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一种计及楼宇综合能源规划系统负荷预测的方法,研究楼宇系统中空调冷热负荷的预测方法,对指标法、动态负荷算法、逐时负荷系数法等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能源系统负荷预测模型并进行了仿真验证.给出了楼宇综合能源规划系统不同建筑物的冷热负荷系数曲线,不同建筑物的冷热负荷系数曲线有所不同.通过建立模型,验证了楼...  相似文献   

2.
区域供冷质调节的节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空调系统冷负荷随室外温度不同而变化的特点,提出了采用质调节供给空调系统所需的冷量.针对冷负荷特点和气象条件,给出了室外不同温度下冷冻水的供回水温度曲线,分析了供冷系统采用质调节对制冷机和风机盘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华  涂光备  申江 《流体机械》2003,31(12):43-46
采用建筑负荷计算的动态方法之一:热平衡法,并采用HTB2软件,以香港地区某建筑为例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建筑内各区的温度及负荷逐时变化情况,为空调系统的设计和机组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吴薇  武文彬 《流体机械》2007,35(2):73-76,84
提出了一种采用空气源和电加热复合的辅助能源形式的复合源水环热泵空调系统,并对不同室外温度下建筑不同内外区冷热负荷比的情况下该复合源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将复合热泵循环系统能耗和使用锅炉的传统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的能耗进行了比较,体现出复合系统具有较高的能效比.分别计算了不同室外温度下建筑内外区冷热负荷比为2∶8和4∶6时,不同循环水温对复合热泵循环系统的能耗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循环水温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房间空调逐时冷负荷的两种计算方法--Z-传递函数法和辐射时间序列法.与Z-传递函数法相比,在将得热量的辐射部分转化为逐时冷负荷时,辐射时间序列法无需迭代,计算简便,而且辐射时间因子能反应围护结构的热响应特性,可作为评价围护结构蓄热能力的指标.推导了房间传递函数系数与辐射时间因子的关系式,可通过现有的AsHRAE房间传递函数系数数据库计算典型房间的辐射时间因子.  相似文献   

6.
根据空调负荷的非线性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的空调负荷预测方法,针对BP网络训练容易出现麻痹和易陷入局部极值,以及其预测空调负荷时精度不够理想等现象,将粒子群算法的随机全局优化和梯度下降局部优化结合,达到改善神经网络泛化能力和提高空调负荷预测精度的目的。用该方法对的空调系统冷负荷与室外空气的干球温度、含湿量和太阳辐射照度的关系进行建模和预测,通过实例验证了该优化算法优于BP网络,能更加有效地处理动态空调负荷中的非线性问题,获得更可靠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直接蒸发式新风除湿加干盘管空调系统运行性能开展试验研究,分析了在不同室外工况、不同新回风比、不同室内负荷显热比工况下,该空调系统的运行特性及室内温湿度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环境参数的改变对室内温湿度的影响不大,温度偏离设定值小于1.3℃,湿度偏离设定值小于9.5%;当室外新风温度和湿度较小时,增大新回风比可以有效满足室内湿负荷增加的需求,维持风机盘管干工况运行;该系统在室内湿负荷不大的情况下(显热比大于0.8)情况下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调查统计了南京市某城区苏果超市某工作日以及周六不同时段的人流量,得到了超市内人员的分布特征,统计结果表明,超市内人员滞留量呈现驼峰型趋势,且人员密度具有时变性的特点。利用统计得到的最大人员密度进行空调动态负荷计算,较空调静态负荷计算能减少能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9.
针对横风对高速磁浮列车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问题,以我国高速磁浮列车为原型,建立了 204自由度的车辆轨道垂横耦合模型,施加横风载荷和轨道方向不平顺激励,对列车满载通过曲线线路的工况进行数值模拟.仿真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横风作用时,风力引起的迎风侧磁场间隙变小是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横风效应使列车在单侧压力下的动力学性能呈现相当强的非对称性,迎风侧和背风侧的系统结构振动响应相差很大.曲线通过时,风向从外侧向内比从内侧向外,运行平稳性更差.横风风速小于10 m/s时,各项动力学性能指标变化不大.在风速大于15 m/s后,横风风速对车辆系统动力学的影响超过超高情况、车速和轨道方向不平顺,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列车系统蛇行运动稳定性分析及其与单车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仁  曾京 《机械工程学报》2008,44(4):184-188
建立拖车和动车的横-垂-纵向耦合动力学模型,考虑车间连接装置,组成三种列车编组.基于Hopf分叉和Poincare映射理论,采用数值积分方法研究列车编组中每辆车和列车整体的线性和非线性运动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直线轨道上列车中各车辆和相同参数单车的非线性临界速度相差不大;曲线轨道上列车的非线性临界速度比直线上低;列车编组方式对临界速度影响不大;车间横向连接阻尼和刚度对列车线性和非线性临界速度影响不大.研究直线和大半径曲线轨道上列车系统临界速度时,无论列车中各车辆的参数是否相同,列车的线性和非线性临界速度可以通过计算单车的最低线性和非线性临界速度分别近似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高速列车曲线通过时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蠕滑性能及磨耗情况,基于我国某型高速动车组,利用有限元和多体动力学方法,考虑轮对旋转运动,建立高速列车车辆系统弹性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得到高速列车曲线通过时,不同曲线参数影响下,轮轨接触点横向位置、轮轨蠕滑力以及轮轨磨耗指数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刚性模型,利用车辆系统弹性模型仿真能够更加真实反映轮对旋转运动时的轮轨接触状态,也更符合高速列车实际曲线通过情况。高速列车曲线通过速度和线路横向不平顺激扰幅值增大均会显著加剧轮对横向位移、轮轨接触点横向位置、轮轨横向蠕滑力等轮轨系统横向相互作用,且会加大轮轨磨耗;曲线半径和超高增大对于曲线轨道外侧轮轨磨耗影响较大,但对于轮轨系统横向相互作用影响较小。将通过速度为350km/h的7 000 m半径曲线超高设置为170 mm,可有效平衡内、外侧轮轨磨耗,列车降速通过则会加剧曲线内侧轮轨磨耗。  相似文献   

12.
为了满足机车牵引的列车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对运行速度的不同要求,在同一台牵引机车上采用了两种传动方式,即液力传动和液压传动。两种传动方式不同时工作,当区间高速运行时,采用液力传动,作业运行时速度低,采用液压传动。采用了分析对比的方法,来进行传动方式的选择,并通试验来验证系统选择的合理性等。试验和五年来十余列车的运用表明,该传动系统能满足列车的运行速度要求,并且工作可靠、高效、经济。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高速磁悬浮列车动力学仿真分析的模型,介绍车辆的拓扑关系结构和磁轨相互作用力建模方法,并针对直线、平面曲线和竖曲线(凸曲线和凹曲线)线路条件,仿真分析磁悬浮列车在100~600km/h速度范围内运行时的动态性能。研究表明,列车通过上述线路时,悬浮间隙和导向间隙的最大值均不超过12mm,悬浮力和导向力最大值均低于45kN,横向加速度最大值达到2.8m/s~2,而垂向加速度最大值低于2.1m/s~2,总体说明磁悬浮列车在不同线路上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配电网无功优化控制是解决配电网电能损耗大、电压水平低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采用动态无功优化求解时一般按照各节点全天短期预测负荷曲线合理分段优化,即将动态无功优化控制转化为多时段静态无功优化问题.针对现有配电网实际负荷的不规则变化会给该优化方法带来无功过补偿和欠补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测负荷数据和预测负荷数据的动态无功优化混合控制策略;为了提高配电网无功优化的计算速度,使优化算法更好地适用于实际在线环境,引入了序优化理论框架,采用了改进的禁忌搜索算法作为无功优化算法;通过对34节点配电系统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和优化算法在实用性、可行性和计算速度等方面均有良好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不同叶数罗茨风机在MVR系统中的运行性能,对蒸发负荷为200kg/h的二叶、三叶、四叶渐开线型MVR蒸汽罗茨风机进行了热力学设计及叶轮型线设计。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结合动网格技术,分别对这三个模型的内部流场进行了非定常可压缩数值模拟,得到了多变压缩功率、绝热效率及EER性能曲线并与理论值进行了对比;同时探讨了其出口脉动情况。结果表明:模拟值与理论值变化趋势一致,表明模型设计合理;升压的选择对风机以及整个MVR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最终选择三叶罗茨风机作为MVR系统的蒸汽压缩设备。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在役桥梁结构应变监测系统全天时工况下的在线校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被动激励的在线校准方法,建立了在线校准系统模型。该模型以桥梁正常通行车辆的动态荷载为激励源,通过应变监测系统与参考系统对结构应变响应参量的同步测量,构建校准溯源链,实现在役应变监测系统不间断工作状态下的在线校准。根据结构应变监测系统计量性能评测需要,建立了基于大样本数据的期间测量误差、基本误差及置信区间的量化分析模型。依托广东九江大桥开展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现场实施的可行性,由不同数据集计算所得的在线校准结果一致性较好,在包含概率大于90%时,基本误差区间的半宽度偏差不大于±0.005。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一种槽式太阳能集热器、氨吸收式热泵和板式换热器联合供暖系统,探讨槽式太阳能集热器与板式换热器之间的最佳匹配关系。设定太阳能保证率为30%、40%、50%,板式换热器设计负荷占建筑负荷的20%、30%、40%、50%。建立数学模型对太阳能保证率和板式换热器换热量的组合形式进行计算,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出当太阳能保证率在45%、板式换热器设计负荷占建筑负荷的30%时,系统达到最佳配比关系。在这种匹配关系下,系统COP为3.11,辅助加热量为520 kW·h。通过试验对构建的系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导热油出口温度的实测值与计算值误差为11%,供水水温的实测值与计算值误差为3%。误差在允许范围内,由此验证所建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当牵引网无法正常供电时,城轨车辆通过车载储能系统作为储备电源实现应急移车,从而将列车安全行驶至车站疏散乘客,避免造成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针对上述情况,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车辆电气参数及线路情况,基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对城轨车辆的电气特征进行建模并通过现场试验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校验和修正。定性分析了车辆应急自牵引时不同运行工况对功率、能耗需求的影响。最后,基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昌吉东路站至赛车场站的区间线路,通过仿真模型计算车辆在特定工况下应急自牵引时的功率、能耗需求。  相似文献   

19.
由于高速列车气动载荷是隧道会车时列车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其在实车试验中又难以测量,提出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空气动力学仿真获取列车的表面压力分布,对列车压力和粘性力积分合成,得到列车的气动载荷,即阻力、侧向力、升力、侧滚力矩、点头力矩和摇头力矩。全面分析了气动载荷的构成和变化特点,及其在不同速度下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列车隧道会车时,气动载荷主要是由压力构成;列车在隧道会车时气动载荷出现剧烈波动;气动载荷的幅值与速度呈二次函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列车系统动力学分析提供气动载荷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高速列车转向架构架为研究对象,线路试验获取了转向架轴箱弹簧载荷和一系减振器载荷时程曲线,分析列车进出站、不同速度等级、载荷作用频率对弹簧载荷和一系减振器载荷的影响规律及载荷差异性。采用准静态加载台架试验得到弹簧载荷、一系减振器载荷与构架端部疲劳关键区域应力之间的传递关系,结合线路实测载荷计算得到应力响应曲线,进而获取构架在弹簧载荷、一系减振器载荷及两种载荷耦合作用下的疲劳损伤值。据疲劳损伤一致性理论计算车辆设计寿命里程下构架的弹簧等效载荷和一系减振器等效载荷,并建立基于等效载荷的疲劳损伤计算公式,确定弹簧等效载荷和一系减振器等效载荷的幅值大小及相位关系,最后形成了基于线路实测载荷的构架台架试验方法。研究表明,列车进出站时轴箱弹簧载荷出现较大的载荷波动,最大波动范围为17.48 kN,一系减振器载荷对低频位移响应不敏感;在相同线路条件下,随着列车运营速度的增大,轴箱弹簧载荷和一系减振器载荷均呈现增大趋势,其载荷作用频率主要分布在0~60 Hz范围内;同时在该频带内,随着载荷作用频率的增大,两种载荷间相位差不断减小,该变化规律与减振器动态特性有关。计算得到构架端部在弹簧载荷、一系减振器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