生,这个时期这所学校深受法国"布扎"体系影响,其教学和设计思想通过留学生的引入影响了中国的早期建筑教育体制。文章试图剖析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教学的基本特点,进而以近代中国的之江大学为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思想如何对中国院校产生影响,阐述其在中国移植与转化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2.
钱锋 《南方建筑》2014,(6):27-33
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中国通过各种途径逐渐受到西方蓬勃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其主流的"布扎"教育和设计体系也在发生相应转变。文章以40年代后期受教于实施"布扎"体系的之江大学建筑系、50年代初活跃于建筑设计领域的建筑师和教育者黄毓麟(1926-1954)的设计作品为例,分析他在探索现代建筑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论文一方面剖析"布扎"体系在黄毓麟作品中所呈现的基本特征,揭示该体系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另一方面考察西方现代建筑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对于"布扎"教育体系背景的建筑师产生影响,并进而阐述这些思想对于"布扎"体系本身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钱锋 《室内设计》2014,(1):6-11
20世纪20至40年代是中国近代留学生在美国建筑院校学习的主要时期,当时的美国教育体系对于留学生后来在中国创办的建筑院校具有很大影响.本文试图在理清早期美国建筑教育历史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该时期美国教育状况的整体图景,阐释当时多种教学思想和方法相互交织渗透的情况,并审视其中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几所学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建筑教育体系多层次多角度交织影响中国教育的具体情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蔡志昶 《新建筑》2010,(5):99-103
西方古典建筑和古典精神是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的核心。"学院派"建筑教育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建筑成为其无法回避的主题。探讨了在"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建筑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地位、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指出,"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建筑学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外来学术加以改造,从而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各种建筑教育理念对中国建筑教育影响的时代背景下,文章从中国20世纪20年代以来建筑教育对其艺术、人文精神建构的角度,思考在以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为核心的要求下改革“鲍扎”式的教育体系的辨证意义,并指出在当代适应现代建筑教育方式的同时,以传统建筑教育为基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冯纪忠先生(1915—2009)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的教育的一代宗师。20世纪30—40年代他就读于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接受系统的西方建筑学教育。他回国后在同济大学开始了长达63年的教学生涯,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中国建筑教育事业,对中国现代建筑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中国现代一大批建筑师,并留下一批重要的建筑作品。作为中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冯先生为同济大学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蔡志昶 《新建筑》2010,(4):71-74
中国近代高等建筑教育体系中"学院派"建筑教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探讨了"学院派"建筑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特点,同时指出,"学院派"建筑教育能够成为主导中国近代高等建筑教育的统一模式,其原因包括两个方面:"学院派"建筑教育自身的特点为其内因,当时社会历史的局限为其外因。  相似文献   

8.
1920—1940年代是中国建筑教育 的起步阶段,因教师大都为海外归来的留 学生,其教学模式几乎照搬国外模式。此 时,美国建筑教育已形成一条异于其发源 地——欧洲的多元化现代主义道路,并通 过留美学生回国创办建筑教育的方式影响着 中国建筑教育体系。该时期美中两国的建筑 教育在教学目标、师资组成上有其相似性, 而在发展阶段、理论发源、教学理念、教学 模式上又存在着差异性。美国建筑教育作为 中国的重要理论源泉,对中国建筑教育产生 了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由第一代建筑师所开创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所呈现的既是各项建筑事业的创立,也是各种体系之间的传承;受到的影响既来自于西方,也来自于本土。文章以范式转型为基本视角,以毕业于宾大的第一代建筑师所接受的建筑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法国、美国以及中国之间的建筑教育传播过程的解读,分析布扎建筑教育的内涵和原理,以及这一过程对于现代建筑理论发展的影响,从而揭示它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学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卜颐老学长是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较早留学美国而取得卓越成就的一位。他禀赋超群,攻读勤奋,因而成绩出色。上世纪30年代,现代建筑方兴,为现代建筑设立的竞赛奖项不多,他是最早拔取头筹的中国学生。他对现代建筑的理解特别深刻,终身服膺.因而在他日后回国的教学和实践中,始终以弘扬现代建筑为己任。  相似文献   

11.
张天  张晓春 《建筑师》2022,(6):66-75
唐英是同济大学建筑技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建筑构造学科、近代建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文章通过史料爬梳与口述访谈,梳理了唐英留学德国、在政府工程部门任职、从事教育实践的过程,指出“综合理工学院”体系对他的潜在影响。重点分析了唐英主要参与的职业教育课纲编订工作和《房屋构造学》等书籍的内容,讨论中国建筑构造教育的知识来源与教学框架问题,以及唐英对建筑职业教育、建筑技术教育的贡献;结合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近代建筑职业教育对培养当时急需的“中级技术人才”作出的努力,以及唐英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梁思成于1949年提出的以"体形环境"理念为核心的建筑教育思想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溯源"体系环境"建筑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探讨其与二战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及与美国建筑教育的深层联系.文章聚焦梁思成1946-1947年访美期间考察建筑教育与参加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体形环境规划会议"的经历,着重关注梁思成的工作笔记与会议文集,分析他对西方现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现代性与人文性内涵的理解与吸收;同时,挖掘梁思成以"体形环境"理念为核心构建的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的建筑教育实践内容及其现代建筑教育特征.  相似文献   

13.
时代建筑:谈建筑教育.首先是如何认识建筑/建筑学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和方式来自西方.建筑学的概念也不产自本土.这种体系和方式也曾多少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而调整以适台中国的情况。在当代西方建筑和建筑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影响着人们对建筑/建筑学的认识。建筑/建筑学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在这样的情况下.您觉得建筑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变化?  相似文献   

14.
保罗·克瑞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核心教师。他早年求学于法国里昂和巴黎的美术学院,曾在帕斯卡的画室学习,具有深刻的布扎体系的教育背景。1903年他受邀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任教,被认为是美国设计界曾经拥有的最具才能的设计老师之一。他促进了宾大建筑教育学院派的转向,并协助该校获得了大量国家设计竞赛大奖,使其成为美国布扎教育体系的核心院校。与此同时,他在美国也创作了诸多建筑作品。克瑞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而对于这位教育者,中国国内的相关专题研究并不多。文章试图在阐述保罗·克瑞早年求学经历的基础上,研究他进入美国宾大后的建筑设计和教学思想及方法,一方面理解他的设计特点,另一方面考察布扎的教育方法在从法国移植到美国之后所发生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设计实践已经如火如荼,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中国建筑教育产生影响。传统文化的差异影响着建筑教学模式在中西方实施的难易度与可操作性。只有从根本上认清差异,才有可能建构更适合中国的建筑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教育诞生以来,地域建筑教学始终是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之一。由于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不同阶段对建筑地域性的理解不同,地域建筑教学从单纯的形态模仿走向了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继承,这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在对中国地域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下,首先分析了当前地域建筑教学在理论课程、设计课题、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当前建筑教育应从强化地域建筑文化理论体系、丰富地域建筑创作设计课程、加强教师队伍传统文化培训等方面来提高地域建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政策法规以及评价体系的引导下,美国的绿色建筑转型对高校的建筑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美国几所建筑院系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的比较,总结了针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教学特征,分析了建筑教学的发展趋势,指出适应绿色建筑发展的建筑教育面临着一种全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传授的建筑设计工作方法,包括设计价值观、设计的操作程序、设计媒介运用以及语言描述体系。文章讨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设计方法,包括作为中国建筑教育传统主体的"布扎"形式主义方法,20世纪90年代从苏黎世移植到东南大学的"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方法",以及2000年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发展的"建构设计方法"。这三种方法的演绎尽管属于个人经验,但也部分反映了中国建筑教育过去30年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建筑界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筑思潮和西方战后多元现代建筑思潮影响下,发展了现代模仿传统建筑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这一复杂历史背景下的设计方法探索,延续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二元要素特征,发展了民国时期"新民族形式",与密斯晚期风格、典雅主义、粗野...  相似文献   

20.
西方大多数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经历了一场信仰危机(更确切的说是在1968年的春天),这是中国所没有经历过的。这场危机深深震撼了建筑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城市规划、建筑教育、建筑师行业以及如何看待建筑,其影响持续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