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利用直接改变土壤侵蚀的方式和强度,具有突出的侵蚀环境效应.研究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探讨了云南纵向岭谷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本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内部转化和相互转化引起土壤侵蚀程度的明显变化;耕地向林地、草地的转化使侵蚀强度指数显著降低;林地向耕地、草地转化,均显著增加侵蚀强度指数;耕地、林地、草地的内部转化对土壤侵蚀也有少量影响.另外,以土地利用为主的人类活动明显影响河流悬移质含量,林地面积提高和土壤侵蚀减弱的区域,年输沙量也相应减少,相反则增加.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对玛纳斯河流域环境负效应研究,确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环境负效应的制约因子,引 入地下水动态均衡方法进行半定量分析,明确地下水量的变化为引起环境负效应的直接因素,为定量进行水资 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防止环境负效应的产生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多时间尺度的流域水沙演化分析——以清涧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黄河清涧河流域为例,首先在10年尺度下对流域水沙因子进行分离,采用中间差分格式估算水沙演变各项因子的年代影响量,确定主成分.然后在年尺度下,以这些主成分为析因变量,借助SPSS软件进行因素分析,准确给出各主成分在流域水循环效应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流域减水、减沙的贡献率分别为97.7%和92.0%,是水沙演化的主导因素,且时间尺度越大这种趋势表现得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天津市武清区2002--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量化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间的耦合关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3年间武清区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处于基本协调状态,2004--2009年间处于强烈开发阶段,同时两系统在整个发展周期中均处于协调发展中的“拮抗阶段”,属于生态损益性模式;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灵敏度检验对该区生态损益程度进行量化,结果显示:以耕地、林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的价值变化对整个区域的生态损益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4年、2000年和2005年3期卫星遥感TM/ETM 图像,采用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江苏省丰县3个时相的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该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趋向.结果表明,在1994-2005年间,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持续增加,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水体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园地面积则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是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7.
基于“三生空间”国土开发模式,从土地利用功能转型驱动区域生态结构、服务功能改变的角度出发,借助“3S”技术,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19年间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承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整体呈现农业生产用地面积减少,林草生态用地、城镇/农村生活用地不断增加的特点;(2)生态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稳中略增的趋势,从2000年的0.7227增长到2019年的0.7261,生态环境指数相对较高,这得益于研究区得天独厚的林地和草地资源;(3)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同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改善和恶化两种现象,最终两者相互抵消成增长趋势。研究期间影响生态环境改变的主导因素是草地生态用地、农业生态用地与林地生态用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2000-2010年间生态环境指数的增长主要贡献来源于草地生态用地和农业生态用地转为林地生态用地,二者贡献率为91.65%;2010-2019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涨幅是前十年的近4倍多,除主导因素外,还得益于期间大量农业生产用地转为草地生态用地,贡献率为31.97%。  相似文献   

8.
跨界环境的管理、利用和保护,关系到相邻国家及地区的重大政治、经济、安全和环境利益。跨界污染使国家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污染者和受害者的关系,从而导致了各国之间主权权力的冲突,形成跨界污染争端。然而,在国际环境法领域,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完善、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各类复杂特殊的国际环境争端使得传统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跨界污染引起的国际争端的避免问题,成为国际环境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重要发展之一,并逐渐成为当前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9.
对2009-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内各土地类型用地面积进行分析,运用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和空间洛伦兹曲线方法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内13个城市8年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整体信息熵值逐年递增,城市发展建设已进入稳步阶段,信息熵变化主要表现在农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其他土地分布基本保持均衡的分布状态,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成为分布不均衡的土地利用类型;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趋势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对于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与制定土地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于茂密的植被覆盖,西南岩溶区在遥感图像上反映的大部分是植被覆盖层的光谱信息,而直接的岩性光谱信息很弱,因而利用遥感图像识别岩性,尤其是碳酸盐岩岩性的难度很大。以广西灌江流域为例,在植被茂密的南方岩溶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如ETM、SPOT、ASTER数据进行碳酸盐岩的计算机自动岩性识别。结果表明:多源遥感数据的岩性识别效果远大于单一类型的遥感数据;未进行融合的遥感数据的分类效果好于融合后的数据;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纹理图像参与分类,有助于提高分类的精度。最终,采用SPOT的4个多光谱波段、ASTER的14个波段、TM的6个波段3种遥感数据共24个波段加上4个SPOT纹理图像和3个ASTER可见光波段的纹理图像共31个波段组合进行岩性的自动识别分类,取得了82.01%的自动识别总精度。  相似文献   

11.
由于“湄公河治理”是一个自主运作却又开放的组织集合,这种集合不仅仅是主权国、更是各类型组织组成的,因此它的治理直接面临着两个“根本性的难题”,即国际流域治理碎片化与各成员参与合作的约束与激励问题。因此如果单独采取科层制、市场机制或网络机制来协调澜沧江—湄公河治理中的矛盾都可能导致“囚徒困境”。根据西方各国经验并结合各流域国的国情,“澜沧江—湄公河治理”应着力于“整体性安排”,基本包括:完善合作的组织机构及机制、改善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治理的方式、流域政府的政绩评价、流域生态补偿与政府间平权机制、多中心的混合制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研究分析了云南新平大红山铁矿区植被对土壤侵蚀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林草植被可以通过提高土壤持水性、增加土壤透水性和尽快降低土壤水分含量控制地表径流;通过提高土壤水稳性和土壤抗蚀性、改善土壤肥力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土壤抵御侵蚀力的能力.研究结果还直接表明,林草植被对土壤侵蚀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与裸地相比,松林、阔叶林、草地对地表径流的控制率达到63%-89%,对土壤流失的控制率达到70%-94%.该结果对于指导大红山铁矿乃至其他金属矿区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黄河淤背区水土流失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淤背区的存在 ,对确保黄河防洪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但淤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堪忧 .通过对淤区水土流失成因、机理以及如何合理开发治理的分析探讨 ,提出了防治淤区水土流失的措施 .在发挥其防治效益的同时 ,也应重视开发种植效益 ,以改善黄河淤背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利用RS技术从1996和2005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提取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信息,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通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区域以农林牧业生产为主,耕地-林地相互转换最为剧烈;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具有较高的保留率;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具有较高的转换率;2005年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一般,与1996年相比有变好的趋势;略微和基本变好所占比例为21.39%,基本不变的比例为78.17%,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略微变差占最小的比例,该结果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龙川江流域典型片区植被侵蚀控制的综合作用模式的概念模型表明,植被通过其从坡面到根际土层的若干影响环节实施侵蚀控制.研究发现,这些作用具有较为突出的量值和潜能.从荒山荒坡完全恢复植被、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后可能减少的水土流失量和现有植被如果遭到彻底破坏可能增加的水土流失量三个方面,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系统(SEDMS)计算表明,龙川江流域典型片区植被侵蚀控制作用具有突出的水土保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开采诱发的不良环境及地质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地面沉降致灾问题已广受关注。华北平原山东区是若干地面沉降显著区之一,地下水开采是其主要诱发因素。针对地面沉降问题,以华北平原德州区为典型工程背景,采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现场及室内试验,在获得研究区岩土力学参数的基础上,建立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对研究区地面沉降的历史进行重演,对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获得研究区流场及地面沉降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定期回灌地下水,调整开采井开采层位及开采井平面布局等工程措施进行地面沉降控制,并采用建立的数值模型从定量分析角度评价这些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宗教世俗化的趋势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走入人们视野。宗教世俗化是指由于人们对宗教观念和感情的逐步淡化,使得宗教活动范围减小、宗教的社会影响削弱以及宗教价值观念失落等的现象和发展趋势。作者以云南傣族社会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世俗化为例,梳理宗教世俗化的出现背景、内涵表现,提出当前世俗化的表现为:"政教合一"的社会管理模式向"政教分离"的社会管理模式转变,基本信念由"神性"中心向"人性"中心转换,组织观念由社会的宗教转变为个人的宗教,关注重点由"彼岸"转向"此世"。世俗化条件下宗教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可以分为悲观论派、乐观论派和中间派等三个理论派别。  相似文献   

18.
目前,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账户研究较少.以昆明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账户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大学生心理账户结构.将调研结果与其他主要学者的理论进行比较,归纳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心理账户结构的共性和差异性,期待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消费心理提供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平原地区实际情况,结合环评工作实例,对河道整治工程中土壤、底泥环境现状监测要求和方法、环境影响及处置措施要求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提出平原地区河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需调查工程范围内土壤、底泥现状,明确超《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三级标准的范围,根据土壤、底泥具体超标情况提出复耕或安全填埋等处置措施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断陷盆地低凸起带具有远离油源,油气富集层系浅的特点,其油气充注机理及运聚模式研究还较薄弱。以济阳坳陷林樊家低凸起带为例,从油气来源入手,分析了油气成藏动力与阻力的关系,探讨了低凸起带油气充注方式和运聚模式。结果表明:林樊家低凸起带原油具有高伽马蜡烷/C30霍烷值、低姥植比的特点,来源于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在成藏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藏动力-阻力计算结果,确定了林樊家低凸起带油气主要为“断层双重输导-多层系充注-不整合面分流”的充注方式;根据断层在活动时期和静止时期输导方式及输导能力的差异,结合圈闭发育情况,林樊家低凸起带油气成藏可总结为“断层垂向输导-岩性尖灭控圈”。“断层侧向输导-‘天窗’开启-岩性尖灭控圈”、“断层侧向输导-不整合面遮挡”、“断层侧向输导-岩性尖灭控圈”等4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