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住宅设施》2004,(5):39-39
国际上将可再生能源分为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和新的可再生能源。传统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大水电和用传统技术利用的生物质能,新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现代技术利用的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固体废弃物等。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出于以下需要: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调整能源结构;三是保护环境;四是开发西部;五是解决农村用能及边远地区用电和生态建设;六是提高能源供应安全;0七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社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可归纳为:和传统能源的成本相竞争、经济激励政策、强制市场政策、采用新技术。可再生能源发…  相似文献   

2.
1国际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2006年,全球各类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总量(生物质能、水电、风能、太阳能、地热、海洋能等)占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8%,其中传统的生物质能利用占12.6%,这一比例在近几年基本没有变化,见图1。在一些发达国家,现代生物质能技术的应用在不断扩大,传统生物质能利用的比例在缩小:大水电提供约3%的能源,近年来发达国家大水电建设停滞,而发展中国家发展较快,因此总体比例也没有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列春 《工程机械》2009,40(5):78-79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得到国际社会和大多数国家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制订了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和优惠政策,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能源中发展最快的领域。除水电已成为能源供应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应用技术基本成熟,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从我国近期生物质能发电和风电规划可以看出:未来一段时期,这一举措将带动上游装备制造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再生能源已经开始在我国的能源供应中发挥作用,在未来能源供应构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政府制定的国家发展目标,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可以达到15%以上,2040年之后可以达到30%或更高的水平,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十一五”将是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大规模利用的起步阶段,能否抓住机遇,迅速形成可再生能源市场和产业非常重要。到2010年,水电、风电、太阳能以及现代技术的生物质能利用等将达到2.7亿吨标准煤,满足我国10%的能源需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建设信息》2006,(3):37-37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有关专家近日透露,由于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且发展潜力巨大,已经国务院批准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对水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4个领域给出了明确发展目标。国家发改委将于近期正式对外公布这一《规划》。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能的地位举足轻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质能属再生能源 生物质能是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存在生物内部的能量,属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来源于太阳能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含碳量低的特点,作为能源,在人类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全世界约有25亿人的生活能源依靠生物质能,生物质能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第四位。 生物质能是一种环保型的可再生能源,而且蕴藏量和产量巨大。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经光合作用固定下来的生物质能…  相似文献   

7.
<正>■规划2011~2020年,含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也包括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到2015年,水电利用规模将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将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提高1.5%,达到9%。其它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  相似文献   

8.
可再生能源可持续性评价的能值分析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再生能源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准确评估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生态经济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回顾了能值分析法及其在可再生能源利用评价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太阳能光热利用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地热发电系统和生物质能利用系统。能值分析可以定量的分析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真实价值,对合理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能源危机不断加重,因此,迫切需要在建筑设计中推广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中国除了水能的可开发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之外,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也都非常丰富.本文以某地建筑为例探讨了太阳能光电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山东省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浅层低热.生物质能等)建筑应用现状研究,分析该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以促进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对于利用太阳能、浅层地能、污水余热、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建筑供能的示范项目.国家将提供无偿的财政补助。为鼓励可再生能源多领域的应用.财政部和建设部日前联合印发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就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建设信息》2008,(6):33-33
10月27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在北京召开了五年一届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论坛”。会议总结了学会自2003年以来的工作和活动,并邀请了太阳能、光伏、风能、氢能、海洋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多个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教授和专家,探讨各领域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和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节能和环保的需要,介绍了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包括太阳能、自然风、地道风、地下水、地热、海洋能以及生物质能。并指出应结合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暖通空调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建筑科学》2007,23(10):117-118
2007年9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社会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2020年达到15%,形成以自有知识产权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能力,实现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基本消除有机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国家发展改革委陈德铭副主任表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  相似文献   

15.
可再生能源,又称为“绿色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相似文献   

16.
王萌萌 《砖瓦》2022,(5):40-44
在建筑领域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促进建筑绿色高质量发展。我国近些年大力推动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用于建筑领域的供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通过对能源政策发展的研究和各能源应用进展的分析,初步厘清了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结合政策要求和各种能源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建筑领域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要在保障能源充足供应、满足多样化需求、安全可靠的基础上,从政策、技术、市场等多层面全面发力,稳步推动替代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占有重要地位.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之一。在世界能源消耗中,生物质能占总能耗的14%,但在发展中国家占40%以上。据有关专家预测.生物质能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各种生物质替代燃料,主要用于生活供热和发电等方面。进入21世纪后.人类面临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加大。因此,改变能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用现代技术开发利用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对于建立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指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节能和环保的需要,介绍了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包括太阳能、自然风、地道风、地下水、地热、海洋能以及生物质能。并指出应结合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暖通空调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可再生能源在农村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文  刘建龙 《山西建筑》2010,36(19):227-229
对太阳能、地源热泵、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村住宅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指出在农村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减缓中国能源紧张局面,还可以改善农村生存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宁波 《住宅产业》2008,(4):52-54
对北京来说,节约能源主要指节约不可再生常规能源,而要真正实现规模的节约效应,就必须大力发展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浅层地温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利用的过程当中,它不像化石燃料那样在获取能源和生产电力的同时排放大量的燃烧产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引起温室效应、酸雨、土地沙漠化等司题。因此,开发利用清洁无污染的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