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小说”与《法国中尉的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中,元小说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小说形式。通过从元小说角度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分析其元小说技巧,认为元小说是后现代主义小说模式中最典型的一种,元小说的特点实际上已演变成后现代主义小说形式创新的普遍特征了。因此,对《法国中尉的女人》进行元小说式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解读它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3.
小说最初并不是一个稳固的概念,而是一种价值判断,指理论价值低的学说。在《汉书.艺文志》中,小说仍然延续了先秦的这种价值上的判断,用以指方士们为了谋取利禄而依托古人所作的鄙薄、价值低的作品。同时,方士们的这些作品还被列为诸子十家中的一家,这实际上也就增强了对小说在文体上的判断,使得小说作为一个文体概念稳固下来了。《汉书.艺文志》中的小说是价值判断和文体判断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蒲华军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将长孙无忌等人编撰的<隋书·经籍志>与班固<汉书·艺文志>比较,从将小说作为子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说的创作主体、小说的政治与道德功能、小说与史的关系几个方面,分析了<隋书·经籍志>所体现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5.
唐红卫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12-113,121
陕北作家高鸿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作品,21世纪初通过网上写作陕北地域系列长篇小说而迅速走红,《农民父亲》是其中的代表作,它以悲壮英雄、孝道困境、爱情悲剧三大浓郁的陕北文化特色而深深吸引和感动了读者。 相似文献
6.
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单向度的人”——读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最负盛名的一部力作,也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作。《单向度的人》对当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的政治、思想及社会本身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批判,提出了单向度人理论,认为生活于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日益变成了失去了否定精神、批判精神的单向度的人。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由此也就造就了单向度的人。 相似文献
7.
倪旭前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4):83-85
从典型人物看《红楼梦》,我们除了看到封建文化腐朽落后的一面,更看到民族传统文化有价值的一面。典型人物的服饰体现了古代高度的服饰文明;典型人物的人文生活反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典型人物所具有的谦和、孤傲、慈善等性格集中代表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典型人物之间有礼有序又不失亲切温和的伦序关系是人情美的体现,具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郝玉梅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3-114
小说《耻》中最典型的创伤事件是露茜被强奸事件.根据关于创伤的有关理论,分析了露茜对于创伤态度反映及原因.认为《耻》关注了心理创伤现象,其作者认识到了创伤的持久性及复原的不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9.
吕洁丽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10):147-150
分析了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是如何对美国与日本两国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本尼迪克特研究发现,日本人把羞耻感纳入道德体系,他们注重社会对个体行动的评价,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人的这种文化定义为“耻感文化”。而与之相对应的以罪为基调的西方罪感文化中,人们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应来做善行。正是这些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藉由《文化的织造》集中探讨三方面核心问题:时装生产和消费的复杂性、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生产机制,以及个人、国家和跨国认同的互动,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加以评述。文章通过分析指出,关于时装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实践,有着跨学科研究的多维认识价值,而将时装作为物及物质文化的艺术人类学视角的研究,更应关注于物的心性与人观1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吴俊峰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66-68
巴、曹两人在很多方面有相似或者接近的地方,而小说《家》与戏剧《家》正集中代表了两人在诸多方面的相似性。戏剧《家》既有对小说《家》的继承,又有自身艺术的发展,比较两者的相似将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巴金、曹禺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2.
孙爱红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2013,(2):66-67
罗素的文学作品《工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他针对上世纪60年代英国的社会现状和当时人们对劳动的错误态度,发表了十分精辟的论述。该散文关于人们对劳动的正确态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在当今社会背景和缓降下,重温罗素的这篇散文,让我们感到温故知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13.
刘学伦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
小说虽可溯源自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然而实际上起源于汉代.《汉志》著录了15部小说家的著作,反映出汉人的小说观念,认为小说是方士记载奇文异数的秘籍,内容包含医巫厌祝等众多知识,但多为浅薄不中义理的思想言论,然"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故《汉志》将《小说家》归入于《诸子略》之中.方士透过简短、生动的情节故事来阐述己见,以随时备皇上咨询,藉以达到仕途的目的."小说"一词,在内容上,"小"具有鄙视、贬低的意味,"说"指的是学说,意指荒诞、浅薄不中义理的思想言论;在形式上,"说"表示是一种文体,"小"说明它体制简短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丁铭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9-120
以"红色"为例,用霍桑的小说《红字》中反复出现的红色作为切入点,结合红色在中国的象征意义,从颜色这个方面审视英汉"红色"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吕洁丽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5):147-150
分析了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是如何对美国与日本两国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本尼迪克特研究发现,日本人把羞耻感纳入道德体系,他们注重社会对个体行动的评价,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人的这种文化定义为"耻感文化".而与之相对应的以罪为基调的西方罪感文化中,人们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应来做善行.正是这些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6.
李浙红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126-127
本文主要论证《韩非子》中的"之"字作为代词和动词时候的一般用法,还提供了寻找辨析"之"字用法的一般规律,这对于学习研究《韩非子》及文言文有参考价值,而且对今天正确使用"之"字,更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树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99-100
所有的亲人都相继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他相伴,对于《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来说,真可谓"上帝死了"。福贵仍然坚强、平静、安然的活着,支撑他的是他曾经拥有过的亲人的真情关爱,以及他的乐观和对生命本能的挚爱。 相似文献
18.
纳博科夫的创作深受十九世纪双重人格小说题材的影响,其巅峰之作《洛丽塔》就是一部典型的戏仿双重人格小说的作品:小说中许多人物的命名带有寓意丰富的双重人格特征,尤其是两个主要人物亨伯特和奎尔蒂是一对既具有典型意义,又不同于传统的双重人。从双重人格小说视角解读《洛丽塔》有助于更好地领会作者"游戏性文本"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朱麒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
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的小说<邂逅>,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现代社会的移民浪潮图.小说主人公朱莉和阿布杜的移民经历和遭遇表明,现代新流散背景下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不仅是黑人或社会底层阶级深受伤害,白人或上层阶级也同样面临困境,他们在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双重夹击下,最终成为文化边缘人. 相似文献
20.
黄浩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12):135-137
文学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族裔文化身份的阐释,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和当代美国小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就《我爱比尔》和《最蓝的眼睛》在族裔文化身份阐释的问题上进行比较,探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