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部分气化空气预热燃煤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安沛  龙潮 《中国电力》2001,34(3):11-15
介绍半个世纪以来各国洁净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并结合中国情况提出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部分气化空气预热联合循环PGACC发电系统,利用该系统对老机组进行改造,不仅可有效地提高电力装机容量,提高供电效率,减轻环境污染,还可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节约投资。  相似文献   

2.
3.
钟史明  许红胜 《中国电力》1994,27(10):49-54
燃煤增压流化床燃气-蒸汽联合循发电技术在控制改善环境污染,提高发电效率,替代发电用油,天然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分析,比较了PFBC-CC与IGCC在热耗,环境保护投资,成本等方面的特点,PFBC-CC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从国外PFBC-CC的发展概况,趋势及其特点,分析了在我国发展PFBC-CC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旌海 《中国电力》1994,27(12):52-55
西门子的整体重油气化联合循环蒸汽/燃气联合循环是目前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发电技术。西门子公司的一座657MW联合循环电站供电效率达54.9%。一些重油处理后,可作为联合循环电站的燃料。但重油(炼油厂残料)质量较差,硫及重金属杂质含量较高,处理费用昂贵甚至...  相似文献   

5.
将生物质气化与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MCFC)构建为新型的生物质能高效清洁利用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气化产生的富氢气体作为MCFC的燃料,通过燃烧半焦以及MCFC中未利用的燃料为气化反应提供热量,进行生物质气化–MCFC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模拟研究。运用Aspen Plus软件搭建系统模型并计算,研究了燃料电池内重整及系统工作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气化–MCFC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具有较高的系统发电效率,可达50%,比常规生物质气化驱动燃气轮机技术高出10个百分点;对于常压系统无需采用内重整,而对于增压系统,采用内重整对系统性能有较大改善;提高系统工作压力可改善其整体性能,最佳工作压力在0.8~1.2 MPa。  相似文献   

6.
苟智才  苟智德 《黑龙江电力》2003,25(4):257-259,264
介绍了巴基斯坦乌奇(UCH)联合循环电站的热力性能试验程序、特殊条件和一些国际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7.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发电系统中气化岛包含气化单元和净化单元,气化单元由气化炉、废热锅炉和空分分离装置组成。合成气化学能和冷煤气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IGCC电站系统效率,是衡量合成气品质和气化炉性能的关键参数。采用Thermoflex软件对200 MW级IGCC气化单元进行模拟计算。着重研究水煤浆浓度、氧碳摩尔比、气化温度、气化压力对气化单元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较低气化温度下增加水煤浆浓度有利于冷煤气效率和合成气化学能的增加。调节氧碳摩尔比对调节气化炉温度水平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有效性。另外,氧碳摩尔比还能够起到分配煤中化学能的作用,即调节煤中化学能在合成气化学能和物理显热之间的分配比例。采用低温、加压方式,有利于提高合成气化学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燃煤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其突出的优点是热效率高,污染小。文间阐述了燃煤联合循环的原理、系统构成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9.
周一工 《电力建设》1994,15(7):26-33
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是一种新型燃煤热力发电技术,它与传统的常压燃煤热力发电系统相比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本文阐述了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的技术关键,典型系统和环保持性,介绍了国外的发展情况和运行实践,并预示了它的商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10.
燃煤增压流化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PFBC-CC)发电技术在控制改善环境污染,提高发电效率,替代发电用油、天然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分析、比较了PFBC-CC与IGCC(煤气联合循环)在热耗、环境保护投资、成本等方面的特点,PFBC-CC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从国外PFBC-CC的发展概况、趋势及其特点,分析了在我国发展PFBC-CC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奚惠文 《湖北电力》2001,25(4):31-33
通过分析整体式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IGCC)技术的工作原理,阐述了IGCC技术的优点以及该技术在未来电厂建设及改造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气化岛特性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气化岛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系统中较为复杂的关键单元,对整个系统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利用Thermoflex软件建立200MW级IGCC系统模型,从系统角度出发,对直接激冷式、除尘系统前带有气/气热交换器和取消气/气热交换器的3种IGCC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取消气/气热交换器的IGCC系统同样具有较高的效率,且系统更加安全可靠。对此系统中空分单元的氮气回注系数、气化炉单元的氧煤质量比,以及对流废锅出口粗合成气温度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空分系数为30%时,系统最佳氮气回注系数为70%;综合多种因素考虑,所研究煤种的最佳的氧煤质量比约为0.91;系统效率随着对流废锅(convective syngas cooler,CSC)合成气出口温度的增加而下降,当辐射废锅(radiant syngas cooler,RSC)粗合成气出口温度为700℃,对流废锅出口合成气温度取350℃,系统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中废热锅炉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废热锅炉包括辐射废热锅炉(radiant syngas cooler,RSC)和对流废热锅炉(convective syngas cooler,CSC),它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系统中的高温冷却单元,可回收气化炉出口粗合成气热能,以提高系统的效率,所以研究IGCC系统中废热锅炉的特性是很有意义的。该文利用ThermoFlex软件建立200MW级IGCC系统模型,从系统效率角度出发,首先研究对流废热锅炉出口合成气温度对IGCC系统性能的影响,然后研究废热锅炉产生不同蒸汽参数对IGCC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对流废热锅炉出口合成气温度的提高,系统的发电功率和效率下降;废热锅炉产生过热蒸汽的系统效率优于产生饱和蒸汽的系统效率,废热锅炉产生高压蒸汽的系统效率优于产生中压蒸汽的系统效率;综合考虑造价及其系统效率的影响,推荐最佳的蒸汽参数方案为辐射废热锅炉和对流废热锅炉均产生高压饱和蒸汽的系统。  相似文献   

14.
研究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系统空气分离单元(air separation unit,ASU)的集成特性。对ASU主要操作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空气压缩机压比会导致空气精馏分离过程困难,消耗的空气压力能有所增加,但是提高空气压缩机压比有利于降低ASU的制氧功耗及提高IGCC系统供电效率。综合考虑IGCC系统NOx排放限制以及制氧比功耗,推荐适合IGCC系统的ASU出口氧气纯度为0.85。对ASU与燃气轮机集成度分析表明,IGCC系统供电效率随着集成度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集成度在0.80时,IGCC系统供电效率最高。另外,与独立空分方案相比,采用整体空分方案的IGCC系统通过开发利用燃气轮机抽气显热,其供电效率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ThermoFlex软件建立了200 MW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系统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计算研究了200 MW级IGCC系统的变工况特性。详细讨论了燃气轮机负荷、大气环境条件和整体空分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气轮机采用压气机进口可转导叶角度调节–等燃气透平初温的调节方式降负荷时,燃气透平排气温度先增加后降低,而系统效率先缓慢降低后快速降低。随大气温度增加,燃气轮机功率、汽轮机功率和系统净功率均下降。在大气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大气压力对燃气轮机效率和系统净效率基本没有影响。增加整体空分系数可提高系统净效率,却使系统净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旁路控制系统在联合循环电站的运行过程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运行的角度介绍了应用于由我国承建的巴基斯坦两座联合循环电站的旁路系统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鞍山钢铁集团公司300 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为例,阐述了性能验收试验的标准、试验方法和测量仪表,重点介绍了计算过程,并给出了试验结果,指出了试验中需重点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高温高压下气化炉中膜式螺旋管煤气冷却器的对流换热和流动特性,分析径向节距、轴向节距和管圈曲率对换热和流动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发现:在相同的入口速度下,膜式螺旋管换热器的表面换热系数与轴向节距和径向节距有关;换热器环形通道内的轴向速度波动有利于强化传热;膜式螺旋管的局部壁面换热系数与管圈曲率无关;螺旋管圈的膜片面积比对于换热器的平均换热系数有显著影响。另外,该文还获得了换热器的阻力特性与径向节距和管圈曲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