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以文化基因的视角分析西方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和"消费文明"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即基于"个人"的自由价值观、基于"泛人"的平等价值观和基于"理性"的理性价值观,并与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由于中西方文明体系的演化背景、历程不同,中西方在基本价值观上存在巨大差异,中西方城市规划师的价值观,更大意义在于"互视",而非照搬。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全球城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语境下,城市更新的含义更偏向于"再生"和"复兴",既包括物质空间环境的再造,也包括城市社会、文化等文脉的延续与城市区域活力的塑造等内容。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城市偏重于追求经济利益,却忽略了对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的保护,导致我国城市"千城一面"、"假古董"代替"真古董"等情况屡见不鲜。一些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老街区被商业化开发磨灭了活力,场所感与城市空间记忆慢慢消失殆尽,令人匪夷所思,继而扼腕叹息。那么,我国城市在更新过程中如何合理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并激发老城区的活力?如何权衡管理者、开发者、使用者的利益?如何完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评价方法与体系,制定合宜的城市更新与保护策略?西方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9)
传统审美理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受时代影响的。中西方文化、思想、审美、社会背景等都不相同,中西方的传统审美理想也有所区别。该文从传统审美理想出发,比较分析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从西方现代美学看西方的"意"和"真"以及西方艺术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5)
瞿秋白与李大钊的文化思想发展历程大体相同,都经历了从批判封建文化到主张接受西方文化,从调和东西文明到接纳俄罗斯新文明的发展过程。两人在文化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有较大的趋同性,他们一致主张联合互补,但两人在诸多相关文化问题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
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同西方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别。在西方,其对待人生的哲学思考是以个人主义为思维基础的,而中国则是集体主义。在西方,人们往往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个体,而在中国,人们则多看重集体的利益,认为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也就是说在个人应该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尽到各自的职责。正是由于受到这样两类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考方式的影响,中西方在"家"文化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5)
思维方式一般是在自己的地区或国家文化中长期形成的想法和方法。它不光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设计师。对人类文化行为起主导作用。东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有重视总体、直觉、共同的特征。它与西方强调竞争,个人的重要性,尊重理性和逻辑的特点不同。我们要理性思考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扬长避短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1)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不干涉别国内政,不主导地区事务,不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已成为引领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与行动指南。1.冷静看待中美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中国加入WTO并没有完全按某些西方国家的意志发展,西方文化并没能改变中国特色的社会体制,西方式的民主也没能让中国产生政治分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2)
古希腊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代表西方的,更是西方文学的创作源头之一。希腊神话也是西方神话体系中最系统、完整、全面的。就连欧洲(Europe)本身也源于此。相传欧罗巴为腓尼基公主,宙斯化作白牛把她劫持到一块土地上后遗弃,这块大陆就是欧洲。希腊历史和文化也渗透到西方整个社会、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领域,对英语、西方文学艺术都产生重要影响。那英语哪些方面是和希腊的历史和神话传说有关呢?请随文章进程来给大家一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文章提出,城市文明基因的迭代存在着横向交合和纵向延伸的必然规律。作者以上海学派在物质、学者、文明基因上的特征及其形成发展衍生的现象为例,诠释本底的江南文化、南北各地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等多元基因的横向交合创新,以及基因逐步提取成为纵向隐形延伸机制在上海城市文明发展中起到的密码作用,从而看清上海学派横向多元基因交合的诞生原因,看清上海学派延伸发展中基因提取延伸与现象衍生的迭代机制及其作用后果,以期在城市文明基因纵传横合的横纵双向生命过程中保持一种符合创新规律的健康态,阐述城市文明基因诞生、成长、发育、迭代和创新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冰冷的,那些奇怪的建筑如城市的肿瘤,高高隆起。我们的高楼大厦完全照搬了西方的建筑文明,一点自己的文化都没有。说照搬都过于抬举建筑师了。我们在各地走样的复制全世界那些与我们性情脉动一点关联都没有的西方文明,以炫耀我们的富足。那些用色彩和建筑符号诠释的别墅风格,让人与建筑是多么的疏离。虽然住在里面,但是谁都不属于谁,没有交流。  相似文献   

11.
康慨 《建筑学报》2004,(3):72-73
沈阳棋盘山国际棋牌竞技中心的建筑设计融会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精神,在建筑设计中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物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历史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物质性文化的载体,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展示国家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底蕴。从节约城市空间,保护历史文物风貌,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及文物的收藏和安全角度,阐述了通过利用地下空间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及模式。  相似文献   

13.
总结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将近30年来所经历的主要问题,指出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整治过程中对名城的建设性破坏正转向保护性破坏,而就"真实性"保护原则的不同观点和落实方法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在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名城保护工作应立足中国城市的文脉,对西方舶来的概念开展独立的研究,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4.
边思敏 《中国园林》2023,39(5):14-20
基于对“行走”议题的关注和思考,首先通过20世纪中上叶与“行走”和“行走的人”关系密切的3次文化思潮,阐释行走与批判性认知之间的关系;然后将通过行走这个活动形成批判性认知的过程解析为“经验-思考-重构”;其后,从必要性和可行性2个方面阐述行走之于风景园林领域的意义;再从“把行走作为景观认知方法”和“把行走作为景观设计方法”2个层面出发,综合描述和分析过去六七十年间风景园林领域关于“行走”的各种学术讨论、社会行动和设计实践,辨析“行走”如何帮助形成对周遭环境的批判性认识并启发设计思想,进而被转译到为人们所使用的具体的景观之中。  相似文献   

15.
玉泉寺是泰山东北麓佛教美景的典范。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察,理清其历史脉络、分析其相地选址艺术特色、复原其鼎盛期时的建筑格局。其选址位于返倒山山腰之上,符合风水学要求的“四灵”模式条件,巧妙地利用了有利的山水环境和位置,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寺院建造充分结合地形,巧夺天工。鼎盛时期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交互融合,成为泰山地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古刹之一。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Jiangnan Civilization under the specific condi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where numerous rivers and waterways have worked together as a natural and cultural matrix of the canal for thousands of years.To preserve it as a heritage,it is crucial to recognize that the local civilization has very much benefited from the flourishing natural and artificial network of waterways that is an indivisible part of the Grand Canal.This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makes the canal as a heritage different from the present concept of "cultural route."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有着很强的“山居情结”,我们的祖先也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宝贵遗产,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实践尤其是山地住区设计往往要追溯到这个“根”,如何珍视先人的遗产同时将设计纳入当代生活是所有设计者都要面对的问题。试结合香山81号院住区环境规划设计创作提出“新诗意山居”的理念,以期将传统的山居理念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思想接轨,也映射出对传统文化精神继往开来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18.
“再城市化”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生“逆城市化”之后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的过程,复苏城市经济、调整城市活力、重塑城市文化成为“再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将探讨当代建筑形态创作针对其在“再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所产生的四种创新性处理手法。通过这些手法,建筑对城市活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同时也成为“再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景观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景观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桐 《风景园林》2021,28(3):10-15
"景观"起源于地表形态研究,并作为地理学基本研究视野,经历了"区域特性""人地关系""文化史"等研究主旨的转换,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文化转向".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景观的文化认知,需要以理解性方法解析其地方情感和意义维度,以获取"知觉知识"作为新的研究范式.而几乎同时,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空间转向"呼应了景观研究...  相似文献   

20.
社区意识引导下的文态空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区建设是一项广受关注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随着住宅消费观念的提高,从"居者有其屋"发展到"居者优其屋",只有"以人为本",进一步研究居民的社区意识,进行相应的文态空间建设,研究其作为住区中良性引导空间的存在价值,才能更好地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