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基于FPGA+PC104的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船舶防碰撞系统研制的需要,本文研究、设计一种基于船载导航雷达的新型防碰撞报警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现代最新发展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数字处理技术,将FPGA和PC/104相结合。对雷达原始信号进行采样、检测、及处理,从而实现对雷达目标的实时监测,并对危险目标进行自主式报警。  相似文献   

2.
防碰撞预警是主动安全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防碰撞预警技术。首先在MHT模型下使用毫米波雷达检测出前方车辆,然后利用毫米波雷达获取的目标的速度和距离提出了以碰撞时间(Time to Collision,TTC)作为参数的防碰撞预警机制。通过实验分析,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将本车与前车保持在安全不碰撞的状态,可以应用到现有的主动安全系统中。  相似文献   

3.
基于LabVIEW的汽车防撞报警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交通安全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的汽车防碰撞报警系统。给出了系统硬件、软件的设计方法和主要实验数据。该系统采用LabVIEW7.0编程,配合FMCW雷达传感器和高性能数据采集卡,可实现对前方车辆距离、速度的动态监测,当预见到有碰撞危险时,自动发出警示信息,帮助驾驶员及时刹车,避免碰撞事故发生。实测结果证明了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雷达导航避碰模糊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占华 《信息与控制》2000,29(5):466-470
在多目标雷达导航避碰过程中,识别目标船相 对于本船可能发生碰撞的危险程度是驾驶员十分重要的工作,通常是由驾驶员根据经验作出 人为的识别或判断,本文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理论于船舶雷达导航避碰技术中,综合分析目 标相对于本船的方位,距离,最近碰撞点和最近碰撞时间参数,将目标碰撞危险程度这一模糊 概念加以数量化,最终提出一种新的目标碰撞危险度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深入分析了当前倒车影像系统在实际使用场景上的不足,介绍了雷达存在的辐射面有限、角度盲区、物体识别方面的缺陷,以及毫米波雷达的高成本难以普及应用。提出了基于ADAS的汽车倒车防碰撞系统设计,对系统倒车功能做了深入的原理分析,针对基于倒车摄像头图像分析的ADAS算法详细介绍了其技术关键点和基于倒车场景融合特征的创新应用,算法识别效果精准有效。针对不同车辆摄像头安装位置和朝向的差异创新设计了灵活的预警和报警区域的调节功能,结合TTS语音提醒和图文显示提醒司机采取合适的操作保障行车安全,极大地改善了该倒车防碰撞系统的用户体验和实际作用,为司机的安全行车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波测距雷达、霍尔式测速传感器、摄像头等组件,在后装车载终端的基础上实现了车辆主动安全技术。详细探讨了车载终端的模块设计、系统搭建,及其实现车辆防追尾防碰撞、驾驶员行为监测及故障检测功能。  相似文献   

7.
黄韬 《计算机工程》2001,27(2):163-165
雷达告警机用于实时探测敌方雷达辐射信号,通过处理和分析,判断敌方目标威胁程度,向飞行员发出告警。从工程设计角度出发,介绍了一个用于雷达告警机的基于DSP(数字信号处理机)的多机系统。  相似文献   

8.
针对各种施工吊车、塔吊等超高车辆在输电线路线旁作业或线下通行以及各种违法、违章行为造成输电线路断裂、短路,导致停电等事故隐患,设计一种基于超声波测距的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预警系统.该系统由线上测距机和现场告警终端构成,采用超声波测距获得输电线路与隐患目标之间的距离,利用短距离无线传输将距离测量信号传送至现场告警终端,由现场告警终端分析、判决、处理后执行语音报警,从而达到保护输电线路安全的目的.详细介绍了系统功能、系统构成、无线模块及其与单片机之间的接口编程等.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于4G(兼容5G)+高精度北斗定位技术的露天煤矿智能化总体建设思路,并从车载安防设备、数据传输及存储、矿用安全调度指挥平台软件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车载安防设备集成了防碰撞预警系统、盲区监控系统、驾驶员行为分析系统等,可实现防碰撞预警、应急制动、超速报警、实时定位、轨迹查询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传输网实时在线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传输网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的功能特性及软件实现。该监测系统不关心传输设备类型、传输设备厂家、传输介质种类、传输体制(PDH、SDH)及原传输系统的监控系统,在不影响原传输系统的可靠性、传输性能的情况下,可以实时、连续地获得告警、误码、性能数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DSP的汽车防撞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TMS320VC5402 DSP芯片的汽车防撞信号处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该系统对车载毫米波雷达的接收信号进行自适应噪声消除,为报警提示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2.
根据汽车主动避撞雷达系统中保障安全和及时预警两方面的实际要求,比较了各种报警算法,在结合汽车制动过程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一种安全性更高,且不同于普通安全距离模型的基于驾驶员模型安全报警算法的多级安全预警模式,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快速、准确,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目前对于飞机在地面经常发生的相撞或刮蹭方面的研究较少的现实情况,研究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方法实现飞机的地面防撞。根据现有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理论,在分析数据融合过程的基础上,建立混合式数据融合模型,结合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实现面向目标的数据融合算法。同时,选用毫米波雷达、红外传感器等多类进行地面多目标的身份识别和威胁评估,从理论上验证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思想在飞机地面防撞理论中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建立飞机地面防撞系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智能车辆所搭载监测设备对障碍物目标的识别准确性,影响行驶车辆的纵横向避障能力。为避免车辆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提升智能车辆的纵横向避障能力,设计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智能车辆纵横向主动避障控制系统。在底层控制单元中,按需连接纵横向导航控制元件与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完成智能车辆纵横向主动避障控制系统的部件结构设计。利用毫米波雷达监测所得的车辆避障图像,定义空间坐标系转换条件,通过标定雷达相机参数的方式,实现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智能车辆避障路径规划。建立车辆纵横向运动模型,根据避障安全距离计算结果,完善具体控制流程,联合各级硬件应用结构,完成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智能车辆纵横向主动避障控制系统的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可在智能车辆通过障碍物目标时,保证车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大于0.3m,能够避免碰撞行为发生,对于车载监测设备而言,其对于障碍物目标的准确识别能力得到了保障,能够有效提升智能车辆纵横向避障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行车安全,根据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的基本原理,设计实现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毫米波车载前向防撞雷达系统。雷达系统根据简化的二维恒虚警率降低目标检测时的虚警概率,用MTD频域配对法找出同一目标出现在上、下扫频的频谱。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实时准确地检测前面目标车辆的距离与速度信息,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超声波倒车防撞报警系统又称为倒车雷达,是为了解决倒车过程发生的碰撞问题,提高驾驶员驾驶的安全而设计的。系统核心为超声波测距系统,由主控芯片、超声波发射电路、超声波接收电路和显示模块组成。系统以STC89C51单片机为主控芯片,以555定时器为超声波发射电路核心,CX20106A为超声波接收电路核心,以液晶LCD1602为显示模块核心,同时增加测温补偿模块和声光报警电路。此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提出的车间机械手智能防碰撞监测系统监测精准度低,防碰撞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压力反馈控制的车间机械手智能防碰撞监测系统。硬件系统引入自动调心装置,在机械手内部加入两个避碰开关,将避碰开关与报警器相连接,如果出现碰撞,则发出警报,引用JCQ1工作监测器与机械手串联,确定机械手的工作状态和动作次数。软件部分依据机械臂运动的特点,设置机械手双动式液压缸和臂架单活塞杆双动式液压缸,通过压力反馈计算活塞直径得到液压缸直径,判断最大流量,将判断结果与阈值进行对比,完成防碰撞软件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压力反馈控制的车间机械手智能防碰撞监测系统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机械手智能防碰撞监测数据,防碰撞控制精度较高,说明所设计系统能够有效实现间机械手智能防碰撞。  相似文献   

18.
As roadways become more congested, there is greater potential for automobile accidents and incidents. To improve roadway safety,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re now designing and incorporating collision avoidance warning systems; yet, there has been little investigation of how the reliability of alarm signals might impact driver performance. We measured driving and alarm reaction performances following alarms of various reliability levels. In Experiment One, 70 participants operated a driving simulator while being presented console emitted collision alarms that were 50%, 75%, or 100% reliable. In Experiment Two, the same participants were presented spatially generated collision alarms of the same reliability levels. The results were similar in both experiments: alarm and automobile swerving reac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when alarms were more reliable; however, drivers still failed to avoid collisions following reliable alarms. These results emphasize that alarm designers should maximize alarm reliability while minimizing alarm invas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