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对承钢1260m^3高炉开炉以来冶炼钒钛矿的操作经验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精料、优化装料制度、调整风口布局、完善高炉操作及加强炉前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高炉实现了强化冶炼,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4.
赵武 《承钢技术》1995,(2):36-39
承钢3^#高炉在改善原料,发行设备的基础止,提高风温,加强炉内操作,降低焦比,增加风量,降低休风率,提高冶炼强度,利用系数不断提高,至1994年利用系数达到2.326t/(m^3.d),比1985年提高了0.8t/m^3.d,实现了高炉冶炼的强化。  相似文献   

5.
铸管公司3#高炉大修扩容后,通过采取提高精料水平,增加风量,优化高炉操作,加强设备和人员管理等措施,使高炉冶炼不断强化,2000年高炉利用系数达到3.48t/m3.d.  相似文献   

6.
7.
韩志英  陈敏 《炼铁》1995,14(A01):8-12
安钢高炉坚持以精料为基础,通过加强入炉料的筛分和计量、实现小高压操作、高风9温和富氧加湿综合鼓风、进行炉前技术革新、加新对高炉上中下部调剂以及实行综合管理等措施强化高炉冶炼,效益不断提高。至1994年上半年,冶炼强度达到了1.47,利用系数达到了2.61,并实现了安全、长寿、节焦、增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杜志勤 《河南冶金》1997,(A09):45-49
介绍了安钢水冶钢铁公司的概况,强化冶炼的主要途径是改进操作制度和采用适用技术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9.
安钢300m^3高炉强化冶炼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志英  陈敏 《炼铁》1994,13(5):1-5
安钢高炉坚持以精料为基础,通过加强入炉料的筛分和计量,实现小高压操作,高风温和富氧加湿综合鼓风,加强对高炉上中下部调剂以及实行综合管理等措施强化高炉冶炼,效益不断提高。至1994年上半年,冶炼强度达到了1.47,利用系数达到了2.61,并实现了安全,长寿,节焦,增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刘元和 《炼铁》1998,17(6):23-26
莱钢750m^3高炉强化冶炼的主要措施是精料、采用合理的操作制度和应用新技术。鉴于过高冶炼强度影响高炉寿命,今后应稳定冶炼强度,大力降低燃料消耗,进一步抓好精料。  相似文献   

11.
12.
13.
唐钢4#高炉(容积3 200 m3)通过抓原燃料质量、优化上下部制度、合理控制操作炉型,充分利用风温和富氧的优势,提高喷煤比、降低焦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强度冶炼措施,高炉指标稳步提升,高炉利用系数最高突破2.5 t/(m3.d),实现了长期稳定高效生产和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4.
宣钢5号高炉的炉腹、炉腰、炉身采用铜冷却壁后,充分发挥了无钟炉顶优势,通过实施多环布料、扩大矿批、实现高压操作等措施,高炉强化效果显著,在无富氧条件下高炉的利用系数达到4.0t/(m3·d).  相似文献   

15.
湘钢3^#高炉系引进德国的二手设备,开炉后生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实施一系列攻关措施,精料入炉,装料制度以J2K2,焦批4600~4800kg,料线2.2m为基准,并向分装发展;高炉渣R=1.15~1.20,MgO9%~10%,使高炉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八钢2500m3高炉通过改进高炉操作技术、优化炉前作业参数等一系列途径和技术,实施强化冶炼,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今后大高炉的强化冶炼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高炉强化冶炼的基础,通过合理的上下部调剂,富氧和喷煤以友严格的操作管理和原燃料管理等,实现了高炉强化冶炼,指出了制约高炉进一步强化冶炼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许思东  刘振林 《炼铁》1998,17(5):42-44
1 概况 济钢第一炼铁厂拥有6座350m~3高炉,1996年产铁166.91万t,高炉利用系数为2.516,煤比66kg/t,高炉熟料比为94%。自从1997年炉料结构得到优化,尤其是实现全熟料生产以后,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大幅  相似文献   

19.
结合唐钢100m3高炉强化冶炼的实践,讨论了100m3级高炉强化冶炼的措施及其对焦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承钢1260m3高炉钒钛矿强化冶炼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廷利  马锡民 《炼铁》2008,27(2):37-40
对承钢1260m3高炉开炉以来冶炼钒钛矿的操作经验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精料、优化装料制度、调整风口布局、完善高炉操作及加强炉前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高炉实现了强化冶炼,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