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徐燊  叶天威 《华中建筑》2010,28(1):31-33
本文以荷兰尼乌兰光伏住区为例,分析了城市规模的光伏建筑在整体规划、建筑设计、运行维护、监测和评价等多方面的情况,这对我国在大规模普及光伏建筑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目前,老旧住区存在环境差、公共场所品质低、对抗风险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必须从更新改造的角度,系统性地针对城市居住区风环境的设计问题加以研究。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肖家河住区为例,使用Phoenics软件对肖家河住区的环境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空间设计方案,以期为老旧住区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周卫 《建筑学报》2008,(4):22-24
在回顾我国既往历史性住区更新思路的基础上,以武汉汉口汉润里历史性住区的更新设计为例,探讨在一种微调式柔性介入的再设计策略之下,通过弱化历史性住区内固有的等级空间,达到改善住区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住区整体规模形态特征对碳排放会产生长期的影响。当前对低碳住区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体建筑方面,对住区整体规模尺度和碳排放关系的量化研究并不多见。以四川金堂县杨柳北片区为例,利用实地调研和软件模拟的方式获取63处住区碳排放清单数据,选取容积率、空间紧凑度和街廓面积三个规模特征指标,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住区规模——碳排放”预测模型,并据此模型对住区规模进行优化。研究发现,住区规模与碳排放之间并非简单线性关系,而是多指标综合作用下的非线性相关关系。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建立量化的预测模型,并合理预测低碳住区的最优规模区间。就金堂县而言,住区街廓尺度在150~180 m,面积15 000~25 000 m2,紧凑度在20~23最为低碳。本研究对控规层面住区碳排放预测,低碳住区规划设计、评价和规划管控的理论方法建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郑州市为例,调查了居住区水景设计的使用现状,分析了现代居住生活对水景设计的要求,从城市住区水景设置地点、尺度、形态、应用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高层住区在住宅群体组合、停车场布置和风环境优化方面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规划设计采用了以日照分析为主导的多层住区规划手法,缺乏对住宅建筑体量增大后引发的空间感受、空间流动、停车模式等变化的研究.在住宅群体组合方面,高层住宅规划设计应丰富空间层次,提高开放空间渗透性:在停车场布置方面,应控制地下掏空率,提倡多方式停车;在风...  相似文献   

7.
开放式住区关注住区尺度和用地规模。基于网络爬虫获取房产时空数据,结合时间序列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城市尺度探索长沙市住区规模时空特征与演化规律。结果显示:①长沙市房地产开发呈现"S"型变化趋势;②住区规模呈"中部低四周高"格局;③经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认为住区规模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住区开发有序化趋势明显。期望为城市开放式住区打造及居住用地审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当下住区建设中比较流行的“软住宅”概念入手,且以蓝鹰美庐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为例,提出现代住区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实现住区建设从关注物质环境到软质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4,(7)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对城市依附性很强的特殊区域。其住区发展会直接影响边缘区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分析了成都市双流县住区的现状,探索适合于成都边缘区的住区发展模式,指出城市边缘住区应当是开放的、混合的、能够融入城市空间肌理和多层次城市生活的新型住区。  相似文献   

10.
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因素设计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技术路线,并确定系统警兆指标及权重.根据所建立的预警系统,对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情况进行诊断,并对未来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发展变化状况做出了警情预测.文章目的在于建立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框架,为合理的城市建设投资规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大都市郊区新城住区的空间演变与分化——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市东山新城区、仙林新城区和江北新城区为例,对大都市郊区的新城住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新城住区的空间形态受新城的建设模式、发展阶段、原有基础和政府举措等多因素的主导,其发展态势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调查问卷还显示,不同住宅空间中的居民构成、居民行为都有较大的差异。笔者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城住区规划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居住街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必要性,在分析居住用地基本构成单元规模影响因素演变的基础上,辨析并确定了居住街区规模的6个影响因素,并对居住街区规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适合公共交通服务的居住区布局形态——实例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陈燕萍 《城市规划》2002,26(8):90-96
通过分析香港及其它国家的实例 ,归纳了适合公共交通服务的居住区的组织模式及其空间形态、规模和尺度特征 ,以及与公共交通的关系。指出在小汽车加速进入居民家庭的背景下 ,推行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及功能组织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叶怡君  张一兵 《城市规划》2019,43(10):80-85
归纳了毗邻隔离住区的研究现状,从不同主体角度分析了城市中心区毗邻隔离住区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其特征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有机更新理论并剖析该理论与毗邻隔离住区的内在联系,从空间环境、社会结构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整合更新策略,以促进城市居住空间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赵倩  陈国伟 《城市规划》2015,39(7):50-55
空间区位是影响高铁站周边地区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以京沪高铁和武广高铁沿线38个站点为案例,探究高铁站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对高铁站周边的开发规模、用地性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站距离城市中心过近和过远均不利于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且开发显著的样本以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为主;就用地性质而言,道路用地占比最高,其次为居住和商务商业用地,表明站点周边仍处于建设开发初期;开发显著的站点与高铁交通功能密切相关的基本服务功能完善,而与城市价值相关的衍生功能差异较大。京沪线站点周边的开发规模远大于武广线,且商业类用地占比更高,这与两线路沿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王慧  吴晓  强欢欢 《城市规划》2015,39(5):52-61
进城农民是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研究的特殊群体和典型样本之一。进城农民在城市中大规模的集聚,形成了特定的聚居区,也给其所在城市的空间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本文以南京主城区为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分别探究进城农民居住空间的集聚特征和所在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并通过拟合、对比手段深层的把握和发掘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住区绿地系统热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住区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热环境为切入点,从住区绿地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三个层面揭示了住区绿地系统和热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周庆华  姜长征 《工业建筑》2011,41(9):141-143
从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角度,对环境设计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提出了自然、安全、健康、美观、便利、人文、适度及和谐等八大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9.
袁媛  韩焱  张志君  柳意云 《城市规划》2015,39(5):97-104
参照容积率分区原则,国外近年来开展基于地块综合条件的绿地率分区研究。我国现行控规编制中居住区绿地率指标的确定以遵循技术规范为主,方法较为单一,未能综合考虑地块的生态、人口、经济等条件。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基于GIS平台,对125个规划居住地块和124个现状居住地块进行分析,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维度构建绿地率模型,探讨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的确定方法。首先,遵循碳氧平衡原则,建立基于生态效益的随容积率变化的绿地率模型,并确定相应的绿地率分区;其次,借鉴密度分区方法,构建基于经济效益的绿地率指标模型,根据地块的环境、服务、交通、地价因素的不同确定相应的绿地率分级体系;最后,整合优化生态与经济双模型,形成绿地率分区的指标区间。  相似文献   

20.
李兰昀  郑丽 《城市规划》2013,37(6):47-51
按照国家批准重庆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要求和国务院对重庆城乡总体规划的要求,以新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单独设立"其他建设用地(H9)"用地类别为契机,针对重庆市主城区具有在非城镇建设的广大乡村地区开展必要的特定重要建设活动的现实需求,结合主城区山地多的特殊情况,权衡城市发展需求及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等实际,提出在其他建设用地中类下设立"独立建设用地"小类的设想,并对独立建设用地的内涵、特征、规划控制方法、规划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以期为下阶段主城区独立建设用地专项规划编制及其实施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