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的混凝及絮凝杯罐试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康煜 《化学清洗》1998,14(6):1-7,46
选用适当的混凝、絮凝剂,针对药剂种类、用量、投加顺序以及加溶液pH值等工艺参数,采用高浊度高色度水质(造纸废水)及低浊度低色度水质(自配水),对水的混凝、絮凝杯罐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试验的试验装置、操作条件及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2.
吴磊  尹军  于玉娟 《辽宁化工》2008,37(6):394-396
通过实验室杯罐试验,对水厂滤池反冲洗废水的混凝沉淀处理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硫酸铝、聚合氯化铝和三氯化铁为混凝剂,在不同混凝剂投量下的对色度、浊度、CODMn、及UV254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对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最佳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PAC,而对其有机物的去除三氯化铁则最佳.按除浊要求得到的最佳混凝剂投量但不能满足对有机物的去除,所以选择哪种混凝剂及投加量应根据对反冲洗废水的处理要求等综合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3.
根据邢东矿矿井水的高浊度、含油及水质变化较大的水质特征,分别选取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铝铁(PAFC)、硫酸亚铁和聚丙烯酰胺(PAM)4种水处理药剂进行混凝试验。结果表明:PAFC和PAM配合投加效果最好;正常水质条件下PAFC与PAM最佳投加量分别为90 mg/L和1.0 mg/L,特殊水质条件下PAFC与PAM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00 mg/L和2.0 mg/L;PAFC与PAM配合投加间隔时间60 s混凝效果最佳;混凝沉淀后的上清液浊度小于5 NTU,石油类小于5 mg/L。  相似文献   

4.
利用混凝沉淀法和自行研制的氧化絮凝复合床法联合处理了高浓度的油漆废水。实验了多种化学混凝剂及多种催化剂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选了最佳催化剂和最佳化学混凝剂。对油漆厂原有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大的改造。  相似文献   

5.
利用混凝沉淀法和自行研制的氧化絮凝复合床法联合处理了高浓度的油漆废水。实验了多种化学混凝剂及多种催化剂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选取了最佳催化剂和最佳化学混凝剂。对油漆厂原有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大的改造。结果表明 :化学混凝沉淀法及氧化絮凝复合床法与后续生化法串联处理 ,其工艺经济实用、处理效果好、稳定性高 ,处理后的水质完全符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煤泥水快速有效沉降方法,根据兴庆选煤厂煤泥水的特性,选择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为凝聚剂,进行了自然沉降、絮凝沉降、凝聚沉降、凝聚+絮凝联合沉降等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联合使用时,通过合理的加药量及操作方式,处理后的煤泥水上清液清亮,絮团密实,有利于煤泥回收、洗水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破乳-混凝-电絮凝法对兰炭废水进行预处理,研究了不同工艺反应pH、药剂投加量及反应时间对兰炭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pH为6,破乳剂投加量为5.075 mg/L时可取得较好的破乳效果;以双铝板为电极的电絮凝最佳参数为:电流密度200 A/m2,极板间距2 cm, pH为4,反应时间为40 min;该参数条件下组合工艺对兰炭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70.64%,氨氮去除率达到41.38%,处理后废水B/C由0.04提升至0.17,可生化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一种新型的机械-水平隔板絮凝池来强化微污染水的混凝工艺.通过小试确定了最佳连续流工况,絮凝剂PAS在连续流工况下混凝处理长江水的最佳条件是:Gt=28 200,最佳投加量为10mg·L-1(以An+计),pH=~8,可不调.通过观察絮体形貌,发现机械.水平隔板絮凝反应池有较好的同向絮凝效果,不但通过逐渐降低的速度梯度G,使絮体一步步成长为体积较大且密实的颗粒,同时又很好地避免了已经长大的絮凝体的再破碎,能为絮凝剂的混合和反应提供所需的条件,强化了混凝,提高了出水质量.  相似文献   

9.
用絮凝-Fenton氧化混凝法处理常州某印染厂的退浆废水,絮凝剂采用自制的聚硅酸硫酸铝(PASS),絮凝处理最佳工艺条件:30℃,废水初始pH为5~10,絮凝剂投加质量浓度为22.5 g/L,最佳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38.8%。采用Fenton氧化混凝法进行二级处理,较优的工艺参数为:pH为3~5,n(H2O2)∶n(Fe2+)=2∶1,H2O2投加量为0.15 mol/L,PAM的投加质量浓度为1.75~2.25 mg/L。两步处理后总的COD去除率可达90%左右,B/C由原来的0.11升到0.32。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海上油田返排液处理装置小型化、撬装化及高效化要求,研发设计了由若干特殊构造法兰单元组合构成的新型微涡流混凝器。通过现场试验考察了该装置的絮凝效果,并对混凝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污水经微涡流絮凝处理后,COD去除率90%,悬浮物去除率99%,出水COD和悬浮物含量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12/356—2018)的三级排放标准。微涡流混凝器内流体呈现类似于圆管射流的流动特性,法兰构造显著增加了流体的湍流扰动,有效促进了凝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高浑浊度水混凝及混凝控制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浑浊度水是指浊度较高、有清晰的界面分选沉降的含沙水体。作者在分析高浑浊度水快速混凝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浊度水的混凝动力学机理及其综合控制指标,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13.
选煤厂高泥化煤泥水絮凝沉降的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X射线衍射和筛分试验对某选煤厂高泥化煤泥水进行了性质分析,研究了煤泥水浓度、药剂用量和水质对煤泥水絮凝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煤泥水中含有大量的粘土类矿物,这些矿物极易泥化是形成高泥化煤泥水的原因;煤泥水浓度和絮凝剂用量为絮凝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絮凝剂用量有最佳值,在不同煤泥水浓度下寻找最佳药剂量;某选煤厂源水与自来水相比,利于沉降。  相似文献   

14.
张玥  王辉  李朗晨 《现代化工》2012,32(3):42-44
利用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钠作为盐析剂,碳酸钠作助凝剂,采用絮凝法回收聚乙烯醇。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聚乙烯醇回收最佳条件,并得到碳酸钠、硫酸和硼酸用量的最佳配比,同时对回收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条件下处理含聚乙烯醇废水的回收率可达96.5%,硫酸钠的用量可减少60%。  相似文献   

15.
烧杯实验的优化设计及在饮用水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振华 《净水技术》2003,22(1):28-31
论述了优化烧杯搅拌实验设计的重要性。提出了烧杯搅拌实验的建议程序,同时探讨了利用烧杯搅拌实验结果对提高饮用水处理单元生产效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絮凝过程中形成的絮体具有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分形体。但传统的絮凝理论并未考虑絮体的分形结构,因而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主要介绍了引入分形理论后,絮凝形态学和絮凝动力学的发展状况,重点阐述了絮体分形结构与其粒径、强度、密度、沉降速度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形理论对Smoluchowski方程、传统絮体生长模式理论的改进。此外,本文同时指出分形学与絮凝理论的结合在很多方面尚未总结出系统的普适规律,尤其是非线性絮凝动力学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湍流凝聚接触絮凝沉淀给水处理技术机理的分析和工程实例的总结.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核心技术理论、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金陵石化烷基苯水厂格栅反应池存在设计参数及格栅布局不合理的现象,造成混凝效果差,混凝剂单位消耗过高,通过对格栅反应池的水力计算分析,提出了工艺改造和参数调整的方案,使格栅反应池的水力条件得到改善,混凝剂单位消耗量大幅下降,为老水厂的格栅反应池改造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磁絮凝强化技术处理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满足后续生物处理单元对固体悬浮物(SS)和铁浓度的进水要求,采用磁絮凝强化技术对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液进行预处理。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本文考察了混凝水力条件、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磁粉投加量及药剂投加顺序对磁絮凝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磁絮凝强化技术在快搅300r/min(2min)、慢搅100r/min(15min)、静置10min时,依次投加磁粉(40mg/L)、PAC(30mg/L)、PAM(4mg/L)时处理效果最好。在此运行条件下,SS和Fe3+去除率分别为97.61%、98.24%、絮凝指数(FI值)取得最大值、zeta电位绝对值最小,絮凝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磁絮凝强化技术对SS和Fe3+去除率分别可提高3.70%和10.82%,同时絮体最大沉降速度可提高33%。磁絮凝技术处理后的出水不仅可以满足后续生物处理单元对SS和铁浓度的要求,还可以有效提高磁絮凝体的沉降速度,减小沉淀时间,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市第三水厂的三期工程建设,用中试规模试验来选择絮凝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源水、相同加药量和相同的进水量的情况下,网格絮凝的沉淀效果优于机械絮凝。随着PAC投加量的增加,沉淀出水的浊度和大于2μm的颗粒数呈下降趋势。源水水质和投药量是影响沉淀池出水水质的最重要因素,最佳投药量的范围为21~28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