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Planning》2022,(1)
成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常态下,成人高校走应用型发展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成人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培养模式,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做好成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在提高企业参与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找准人才培养定位的前提下,从学历技能双提升、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2.
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科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南京航工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结合自身专业建设的经验,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建立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务实与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然而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速度,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高等数学作为本科教学中最基本的公共基础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回顾高等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高等数学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了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与发展对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基于“大工程观”理念与“新工科”背景,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共享机制、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与研发平台等方面完善了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了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体系。教学改革成果已纳入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对工科专业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导向性支持。  相似文献   

5.
刘元芳  蔡彬清 《福建建筑》2010,(10):109-11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近年来一直是高等教育系统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福建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十多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状况和经验总结,从更新教育观念、产学合作新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学生实践性创新性能力培育、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新模式等方面论述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期为同类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
用"双证"交互式教学创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就业和选人两个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成人高等教育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人们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心理情结、教育部门和行业部门的各行其道、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本身的教育质量问题都阻碍着"双证"交互式教学的开展。开展"双证"交互式成人高等教育就应突破管理体制,创建良好社会环境,研发"交互"式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回顾改革的历程、总结经验,把握教学改革的内在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促进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重庆大学建筑教育80余年的办学历史浓缩成3个主要阶段,整体概述了多年来的办学历程、人才培养以及科研、实践成果,重点呈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在国家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所取得的主要办学成果,特别是在我国现代建筑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分别开展于1980年代、1990年代及21世纪的教学改革与重要成果,展示了重庆大学建筑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思路,力争为我国建筑教育办学历史的研究留下一份扎实而厚重的档案材料。  相似文献   

9.
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自专业)结合多年人才培养经验与实践,运用质量工程理论,以基于过程的方法构建了持续改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践,现已取得良好效果。文章从教学过程、信息反馈及处理、教学策划与管理、教学资源保障四个方面系统阐述和分析了重庆大学机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兄弟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如何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浙江理工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高等学校成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实践探索以实验室为阵地,以实际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学团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在秉持“层次上属于本科教育,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特征属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一方面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对职业本科和职业专科、普通本科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论述,找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另一方面从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四个方面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构建。以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例进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探讨。通过人才培养实践,设置以岗位能力为标准的模块化课程;首次将“1+X”证书制度纳入课程教学与考评体系;促进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化、智能化线上教学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经过六年毕业环节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了高等教育专业毕业设计的新型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培养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相结合的创新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阐述了重庆大学工程管理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创新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探索了毕业设计基本教学规律、设计题目选择与联合设计运行机制和毕业设计保障及管理方式,为培养具备知识融合性、能力综合性和多专业协调性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在分析土木工程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未来土木工程师的人才属性和培养要点,阐述土木工程专业和通识教育的结合方式,介绍重庆交通大学基于"回归工程"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改革、学业导师岗位职责、面向实际工程的毕业设计改革和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对特色专业建设内涵的理解,提出特色人才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才的能力特色。结合重庆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了该专业的人才特征,阐述了专业建设和目标定位、主要建设内容、建设方案,介绍了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15.
科学构建工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关乎我国工程界未来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基于工程哲学视角,以土建类专业为例,深入分析了高校在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保障四个维度构建土建类专业人才非技术能力培养体系,并系统介绍重庆大学土建类专业人才非技术能力体系的实践内容和经验,以期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提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卢黎  庞浪 《高等建筑教育》2020,29(2):130-138
材料力学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力学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分析了重庆大学与中兴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课程在教与学两方面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对比两所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促进教育改革,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近几年的改革立足西南、面向世界,以社会问题为导向、以新世纪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核心,通过突破传统类型教学,建立科学系统的专业主干课程;打通学科壁垒,构建"一轴两翼三平台"、"四位一体"的广义建筑学教育体系;深化推进教学管理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结合学院实际,建构起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体现地域性特点的"立体整合,融贯互补"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近年来,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了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学生实践、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北京交通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起,通过教学改革立项方式不断推进实践教学研究,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整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江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培养方案和运行机制、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学科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构建培养机制、教学方法内容和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体系,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双创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