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园林的设计中,水这一元素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对于整体景观的动态美感的增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地利用水体这个因素进行设计景观展开,并对相关的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杨俊  傅童悦 《城市建筑》2014,(26):140-140
在园林的设计中,水这一元素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对于整体景观的动态美感的增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地利用水体这个因素进行设计景观展开,并对相关的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城市河堤工程在发挥防洪功能的同时,往往造成滨河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服务功能和空间活力丧失等多种问题。基于弹性防洪理念,这些单一功能的城市河堤在防洪效能、生态服务、环境品质和公共活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提升潜力,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城市河堤的多目标弹性景观修复可以运用软化、退让和复合3种主要策略,以实现防洪与景观的平衡。以四川省富顺沱江项目为例,根据现状情况、问题和修复目标,将项目中已建和规划河堤工程划分为4种形式,综合应用景观修复策略,对不同类型河堤提出相应的改造途径。最后,总结景观修复项目实施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提出适合中国城市河堤工程的弹性景观修复途径。  相似文献   

4.
5.
李倞 《风景园林》2017,24(10):34-43
巴塞罗那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再启动计划",将城市快速路的建设与公共空间营建紧密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实现城市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巴塞罗那快速路所遵循的交通效率与公共活力并重的发展战略,分析快速路与景观网络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从快速路作为连贯的城市景观廊道、快速路交叉口与景观节点的结合、快速路作为整合区域景观网络的骨架3个方面,归纳了巴塞罗那基于快速路的景观网络构建的核心策略。最后,总结了巴塞罗那不再将快速路的建设看作是一项单独的城市交通改善工程,而是在不断尝试将现代道路的快速交通需求与传统街道所具有的引导公共流动的能力结合起来的最优途径,对中国城市的快速路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锐  崔莹莹 《中国园林》2012,28(7):101-106
随着电子产品更换速度的日益加快,每年大量产生的"电子垃圾"已经成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中国既是电子垃圾的主要制造国,又是发达国家电子垃圾出口的最大目的地之一,饱受"垃圾围城"之苦。从电子垃圾填埋场的选址、污染控制及具体修复措施等入手,针对当前垃圾填埋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景观优先、生态整合的策略;并以南京城郊即将搬迁的某军用机场的转型为契机,尝试提出将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过程融入全新"景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构想,对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模式提出反思。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等理论,结合北京市、六盘水市以及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案例,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指出"海绵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其构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并对未来"海绵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审计关键环节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探讨了基建工程项目审计中的关键环节,提出设计、招标及签订合同、变更签证环节应为基建工程项目审计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对基建工程项目关键环节审计工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盐田海滨栈道,是深圳市“山海连城”计划及盐田区黄金海岸带的重要公共空间。在被台风“山竹”摧毁后,栈道的重建本着恢复生态和安全防灾的原则,修复了沿岸被风暴潮破坏的山体、植被、堤岸及栈道,调整优化了栈道的选线布局,让游人可以亲近自然,并保障了生物迁徙的通道。通过顺应自然的设计,将割裂的城市空间与自然风景连接起来,营造了一条魅力而韧性的滨海休闲岸线。  相似文献   

10.
胡梦翔 《山西建筑》2013,(34):27-29
针对目前旧城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基础设施废旧的现状,以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为基点,结合景观基础设施概念,从旧城基础设施再利用与景观化出发,立足于自然生命、社会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了废旧基础设施景观化对复兴旧城的催化作用,为解决"旧城问题"并复兴旧城提供一种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1.
项智宇 《重庆建筑》2009,8(8):17-19
通过对重庆市万盛区南桐镇山地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结合自然环境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建筑风貌特色,对南桐镇中心片区风貌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力图克服现代城镇千篇一律的通病,提出了通过山、水、城的有机融合来象征重庆“巴山延绵、渝水环绕、依山筑城、沿江而居”的城市特性。营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地城镇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2.
后工业时代,发达国家城市建设呈现基础设施相对过剩的情形,并在废弃基础设施再生方而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引用的案例涉及高架桥、铁路、码头、水厂、机场等不同形式的基础设施,而风景园林却成为它们再生手段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的诸多实践案例证明:风景园林虽不是废弃基础设施再生的唯一选择,却不失为一条生态、经济且行之有效的再牛之路,并在重新定义基础设施并使其重现活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这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倞  宋捷 《风景园林》2019,26(5):65-70
巴塞罗那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典范,近年来开始注重施行"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推进"慢行城市"构建计划。计划通过重新划分城市慢行片区,规划片区间联系的慢行网络,并与公共交通系统相接驳,增强城市的慢行可达性。在城市慢行网络的建设中,巴塞罗那注重将绿色空间网络与慢行系统相结合,主要利用现有道路、铁路和水渠等线性基础设施空间,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将这些空间转化为多功能绿轴,增强慢行舒适性,实现从机动车优先向慢行优先的转变。该计划的实施为世界各国慢行城市的构建,尤其是对已建成城区的慢行系统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4.
林广思 《南方建筑》2014,(3):120-123
批判性思维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并达到培养创造性能力是重要的议题。通过教学实践,分别介绍了如何在场地分析、项目策划和场地布局中运用批判性思维。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维在引导学生产生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方面是可行的,但是在尺度更小的形态设计中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具有重要的雨洪调蓄功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国内在构建多尺度GSI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GSI需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实现。阐述了多尺度GSI的构成和功能,及其与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的关系。从构成要素、功能、布局等方面,论述了GSI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提出了两者在规划目标和指标、布局等方面的结合要点,包括对现行绿地系统规划指标的保留、新型指标的增添等。提出了新、旧城区绿地系统应分别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根据城区绿地系统特点进行规划建设。提出了各类绿地GSI需结合其功能进行建设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
李方正  王钰 《风景园林》2020,27(8):55-61
伊丽莎白·莫索普教授从事风景园林工作近25年,参与了多项与海岸生态修复、城市景观基础设施设计相关的项目、研究、教学与实践活动。目前她主要关注海岸和三角洲生态修复、灾后社区重建等领域,致力于将韧性景观的建设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空间设计当中。莫索普教授认为风景园林师应当综合考虑不同文化背景、自然条件进行多功能的公共空间设计,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区文化复兴,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危机,风景园林师应该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通大众建立广泛的合作,积极应对挑战,共同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扬  朱逊 《风景园林》2019,26(S2):56-61
社会可持续已成为全球城市化的重要议题,其中社会基础设施是实现这一可持续性的空间基础。风景园林本科设计课程教学有必要重新认知城市景观概念,从社会基础设施视角探索新策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城市景观设计本科教学实践中,注重以社会可持续作为切入点,将城市景观视为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引导学生研究场地中的行为与环境关系,探索新的概念与模式,用设计回应社会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城市普遍受到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张的干扰,广州琶洲中东区作为珠三角的微观城市组团,是珠三角韧性演进表达的载体,以其为例探索整合城市与生态环境的韧性设计机制。首先辨析了城市韧性的分析方法、策略及评价体系,对珠三角的脆弱性进行背景研究;然后通过对琶洲中东区的脆弱性分析和灾害模拟,提出3个层次的韧性整合策略,包括连接现有破碎的蓝绿系统的结构性策略,构建基于公共交通为导向(TODs)、垂直水岸的步行可达空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分散式雨水存储系统与多用堤岸模式的节点处理;最后利用GIS、Fragstats和Depthmap等软件平台和数据分析手段,对韧性策略和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并给予反馈,从而构建起微观城市组团层面全过程的"分析—策略—方案—反馈"的韧性城市设计框架。结果表明:运用基于"策略—反馈"机制的方案设计有助于提升景观连接度、空间集成度,有效适应洪涝干扰,更好地落实城市韧性。  相似文献   

19.
薛凌  聂磊 《山西建筑》2005,31(19):14-15
以长沙市新建的湘江风光带为例,从节约用地,有利防洪、稳定堤防、兼顾洪枯水位等原则,探讨了城市沿江防洪和景观建设有机结合的途径,从而确保了城市生存并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伟大的城市公园》这本专著,此书对欧洲和北美的30个公园进行了案例分析,包括其历史、原有的立地条件以及规划设计的关键人物。论证了对场地环境的认识以及建成后管理的持续性是公园兴盛的关键。阐明从城市公园始创以来,城市公园已成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