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0%,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我国每年商品房开发面积达12亿~16亿平方米,因此,建筑节能显得尤为迫切。节能减排是国策大讹建筑节能责无旁贷,如不实施节能,那么节能减排的国策大计就不可能实现。新建建筑实施节能是不容置疑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落实好建筑节能是应尽的社会责任,只有认真落实的义务,没有敷衍搪塞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建筑技术》2011,(12):1129-1129
“对建筑提出更高的节能目标”或将是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中的重点。围绕这一重点,中国建筑节能减排除继续推动新建建筑执行更高的设计标准、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也将通过能源规划、能耗定额这一策略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20%,如果切实执行50%的节能标准、局部地方执行65%的节能标准,到2020年就能每年节约3.54亿t标准煤,占同期国家节能目标任务的30.7%,因此建筑节能减排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3.
答:“对建筑提出更高的节能目标将是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中的重点。围绕这一重点,中国建筑节能减排除继续推动新建建筑执行更高的设计标准、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也将通过能源规划、能耗定额这一策略促进建筑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4.
开彦 《住宅科技》2008,28(4):4-5
当前我国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而建筑行业占全部能耗的45%左右,节能任务很重。但建筑节能工作目前推进效果并不理想,节能水平很低,在全国的320亿m^2存量建筑中只有1%的节能建筑,2003年后统计的每年20亿m^2新建建筑中有5%的节能建筑。尽管各地都制订了推进建筑节能的政策,如北京要求新建建筑必须达到节能65%的标准,但这些政策并没有产生实效。2005年,北京市建委对北京市的建筑节能做调研,结果发现新建建筑非但没有达到65%的节能目标,相反能耗还增加了标煤0.1kg/m^2。  相似文献   

5.
建筑节能是近年来世界建筑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我国节能建筑科学技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为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引导节能建筑技术持续、快速、健康的前进,对建筑物进行节能检测是一种有力的督促手段。建设节能约型社会是我国当前基本国策,节能降耗、节能减排是我国各行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建筑能耗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一起成为我国当前的能耗大户。由于全球能源的日紧张,建筑节能也是当今世界性课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大、能耗高,因此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我国实施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国务院2007年在节能减排工作方案中提出十一五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正>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正在成为整个时代的关键词,建筑的节能也同属这一范畴。根据住建部有关资料表明:1996年中国建筑年消耗3.35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就增长到6.55亿吨标准煤,占能耗总量的比例为27.6%。建筑节能开始成为全社会节能减排的重要议题。我国对建筑节能问题的关注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是以节能标准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建筑作为能耗大户之一受到广泛关注。据相关统计,中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1/3。而在欧洲,这一数字甚至高达40%以上。建筑节能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主要议题。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建筑节能政策。2012年,住建部颁布的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建筑节能形成1.16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其中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形成72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  相似文献   

9.
廖嘉琳 《住宅产业》2015,(Z1):54-55
在我国,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以上,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建筑节能已纳入国策的高度进行管理控制。有数据表明,通过门窗损失的能耗占到建筑总能耗的50%。因此,门窗的节能已成为建筑节能的关键。多年来,广大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对降低建筑门窗的传热系数、提高门窗系统的节能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实践,最终在全国逐步实现了建筑节能从50%到65%的提升,近年又从北京开始向全国逐步推行75%的节能目标。最为可喜的是,随着我国  相似文献   

10.
北方采暖地区供热节能对国家节能减排有何意义?不妨看一组数据:供热采暖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40%,占全社会能耗的12%。根据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建筑节能节约标准煤1亿吨,其中供热节能节约标准煤8850万吨,占建筑节能的88.5%,占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的37%。  相似文献   

11.
B26子项目持续进展国家 对“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筑能耗所占社会终端总能耗的比重决定了建筑节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实施方案》,到“十一五”期末,建筑节能实现节约1亿吨标准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现代城市研究》2008,23(5):6-7
当前我国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而建筑行业占全部能耗的45%左右.节能任务很重。国家目前对但建筑节能工作非常重视.但推进效果还需时间检验.节能水平偏低。据统计.在全国的320亿存量建筑中只有1%的节能建筑.2003年后每年20亿新建建筑中有5%的节能建筑。尽管各地都制订了推进建筑节能的政策.但这些政策的实效性还较弱。  相似文献   

13.
<正>节能减排是我国政府这些年来的工作重心之一。建筑节能成为节能减排的大户,理应积极响应,制定合理措施进行节能减排。在中国,房地产业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大户。当前,中国建筑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27%。中国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必须严格执行节能50%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建筑节能》2010,38(11)
<正>目前,建筑运行能耗约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30%。因此,抓好建筑节能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在国新办9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介绍了关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他表示,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正在进一步加强,截至2009年,全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40.8亿m2。  相似文献   

15.
目前,建筑运行能耗约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30%。因此,抓好建筑节能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在国新办9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介绍了关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他表示,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正在进一步加强,截至2009年,全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40.8亿m2。  相似文献   

16.
建筑节能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兴建了大量的节能建筑。但是,建筑节能领域存在很多技术及质量问题。建筑是一门艺术,节能是一项国策,艺术与国策完全可以统一于建筑中。建筑节能需要通过改善设计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的建筑师在源头把好设计关,然后辅以高性能的设备,如传热系数小的墙体材料、低辐射和玻璃以及高能耗比的空调等,实现建筑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20亿m2,而每年的新建建筑中真正称得上节能建筑的不足1亿m2,建筑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30%~40%。面对日益增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财政政策以扶持节能、绿色、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节能技术如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面积从2005年的3000万m2,上升到了2010年的1.2亿m2,LED照明、太阳能集热器、光伏发电等一批绿色能源技术、节能设备得到了大力推广,建筑节能理念也得到了较好普及。  相似文献   

18.
<正>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一项国策,而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耗能部门中,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30~50%。而住宅建筑的节能又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约占建筑总能耗的60%以上。因而要实现建筑节能,首先必须抓好住宅建筑节能。住宅建筑节能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经济性很强的工作。住宅建筑节能涉及到设计、施工、建材使用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要实现住宅建筑节能,首先是住宅建筑设计的平面设计,住宅平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各国对能源节约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节能是我国的重要国策之一。在所有的能耗中,建筑能耗又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近年来,建筑节能技术成为全企业关注的热点与重点研究的课题。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尤其是在商业建筑领域,能源浪费更是严重。如何在繁华的都市中  相似文献   

20.
《云南建材》2011,(16):48-48
我国目前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20亿m2,而每年的新建建筑中真正称得上节能建筑的不足1亿m2,建筑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30%~40%。面对日益增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财政政策以扶持节能、绿色、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节能技术如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面积从2005年的3000万m2,上升到了2010年的1.2亿m2,LED照明、太阳能集热器、光伏发电等一批绿色能源技术、节能设备得到了大力推广,建筑节能理念也得到了较好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