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优化黑木耳蛋白质的碱溶酸沉法提取工艺,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碱液浓度对黑木耳蛋白质得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黑木耳蛋白质提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黑木耳蛋白质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50℃、料液比1∶90(g/m L)、提取时间2.5 h、碱液浓度0.07 mol/L。在此最佳条件下,黑木耳蛋白质的得率为4.52%。由此可知,碱溶酸沉法可以较好地提取黑木耳蛋白质。  相似文献   

2.
以梧桐子为原料,以蛋白质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碱溶酸沉法提取梧桐子蛋白质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影响梧桐子蛋白质提取率的因素大小依次为: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和碱提液p H。碱溶酸沉法提取梧桐子蛋白质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碱提液pH 9、料液比1︰15 (g/mL)、浸提时间120 min、浸提温度40℃。此条件下,梧桐子蛋白质的提取率为31.36%;梧桐子中蛋白质提取液的最佳酸沉pH为3.8。  相似文献   

3.
以巴旦木为原料,采用碱提酸沉法和超声波辅助碱液浸提法制备巴旦木蛋白,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碱提酸沉法提取巴旦木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料液比1:25、pH10、60℃浸提40min;超声辅助碱液浸提法提取巴旦木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是pH9.0、料液比1:20、提取时间15min、超声功率125kW,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37.16%。与碱提酸沉法比较,超声波辅助碱液提取法时间短、得率高。  相似文献   

4.
以豆渣为原料,首先采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发酵豆渣,然后分别应用超声辅助碱溶酸沉法和单一碱溶酸沉法提取已发酵豆渣中的蛋白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超声辅助碱溶酸沉法豆渣蛋白提取率明显升高,提取时间也大大缩短;最佳工艺参数为碱提温度55 ℃,提取时间90 min,碱液浓度0.3 mol/L,超声功率300 W,料液比1∶24(g∶mL)。在此最佳条件下,豆渣蛋白提取率是83.84%。  相似文献   

5.
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膨化的玉米黄粉谷蛋白,选择碱液浓度、温度、料液比和浸提时间作为因素进行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碱液浓度0.55%(m/V),浸提时间100min,温度65℃,料液比1∶16(m∶V)。该条件下玉米谷蛋白的提取率为50.14%。  相似文献   

6.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茶渣蛋白质的工艺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茶渣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技术辅助提取茶渣蛋白质,考察了超声功率、超声频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碱液浓度、料液比对茶渣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并以响应曲面法优化工艺条件;比较分析了超声辅助碱提和热水浴碱提茶渣蛋白质提取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渣蛋白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300 W、超声频率为26Hz、超声温度54℃、超声时间61min、碱液浓度0.35mol/L、料液质量比比1g∶27mL,在此条件下,茶渣蛋白质一次提取率为86.50%,超声碱提相对于热水浴碱提,一次提取率提高了37.2%。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沙棘叶为原料,研究碱法提取沙棘叶蛋白质的工艺,获得最佳工艺参数,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碱提酸沉法,先单因素考察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剂p H对沙棘叶中蛋白质提取得率的影响,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确定碱法提取沙棘叶中蛋白质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正交结果表明,影响沙棘叶中蛋白质提取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碱提p H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p H为13、提取温度为100℃、料液比为1:60、提取时间为10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沙棘叶蛋白质得率为15.66%。沙棘叶中蛋白质碱提液在p H3.5时酸沉,干膏得率为27.67%,干膏纯度为47.28%。结论:碱提酸沉法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等特点,运用该法提取沙棘叶蛋白质方法可行,为进一步研究沙棘叶蛋白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桑椹籽蛋白质提取的影响,确定了碱溶酸沉法提取桑椹籽蛋白质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桑椹籽中蛋白质的等电点(pI)为4.3;影响桑椹籽蛋白质得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料液比(g/mL)、提取时间、NaOH溶液浓度及提取温度;碱溶酸沉法提取桑椹籽蛋白质的最佳工艺参数为:NaOH溶液浓度0.14 mol/L,料液比1∶30,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桑椹籽中蛋白质的提取率可达25.37%。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浒苔为原料,在测定浒苔蛋白等电点的基础上,用碱提酸沉法提取浒苔蛋白质,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浒苔蛋白质的等电点PI为3.0,提取浒苔中蛋白质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提温度60℃,碱提时间120min,料液比1∶10,碱提pH值9。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碱提酸沉法提取北五味子水溶性糖蛋白的最优条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和碱提液p H值为影响因素,以蛋白得率和糖得率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Box-Benhnken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碱提酸沉法提取北五味子水溶性糖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5(g/m L),碱提液p H 9.5,浸提温度35℃,浸提时间3 h,该条件下蛋白质得率为7.72%,糖得率为19.24%。  相似文献   

11.
茶渣蛋白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碱提制备的茶渣蛋白的氨基酸构成、分子量分布和蛋白体外消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渣蛋白中氨基酸种类丰富,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FAO/WHO/UNU1985年的推荐值;茶渣蛋白SDS-PAGE分子量分布呈现四条主要条带,对应分子量分别为40.54kDa、30.77kDa、24.09kDa和20.04kDa;茶渣蛋白的体外消化性比大豆蛋白低20%。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绿茶在50、60、70、80℃水中不同时段萃取时萃出液中茶多酚(EG、EGC、ECG、GGEG)、氨基酸、果胶等的变化。结果显示,游离型儿茶素在冷水中比较容易溶出,3萃时有80%~90%溶出;酯型儿茶素的溶出较慢,3萃时只有50%左右溶出;咖啡因的溶出特性与游离型儿茶素相类似;氨基酸在1萃溶出量较多,从1萃到3萃前,依次下降,除精氨酸外,其他氨基酸在2萃时溶出率达70%~80%,3萃时溶出率为90%~100%,精氨酸在2萃时溶出率为50%,3萃溶出率为70%;钙、镁、磷酸类在1~3萃取中溶出量依次降低;1萃时水溶及盐溶性果胶的萃取率较高。以上参数为茶饮料的工业化生产及品质保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茶青为发酵培养基质,对灰树花固体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内含物含量的变化及其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树花的最佳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中叶茶,2%大豆粉,接种量1%,培养温度25℃,培养时间9d。发酵后其菌质的有效成分为:茶多酚1.78%,游离氨基酸0.77%,酚氨比2.3,多糖4.69%。与发酵前比较其多糖含量增加了31.7%,茶多酚降解了77.8%,游离氨基酸降低了26.7%,酚氨比降低了69.9%,茶叶品质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4.
以碱提酸沉法提取的勐库大叶茶蛋白为研究对象,以牛磺胆酸钠结合能力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勐库大叶茶蛋白降血脂肽的制备工艺,并对最优工艺条件下的酶解物进行降血脂活性评价和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勐库大叶茶蛋白降血脂肽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胃蛋白酶酶解3 h、pH2.1、底物浓度2.7%、酶底比0.3%、温...  相似文献   

15.
弓威  顾丰颖  贺凡 《食品科学》2015,36(20):115-119
采用一定加工工艺制作山楂茶,测定其营养功能成分含量,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香气成分,探讨其加工适宜性。结果表明:经传统绿茶加工工艺后,山楂茶保持较高黄酮含量(24.3 mg/g)及多酚含量(15.4 mg/g),与山楂鲜叶相比下降不明显,能够有效保留活性成分;山楂茶氨基酸总量为121.16 mg/g,经加工后比原叶提高33.08%,营养价值提高;香气成分分析表明山楂茶中共检测出43 种香气物质,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紫罗酮、丁香酚、苯乙醛、香叶基丙酮、芳樟醇、叶绿醇、壬醛等,这些成分均为绿茶特征香气成分,形成山楂茶独特的风味。该实验结果为山楂茶的加工适宜性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of physiologically significant tea catechins from complex food matrices is complicated by strong association of tea catechins with macronutrients such as proteins. Dependable extraction methods are required to accurately assess and validate levels of bioactive tea catechins in new produc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investigate recovery of tea catechins from dairy matrices and evaluate pepsin treatment as an enzymatic step to enhance catechin recovery from milk and other protein rich formulations. Brewed green tea was combined with skim milk to produce test solutions ranging from 10% to 50% milk. Samples were treated by either acid (0.1 N HCl), methanol, or by pepsin (40.0 mg/mL). Following treatments, samples were centrifuged and supernatants analyzed for tea catechins by reversed phase C18 HPLC with photodiode array detection. Recovery of total catechins was highest for pepsin treated samples (89–102%), followed by methanol deproteination (78–87%) and acid precipitation (20–74%) with values decreasing with increased milk content. Individual recovery of gallated catechins, namely epigallocatechin-gallate (EGCG) and epicatechin-gallate (ECG), was most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and level of milk. The usefulness of pepsin treatment for enhancing recovery of tea catechins was further demonstrated in analysis of commercial soy and milk–tea beverages.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波真空干燥绿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功率、真空度及干燥时间对茶叶氨基酸得率影响较大;通过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微波真空干燥绿茶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784W、真空度65.8kPa、干燥时间11.3min。在此最优条件下,氨基酸得率为3.75%。  相似文献   

18.
面包酵母酶解液中水不溶性沉淀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导致面包酵母木瓜蛋白酶酶解液浑浊的沉淀物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沉淀物质的基本化学组成、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分布以及在不同溶剂和不同pH值缓冲液中的溶解度,从而探讨了该沉淀物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沉淀物质(以干基计)主要组成成分为:蛋白质62.00%、总糖22.80%和灰分15.50%;分离沉淀前后酶解液的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有分子量小于1000 u的肽分子参与沉淀物的构成;氨基酸分析显示,沉淀物质中的疏水氨基酸含量占46%,高于酶解液中的32.03%,说明疏水作用可能是该沉淀物形成的主要推动力;沉淀溶解度定性与定量测定显示沉淀在水和氨水中微溶,且等电点在pH6.5附近。  相似文献   

19.
以汉中杜仲和绿茶为主要原料,研究杜仲叶绿茶复合饮料的工艺优化条件。结果表明:以水为提取溶剂,超声波辅助提取杜仲叶绿原酸的最佳工艺为低频超声、杜仲叶粉碎粒度80目、料液比1︰20、温度60℃、时间40 min;饮料调配配方为杜仲叶提取液10%、绿茶提取液30%、白砂糖4%、柠檬酸0.04%、蜂蜜0.1%。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对不同茶类加工副产物的有效利用,本文研究了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的茶片、茶末、茶梗和大宗茶中化学成分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绿茶是不发酵茶,其茶片和茶末中儿茶素含量分别为19.34%和18.52%,高于其他茶类和副产物,与绿茶大宗茶含量相近甚至高于大宗茶,茶梗中游离氨基酸和总糖含量分别为2.65%和22.85%,高于其他副产物和大宗茶;红茶为发酵茶,其茶片、茶末和茶梗中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TSs)含量较高,其中红茶茶末中茶黄素总量(TFs)、聚酯型儿茶素A(TSA)和聚酯型儿茶素B(TSB)含量最高,分别为0.96%、1.65%和0.53%;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其加工副产物中儿茶素、TFs、TSs含量居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氨基酸组分含量低于绿茶和红茶。研究表明,绿茶、乌龙茶和红茶茶片和茶末的茶多酚、水浸出物、总糖、可溶性蛋白、咖啡碱以及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组分等化学成分利用价值与大宗茶相近,甚至高于大宗茶,茶梗中总糖和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高,利用价值高于大宗茶,本研究明晰了不同茶类及其加工副产物的化学成分含量,可为茶叶加工副产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