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沙河街组储层埋藏较深,沉积相类型较复杂,储层横向变化较快,且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沙河街组储层的描述难度很大。针对以上技术难点,建立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描述的“四步法”技术体系,即背景岩性分析砂层组技术、目标层地质模式分析技术、模式约束地震相分析技术、恢复古地貌储层描述技术。以锦州25—1南油田为例用此方法预测沙二段储层的展布规律。从开发井结果看,锦州25—1南油田沙二段新井全部钻遇设计油层,且基本上为自喷生产,平均单井产油能力为225m3/d,产气量为3×10^4 m3/d,油藏开发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八面河断裂带沙河街组具备形成岩性、构造-岩性等隐蔽性圈闭的有利条件,如何有效地识别这些圈闭是该区增储上产的关键。利用全三维解释、优势分频相位,结合三维可视化识别"三小"构造;开展储层标定、二维模型正演分析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在沉积古地貌分析基础上,结合频谱成像、地震属性、地震反演成果,识别河道砂、滩坝砂岩性油藏,发现一批岩性、岩性-构造圈闭,扩大了八面河地区含油范围。钻井证实该技术流程适应该区隐蔽性圈闭识别。  相似文献   

3.
对辽西凹陷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层序划分以寻找岩性地层圈闭,由于地震反射特征在地震资料上表现不明显,层序界面识别困难,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运用欢喜岭地区地震和测井资料,借助地震时频分析技术和测井连续小波变换来确定层序界面,建立了该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地震时频分析技术和测井小波变换进行层序旋回划分是较为可靠和实用的.沙河街组共发育有5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  相似文献   

4.
歧口主要含气层滨Ⅲ、滨Ⅳ油组为两套砂泥互层段,属扇三角洲砂体,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预测难的特点。运用地震拓频处理技术,通过对歧口深层气藏地震资料进行提高分辨率的拓频处理,大大增强了地震高频弱信号的能量强度,深层目的层沙河街组油组含气层段频率从10~30 Hz拓宽到10~60 Hz,提高了地震资料识别薄层储层的能力;同时,通过应用拓频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以岐口深层为目标进行了储层反演与属性储层预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准确刻画出了研究区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等岩性气藏边界,实现了深层气藏储层的三维精细预测,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黄骅坳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样式及隐蔽圈闭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中部沙河街组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规律,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根据对沙河街组岩芯、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在该组划分出2个二级层序、7个三级层序及21个体系域,建立了黄骅坳陷中区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并探讨了其与沉积、构造演化的对应关系.根据现代沉积学研究结果,在黄骅坳陷中部沙河街组划分出5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体系、湖泊三角洲体系、近岸水下扇体系、深水浊积体系和湖泊体系.结果表明:该区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勘探目标主要是歧南凹陷的低位域和高位域砂体.  相似文献   

6.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对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北部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沙河街组地层划分为早成岩A亚期、B亚期和中成岩A亚期3个成岩阶段,识别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蚀变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等5种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总结了成岩演化序列,在此基础上识别了5种成岩相,并指出了储层发育的有利成岩相带。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深潜山内幕天然气成藏多种地质特征的认识,明确其成藏过程,以黄骅坳陷港北潜山为例,采用地球化学分析、包裹体分析、岩心薄片观察和地震构造解析等手段,综合分析烃源岩、储集层、构造活动、断裂、圈闭和储盖组合等地质要素,认为生-储-盖层系的形成演化及天然气的成藏过程主要分为2个阶段——煤系烃源岩建造成藏阶段和煤系烃源岩建造和沙河街组烃源岩建造共同成藏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港北潜山北段天然气碳同位素为-39.1‰~-36.9‰,南段天然气碳同位素为-43.4‰~-42.2‰,表现天然气类型的差异性,南段为油型气,北段以煤成气为主;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TOC为0.50%~2.29%,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煤层TOC可达到20%~70%.天然气分布在潜山内幕中生界火成岩储层、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岩溶作用主控优质储层,溶蚀孔占总孔隙面积的65%以上;3类断裂系对气藏的保存亦存在两面性;潜山内幕圈闭可分为3大类9种类型;3类储集岩性与泥岩、煤层等盖层相匹配,共有7套储盖组合序列;港北潜山天然气2期充注成藏,晚期成藏为黄骅坳陷潜山天然气大规模充注成藏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8.
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为指导,通过对滨南地区馆陶组薄层储层的详细划分、微构造的精细描述、沉积微相、地震识别技术以及防砂工艺技术的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该油藏滚动开发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涝坝凝析气田气藏储层有效厚度不大、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等特征,利用储层描述技术重点开展下第三系苏维依组地层沉积相、储层物性特征、隔夹层纵横向展布规律分析。综合钻井、录井、地震数据等多种资料,应用petrel软件的地质建模技术实现大涝坝凝析气藏相控三维地质建模,直观地反映沉积相与储层属性参数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精确描述整个下第三系气藏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储层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地震波穿过含油气储层时,会引起地震波波形、振幅、频率等参数以及速度、波阻抗等参数的变化.以四川盆地通南巴构造带HBC构造为例,介绍了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其在该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根据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钻井、测试资料及合成地震记录,建立了含油气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确定了总能量、平均振幅、平均反射强度、平均瞬时频率、吸收系数等地震属性参数作为储层预测和含油气预测的敏感参数.最后根据各种地震属性进行了储层综合预测分析,预测了气富集区,指出有利勘探目标.研究表明,地震属性技术是该区有效的储层预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大量岩芯、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储层资料,探讨了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砂体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储层孔隙类型与次生孔隙发育特征,分析了低孔低渗储层中次生孔隙(“甜点”)的形成条件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车镇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砂体由岩屑质长石砂岩构成,在埋藏过程中,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和交代等成岩作用,现今储层埋深2 000~3 800 m,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总体上形成了低孔低渗储层;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在2 300~3 100 m 深度段的有机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以及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增加了储层孔隙度,而且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25%,渗透率达到50×10-3 μm2,为油气富集高产提供了储集空间。总之,溶蚀作用及其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带对于预测有利储层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渤海南部海域M油田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以及孔隙演化规律进行理论及实践研究.利用薄片、储集层物性分析等资料,进行成岩作用和成岩过程中孔隙演化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M油田沙河街组三段以低渗储层为主,长石含量高、埋藏深度大及孔隙结构复杂等是导致储集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沙三段储层经过了压实、胶结、溶蚀及交代等成岩作用改造,目前已处于中成岩阶段A2、B亚期,其中压实作用造成原生孔隙大量丧失,是储集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根据钻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辽河盆地新开-董家岗斜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一个完整的三级Ⅰ类层序.其低位域以发育厚层状紫红、灰白色砂砾岩夹泥岩组成的冲积扇相占优势,水进域以形成深灰色、褐灰色泥岩夹砂质泥岩组成的湖相沉积为典型特征,高位域过渡为浅色砂岩、砂砾岩及暗色泥岩不等厚互层组成的扇三角洲相.对应的层序沉积相演化表现为低位冲积扇→水进湖泊→高位靠扇型扇三角洲,建立了相应的层序沉积相演化模式.指出有利于储层发育的砂体主要为低位域冲积扇相和高位域扇三角洲相,而水进湖泊相则是有利烃源岩相带.  相似文献   

14.
针对渤中沙河街原油海底管道输送的潜在安全隐患,采用影像分析仪及配套的程控水浴,观测和分析了沙河街原油从65℃到20℃的析蜡过程,确定了其析蜡点与析蜡高峰温度范围.采用HAAKE RS600流变仪,测定了沙河街原油及其掺高温水的油水乳状液的流变曲线与粘温曲线,评价了沙河街原油的乳化特性.结果表明:沙河街原油的析蜡点与粘温异常点分别为51℃与30℃,析蜡高峰温度为35~20℃;当掺水量低于70%时,80℃的沙河街油水混合液在25℃的室温下自然冷却,同时用700~800 r/min的转速搅拌,在2 h内均可充分乳化,其反相点为70%,这为沙河街原油海底管道掺高温水输送的安全操作提供了依据,并可供其他原油的相关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的勘探实践表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是在大面积致密岩石背景之下发育的与滩相有关的孔隙储渗体,总体上具有成带、成片分布的趋势,同时局部又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完善下三叠统储层的地震预测技术,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震资料成果,主要针对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常规地震相识别技术进一步深化,开展储层预测研究,探索了一套适于开江-梁平古海槽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常规地震相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16.
储层岩石的地震弹性属性是进行油气储层勘探及动态监测的基础。系统选取东营凹陷古近系各层段砂岩样品250块(以沙河街组为主),在模拟储层条件下利用脉冲穿透法测试样品的纵、横波速度。样品在纵波速度一泊松比交汇图中表现出两种主要变化趋势,分别对应泥质与钙质胶结物的影响;在每个变化趋势中随泥质含量与钙质胶结物含量的增加,岩石结构从颗粒所构成的骨架支撑逐渐表现为基质支撑,弹性波能量的传播也从通过颗粒接触边界转变为通过岩石基质传播,这是使砂岩样品测试结果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为利用岩石物理特性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岩石结构、沉积与成岩特征的信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薄砂岩储层裂缝描述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潜江凹陷王场油田和黄场油田潜江组潜43油组为例,介绍了低渗透砂岩薄储层裂缝识别和预测的综合技术,通过岩心观察、地应力分析、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测井、无源地震、生产动态及3DMove裂缝预测软件,摸索和建立了一套适应于描述潜江凹陷薄储层裂缝的技术,提高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导致深层勘探与开发程度低的因素很多,其中储层问题是主要技术瓶颈,对深部储层开展多种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准确描述储层空间展布特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深部储层预测的难题,以车镇凹陷深水浊积扇为例,建立了一套以储层段岩性组合为出发点,确定其优势地震响应,并根据优势地震响应进行储层预测的综合分析方法和技术流程,并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探索出了一套深层砂砾岩体储层预测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塔中北坡顺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储层由于埋深大,地震响应特征不明,导致识别模式建立及预测困难。针对研究工区难点,利用已钻井的测井、地震、地质资料通过岩石物理分析建立符合地下实际的地震地质模型,开展正演模拟研究建立储层识别模式,在正演模拟的基础上利用频谱分析技术研究不同储层的敏感频率并总结规律认识,最后利用子波分解技术优选一间房组隐蔽性储层的发育有利区带及目标。  相似文献   

20.
板桥斜坡是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歧口凹陷的次级构造单元,为探究板桥斜坡构造地质特征及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最新歧口凹陷5 280 m~2三维地震资料为依据,利用断层走向玫瑰花图、埋深-断距曲线、断层活动速率曲线、生长指数曲线及断距-距离曲线进行构造解析,厘定工区内大张坨、板桥等断层形成期次、成核时间、活动性及分段生长等特性;基于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回剥",做出斜坡区不同位置的发育演化史,进行构造恢复分析;依据断裂活动的时间性特征对断裂带进行系统划分,表明工区内存在6套断裂系统,即裂陷Ⅰ幕断裂(Ⅰ型)、裂陷Ⅱ幕断裂(Ⅱ型)、后裂陷期断裂(Ⅲ型)、沙河街组-东营组断裂(Ⅰ-Ⅱ型)、沙一段-东营组-馆陶组及明化镇组断裂(Ⅱ-Ⅲ型)、沙河街组-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断裂(Ⅰ-Ⅱ-Ⅲ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