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电力信息系统作为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重要支撑,其面临的安全风险日益突出,本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电力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现状,深入分析了其存在的信息安全威胁和防护薄弱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信息安全防护策略,有效保障电力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
除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导致电网瘫痪,电力信息系统如不能正常工作也将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根据对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研究,设计电力系统的安全防护方案,制定电力信息系统防范措施以及系统如何恢复措施,准备信息安全应急预案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电力系统信息网络的安全角度出发,结合目前的电力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存在的一些电力信息安全问题,提出了防护电力系统信息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分析。  相似文献   

3.
程敏捷 《信息通信》2014,(9):143-143
电力信息系统是现代信息系统结合电力行业实际所构建的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信息系统。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已经构建了覆盖全国的信息系统,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前,电力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电力系统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文章对电力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进行加固和防护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吴迪 《通讯世界》2017,(20):29-30
新时期,云计算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普及,其中,私有云建设在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且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主要目标方向,电力私有云建设将会将对企业整个信息系统的架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电力私有云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安全问题也成为实现私有云建设发展高标准、实现电力企业私有云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关于电力私有云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的具体分析,主要根据当前电力企业对私有云的具有应用出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私有云在现实存在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以及电力私有云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的重点,从而进一步强调了对加强电力私有云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具体策略分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电力物联网平台是能源互联网数字化创新服务的重要支撑,覆盖电力系统各个环节,存在诸多新的安全问题:如何实现电力物联网的广泛可信互联和可靠感知,如何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防御和安全互动,如何解决电力信息系统的数据、应用和密钥安全等,这些是当前电力物联网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向能源互联网发展状况,对电力物联网安全需求及安全特点进行说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力物联网安全框架及防护思路,总结电力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并对未来相应的发展方向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6.
高岩  滕鹏国  戴朝霞  谭平嶂 《通信技术》2022,(10):1323-1328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类社会活动的信息化日益普及,但是网络安全威胁也更加复杂多变,使得信息系统处于安全威胁风险极高的环境中,严重威胁信息的共享和获取。针对核心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提出了一种信息系统免疫安全防护架构。针对信息系统高可用和高可靠性需求,结合生物免疫原理,围绕信息系统的系统、网络、终端建立协同联动的安全防护体系,并综合应用各类安全数据进行安全威胁的深度挖掘和响应处置,有效保障信息系统持续可靠地运行。  相似文献   

7.
何新华  春增军  赵志中 《通信技术》2011,44(12):98-100,103
以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为基础,以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为指导,按照分区、分域、分级的防护方针,结合安全管理中心、区域边界安全防护、本地计算环境防护、通信网络安全防护和相关技术手段与功能要求,设计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框架体系.并提出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整体安全防护策略,以及不同信息系统间共用资源的安全防护策略.供各行各业在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规划设计与实施建设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信息系统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文中针对目前应用系统安全威胁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安全工程的应用系统安全解决方案。该方案利用安全工程的思想,通过把安全工程生命周期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相结合,确定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主要安全工程活动,弥补了传统安全防护方案在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方面的不足。这对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中从电力通信网安全现状入手,对电力通信网物理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角度进行了风险分析。利用向日葵模型,将安全分区对象划分为应用系统和数据网,建立了"生产控制区、信息管理区和通信集控区"三个安全分区的模型。从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接入网四个维度构建了电力通信网安全防护架构,提出了"可靠承载、分区隔离、安全接入、等级防护"的整体安全防护策略,为电力通信网安全防护整体设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生产和经营以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和电网的迅猛发展,电力信息化工作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信息网络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然而,供电公司对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可靠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建设供电公司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时不我待。文中主要介绍了信息安全的总体思路、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策略等几个方面,并对电力系统信息化安全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网络信息系统的结构出发,把通用网络信息系统分为:基础设施、支持平台、应用系统3个层次。并对各层的信息安全需求、安全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述。从宏观全局的角度提出网络信息保障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是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230M频段来构建一种基于WiMAX宽带无线技术的新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并分别从搭建WiMAX无线基站、升级用电信息采集主站,改造现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网络结构及搭建网络智能监控系统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新型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最后,给出了实际应用效果。实践结果表明230M WiMAX系统是构建面向智能用电领域的低成本、高速、高可靠性的新型无线通信网络,是构建基于多网融合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大数据的电力信息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加强,电力信息网络及其承载的业务系统得到迅猛发展,网络业务流量的检测和预警具有重要的安全意义.针对目前电力信息网络缺乏处理流量异常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电力信息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机制,并通过对改进的局部异常因子(M-LOF)和支持向量域数据描述(SVDD)两种常用异常检测算法的对比分析,总结出适合电力信息网络的流量异常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基于B/S模式的电力安全性评价系统.系统从电力安全性评价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安全性评价数据分布式特点,采用了基于Web的Browser/Server三层结构,运用WWW(World Wide Web)浏览器的JavaScript和JSP技术,实现了通过浏览器操作就可完成安全性评价的全部功能.系统采用双因子认证技术,提供了安全可控制的访问机制.系统的成功开发为电力部门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安全性评价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评价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电网调度自动化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网调度自动化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为了防范黑客及恶意代码等对电力二次系统(包括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等)的攻击侵害,渭南分公司根据我公司调度自动化系统设备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二次安全防护的具体情况,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原则,规范建立了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保障生产控制大区安全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阐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宋伟 《电子测试》2016,(1):90-91
首先分析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然后提出了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管理应该遵守的原则,最后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电力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策略和建议,希望对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管理能够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力系统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了一些安全问题,作者经过实际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安全技术的应用现状,提出了一些电力自动化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的策略,希冀对同行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输电线路的输送能力,设计了一种基于导线温度、倾角和气象条件的线路增容监测系统.介绍了由温度倾角监测装置、气象数据采集装置和专家分析系统组成的无线网络结构.对专家分析系统中金具热缺陷判断、线路静态提温增容、线路动态监测增容和导线安全状态判断与评估等功能进行分析和设计,得到的相关信息能够为线路、调度等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加快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系统,但是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内网时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将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对电力系统工作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电力内网的信息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保障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经过分析发现电力内网的信息安全主要由于其终端接入不安全、IP地址混乱、系统存在漏洞等安全隐患的存在,而保障网络连接的安全合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时检测完善工作系统可以保障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