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油气藏圈闭的形成与保存、油气藏成藏时间与期次、油气运聚特征和油气藏成藏模式四个方面总结了焉者盆地宝浪、本市图两油田的成藏特征。油气藏圈闭为古构造基底隆起背景上的披覆背斜或鼻状构造,后经改造,呈现今的断背斜或断鼻形态。宝中区块主要成藏期为侏罗纪末,宝北区块和本布图油田主要成藏期为晚第三纪。  相似文献   

2.
宝浪与本布图油田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油气藏圈闭的形成与保存、油气藏成藏时间与期次、油气运聚特征和油气藏成藏模式四个方面总结了焉耆盆地宝浪、本布图两油田的成藏特征,油气藏才为古构造基底隆起背景上的披覆背斜或鼻状构造,后经改造,呈现今的断背斜或断鼻形态,宝中区块主要成藏期为侏罗纪末,宝北区块和本布图油田主要成藏期为晚第三纪。  相似文献   

3.
油气再次运移与陕北气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天然气性质及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奥陶系顶部侵蚀带气藏的形成经历了两次运移和聚集过程。第一次运聚发生在海西运动期,该期末于中央隆起区形成了巨大的以油为主的含油气区;第二次运聚发生在印支―燕山运动期,由于中央隆起融汇入陕北斜坡,加之已聚集的石油被裂解成天然气,于是天然气从中央隆起向东发生再次运移,形成了陕北气区。指出,包括所谓的中央隆起在内的陕北地区都是值得勘探的。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主要有背斜、构造-岩性、岩性上倾尖灭、透镜体、断层遮挡和地层不整合6种类型油气藏,主要目的层为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油层。在研究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期次的研究,总结出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运聚成藏模式主要有6种,即地层不整合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断层一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断层遮挡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砂岩透镜体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并确定了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震资料识别的反转构造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和盆地模拟手段,结合天然气气样的碳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综合研究了构造反转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中央背斜带经历了3期构造反转运动,分别发生在始新世末、渐新世末和中新统末,形成一系列如“花状”型、“Y”字型、“人”字型和“火”字型等典型反转构造样式,且在逆断层上盘发育不同规模的挤压背斜。第1期构造反转对油气成藏影响甚微,第2、3期构造反转为后期油气运聚提供了背斜或断背斜圈闭。另外,第3期构造反转还为第2期原油运聚成藏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动力,且对第3期油气充注成藏则起到较好的封堵遮挡作用。研究对东海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目标的优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柯克亚背斜油气藏形成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烃源岩的热演化史,构造的形成演化史,储集岩的成岩作用史分析论证了柯克亚背斜下第三系始新统卡拉塔尔组及上第三系中新统油气藏的形成及成藏模式。卡拉塔尔组凝析气藏的形成具下断上褶垂向运移和不整合面倒向运移双重运聚模式。中新统带油环的凝析气藏的形成具侧断背科型运聚模式。断裂及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7.
尕斯断陷第三系由于生长逆断层发育,形成了以牵引背斜、生长背斜和断鼻构造为主要类型的圈闭。断层下盘生油岩比上盘的成熟度和转化率高、过剩孔隙流体压力大且储层物性优;断层又是油气运移的通道。生长逆断层为油气生、储、运、聚的良好配置提供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塔西南群苦恰克构造带油气运移与聚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群苦恰克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上倾部位,石炭系多个层段获商业性油气流及油气显示。分析该构造带4 口井( 西侧群5 井和曲3 井,原油主要来自奥陶系;东侧群4 井和曲1 井,原油主要来自石炭系) 产出的石炭系Ⅲ油组原油,其苯并咔唑绝对浓度和苯并[a] 咔唑/苯并[c] 咔唑的变化规律显示两种来源的原油运聚方向均为从东向西,与该构造带现今东高西低构造格局有矛盾。根据该构造带的演化史,石炭纪早期古巴什托普背斜已具雏形,二叠纪晚期西高东低的构造格局基本定型,晚第三纪受柯坪推覆体的影响才变为东高西低。源于奥陶系的原油运聚应发生在二叠纪晚期( 正是下古生界烃源岩生油高峰期) ,聚集于统一的古巴什托普背斜;晚第三纪构造格局变为东高西低后,发生源于石炭系原油的运聚,同时已聚集的源于奥陶系的原油进行从西向东的调整。因此,群苦恰克构造带的东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带。图2 表1 参4(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渤西地区的断裂体系 ,以及由断裂体系控制的局部构造带的分布和油气运聚规律。渤西地区的圈闭有沿断层和凸起区分布的特点。凸起或低凸起区构造带以潜山、披覆背斜、地层超覆圈闭为主 ,边界断层下降盘常发育滚动背斜、断鼻圈闭 ,低凸起区是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有利场所。凹陷内的大断层两侧发育断块、滚动背斜、断鼻构造及凹中隆 ,已发现的中、小型油气田呈串珠状分布于大断层两侧。本区断层的发育对油气运移与聚集起重要作用 ,两组断层的交汇处 ,钻探成功率很高。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油气的成藏受车莫古隆起演化的影响较大,晚白垩世及古近纪时期是主要成藏期及调整期。文中通过目的层选取、计算地层残余厚度、去压实校正、建立压实参数平面分布模型等步骤,求得油气成藏调整期车莫古隆起的真实地层沉积厚度,以此来反映古构造特征及演化,据此分析目的层古油藏的规模及油气运聚规律,指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区内晚白垩世存在2个古背斜,是油气有利运聚方向,并通过含油包裹体、测录井、试油资料综合确定了古油水界面及古油藏的规模。工区古近纪初北部开始隆升,古背斜逐渐消失,到现今古背斜调整成为低幅构造梁。古构造破坏后,部分圈闭仍存在,能保留大量原生油气,为原生保留型油藏,部分油气经微幅构造梁调整后,在现今有利构造位置处的圈闭聚集,形成调整再聚集型油藏。建议围绕古背斜及与古背斜形成优势运移路径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11.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川东北)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和侏罗系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分析了研究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认为川东北地区经历了从内陆克拉通之后的大型淡水坳陷湖盆阶段向大巴山前陆盆地阶段的转换过程。同时,通过对川北前陆盆地生烃演化与油气运移特征,大巴山构造演化与圈闭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作用分析,剖析了川东北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凉高山组、沙溪庙组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指出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油藏为成岩后期油藏,即成岩压实作用之后烃源岩才大量生烃,聚集成藏,表现为储层成岩演化与生烃演化的不协调性,导致研究区含油气层系多、发育不规则、油气分布分散而又不均匀,且油气层只产油气、不产水。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与有利勘探领域   总被引:29,自引:15,他引:14  
四川盆地经历了克拉通盆地和前陆盆地2个演化阶段,天然气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烃源岩和储层层系多、气藏类型多。根据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将其储盖组合分为克拉通下部层系、克拉通上部层系及前陆盆地层系。指出天然气藏在这3大构造层系中均有分布,但绝大多数分布于克拉通上部层系和前陆盆地层系中;克拉通下部层系天然气分布主要受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控制,克拉通上部层系气藏分布主要受开江-梁平、泸州-开江古隆起和环海槽分布的有利相带所控制,前陆盆地层系油气藏分布主要受冲断带、前渊和前缘隆起控制。通过分析,认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川东地区石炭系、蜀南嘉陵江组、米仓山前缘、川中-川西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浅层、大巴山前陆盆地等9大领域是近期勘探和研究的重点。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四川叠合盆地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区之一。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是今后四川盆地天然气地质和勘探研究的重要内容。可将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视为一个完整的含气高压封存箱。川东地区在纵向剖面上存在两个压力封存箱,第一个压力异常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叠系)为上部流体高压封存箱,第二个高压异常带(志留系)为下部流体高压封存箱,石炭系位于两个压力封存箱之间。生烃增压为上列封存箱内主要的升压机制。川西地区致密碎屑岩储层和川东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初次运移排烃方式主要为垂向排烃,并且是在异常古高压驱使下通过封存箱破裂产生的混相涌流完成的。异常古高压是促使川西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和须四段储层流体调整并使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动力。浮力和水动力(成藏动力)控制了川东地区天然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14.
川东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研究认为川东北地区中浅层缺乏优质烃源岩,导致该层系天然气勘探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通过大量露头、地震、录井及井下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东北地区中浅层烃源岩、储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圈闭、油气运移聚集、保存条件等成藏基本要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浅层具备良好烃源条件,发育多套致密砂岩、砾岩等多类型储层,源、储配置关系良好;岩性圈闭、构造圈闭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等多种类型圈闭共存,油气运移、聚集、保存条件优越;研究区处于继承性古隆起斜坡,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本条件,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5.
�Ĵ�����γ��ݻ���������̽����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本文从龙门山的形成发展入手,论述了四川盆地的演化过程。认为上扬子区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前陆盆地和拗陷盆地之后,在特提斯和滨太平洋构造城以压应力为主的长期作用下,于喜山早期形成了四川构造盆地;成盆后的演化集中反映在构造形变上。进而据盆地的演化、形变特点,预测了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6.
川渝气田深井和超深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组织科技攻关和新技术试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发展了一整套适合四川盆地碳酸盐岩裂缝性气藏地质特点的天然气配套钻井技术;全面开展了以提高机械钻速为中心的钻井新技术配套攻关试验和推广应用,深井钻井速度不断提高。然而,深井钻井速度低、成本高的问题仍严重制约着川渝气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企业深化改革和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推动四川盆地深井钻井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欠平衡钻井、气体钻井、水平井钻井和深井钻井提速等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与钻井新技术及新装备的集成配套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突破。针对川渝地区复杂地质条件和油气勘探开发的要求,提出应继续开展对井漏、高含硫气井钻井完井、深井固井等技术研究。加强高端钻井装备与工具的引进和配套开发,不断发展四川气井井控技术,以满足川渝气田地区深井钻井日益复杂的井控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7.
川西坳陷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川西坳陷是指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以来形成的前陆盆地。受周缘山系多期次构造变形的影响,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明显具有多期次性。根据盆地沉积和构造演l匕特征,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可分为六个阶段。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与龙门山和秦岭造山带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快速沉降期,形成了良好的烃源岩和储集岩;在相对稳定期,物源供给有限,表现为湖沼相,以泥质沉积为主,形戎了良好的区域盖层。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适度的变形,为油气运移、聚集和圈闭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古隆起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研究剑阁古隆起的构造形态、形成演化和控气作用对川西北地区的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剑阁古隆起范围内地质、地球物理和测井资料并结合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厚度,研究了剑阁古隆起的展布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剑阁古隆起演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一段—须三段沉积期为剑阁古隆起雏形阶段,须四段—须六段沉积期为剑阁古隆起的成熟阶段,早侏罗世为剑阁古隆起的衰亡阶段。剑阁古隆起具有完整的旋回发展过程,须家河组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其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是川西北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存在页岩气的地球化学依据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四川盆地寒武系底部和志留系底部各存在一套良好的高成熟度、高有机质丰度、类型好的烃源岩,所生成的天然气均为腐泥型有机质形成的油型气,均可作为页岩气的勘探目标。下寒武统页岩烃源岩以川西南地区厚度最大,呈辐射状减薄,其累计厚度在100~400 m之间,有机碳含量在0.2%~9.98%之间,平均值为0.97%;下志留统页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川南、川东地区,累计厚度在100~700 m之间,平均厚度为203 m,其中黑色页岩厚度变化在20~120 m之间,富含笔石,有机碳含量在0.4%~1.6%之间,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干酪根,生烃能力强,热演化程度高,已演化至过成熟阶段,目前生烃已近枯竭,但也说明它的生烃能力巨大,历史上曾经大量生成天然气。从其成熟度、运聚条件和矿物成分比较分析后认为: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首选目标应为川南下志留统页岩。  相似文献   

20.
21���ͳ�Ҷ�Ĵ������Ȼ����չ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国家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四川盆地将面临勘探领域和接替层系的选择。笔者通过分析勘探成果与待发现资源潜力、成藏地质条件与储备圈闭,结合“八五”、“九五”科技攻关成果,提出了具备大中型气田条件的七个主要地区和层系,川东石炭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川西北侏罗系、中上三叠统;川中中、上三叠统;川西南晨旦系;川南、川西南下二叠统。指出了21世纪初叶具有发展远景的五大勘探领域;(1)盆地东部石炭系;(2)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鲕粒滩岩;(3)盆地东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陆棚边缘礁相带;(4)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和侏罗系浅气层;(5)盆地晨旦系及下古生界。认为21世纪初叶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勘探领域广阔、勘探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