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酵母味素在低温圆火腿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课题研究了LB00型酵母味素、猪肉型酵母味素添加量对低温圆火腿品质的影响,获得LB00型酵母味与猪肉型酵母味素的添加量范围及最佳添加量--LB00添加范围0.2%-1.2%,最佳用量0.7%;猪肉型添加范围0.2%-0.8%,最佳用量0.6%;酵母味素还可以替代部分调味调香料(如:香精、味精、I+G等),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品质,是一种新型的肉类制品调味料与品质改良剂。  相似文献   

2.
国内啤酒废酵母生产酵母味素的困惑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对酵母味素的研究和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国产食用酵母行业的发展,酵母味素的生产得以发展,又酵母味素的市场也得到发展,但受啤酒酵母味素行业不景气的影响。困扰国内啤酒酵母味素生产的因素有:脱苦、脱色困难;原材料得不到保征;啤酒酵母味素风味欠佳;酵母味素抽提单低;生产操作难度大。投资啤酒酵母味素必须考虑啤酒行业的格局变化;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啤酒酵母味素的生产线最好建在啤酒企业内部;啤酒废酵母的综合开发都是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孙悟)  相似文献   

3.
俞学锋 《酿酒》1998,(1):22-23
现代酵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俞学锋酵母技术特指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方法对活性酵母及其它酵母产物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的技术。从目前国内产业化的情况来看,已涉及到酿酒酵母、面用酵母、保健和药用酵母以及酵母味素的研究、生产和应用。1996年全球酵母产品产量已...  相似文献   

4.
酵母味素在低温圆火腿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LB00型酵母味素、猪肉型酵母味素添加量对低温圆火腿品质的影响,获得LB00型酵母味素与猪肉型酵母味素的添加量范围及最佳添加量:LB00添加范围0.2%~1.2%、最佳用量0.7%;猪肉型添加范围0.2%~0.8%、最佳用量0.6%。酵母味素还可以替代部分调味、调香料(如:香精、味精、I+G等),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品质,是一种新型的肉类制品调味料与品质改良剂。  相似文献   

5.
啤酒废酵母回收与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以啤酒废酵母和啤酒糟为主要原料分别制取酵姆味素和发酵饲料的工艺流程,并对啤酒废酵母在制取酵母味素过程中,酵母自溶时间,自溶剂用量,自溶温度等工艺参数的确定,作了进一步讨论,最后确定制取酵母味素的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6.
啤酒废酵母综合破壁法提取酵母味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压均质、酶法溶胞、温差破壁3种细胞壁破碎法对啤酒废酵母抽提物(酵母味素)的得率、蛋白质的转化率及氨基氮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自溶条件下,利用综合破壁法可使酵母抽提物中酵母味素得率、蛋白质的转化率及氨基氮溶出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酵母味素用于面包制作的工艺,探讨了酵母味素、糖、盐不同 含量时对其风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啤酒酵母和豆粕为原料,结合酵母抽提物和传统酱油酿造生产方法,制取呈味性好、营养价值高的酵母酱油.研究了混合料比(酵母:豆粕)、水解时间、酶及添加量等因素对水解产物得率、水解蛋白得率、蛋白质水解度和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啤酒酵母用0.5%NaHCO3弱碱水脱苦,在35 MPa高压下均质破壁;豆粕粉溶解在PH8.5~9.5的水溶液中,110℃高温蒸煮10 min,用复合多糖酶(Viscozyme L)在PH3.5,温度45℃条件下水解1.5 h.混合料调配为10%左右的浓度,在温度控制在55℃、PH值为6.5条件下进行酶解,首先加入0.5%的葡聚糖酶,6 h后,添加2%的复合蛋白酶(protamex),酶解进行到10 h,添加肽酶(如flavorzyme),酶解完成后,经灭酶、分离后得到的水解液中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462 g/dL,蛋白质水解度为45.9%,水解产物得率为80.3%,水解蛋白得率为84.6%.水解液再经浓缩、热反应、调配可制成酵母酱油,其品质超过氨基酸调味液和传统酱油,更接近酵母味素.既可生产液状酵母酱油,又可生产浓缩酵母酱油.  相似文献   

9.
以高盐稀态法酿造米渣生酱油,探究菌种耦合对其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4组不同菌种耦合发酵的米渣生酱油品质测定结果表明其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GB 18186—2000《酿造酱油》中一级酱油的标准,其中S4生酱油(米曲霉耦合黑曲霉和鲁氏酵母发酵)游离氨基酸总量达到41.81 g/L,4种米渣生酱油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和抗氧化氨基酸的质量浓度均高于同时发酵的大豆生酱油S5生酱油(米曲霉发酵)。S3生酱油(米曲霉耦合鲁氏酵母发酵)和S4生酱油的抗氧化活性普遍高于S1生酱油(米曲霉发酵)和S2生酱油(米曲霉耦合黑曲霉发酵),各结果均表明S3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达到等质量浓度VC的最高175.42倍,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VC的2.16倍。抗氧化活性受发酵温度影响明显,分别在35℃和50℃发酵时出现峰值。多菌种耦合发酵对米渣生酱油品质和抗氧化活性均有明显改善,其中鲁氏酵母发挥了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庄桂 《中国调味品》2007,(12):33-36
利用统糠做原料制备耐盐酵母成曲,利用酱油渣和醋渣制备2#成曲,再把二种成曲混合成复合成曲后制备酱醅,采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发酵这种酱醅酿造复合成曲酱油。结果表明:产品的全氮和氨基酸态氮符和GB18186-2000的一级酱油标准。  相似文献   

11.
纳米级微生物细胞破碎机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纳米级微生物细胞破碎机及其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对该机工作原理、结构、技术参数、操作方法、破碎效果及其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作了介绍。该机制取酵母抽提物,酵母破碎率达97.8%,氨基酸态氮含量达6.04%。将其入醪发酵生产,提高酱油风味,产品符合GB18186-2000酱油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消费者了解无锡酱油史,该文介绍了早期无锡周边地区酱油的制作工艺、从明清至解放后无锡酱油酿造厂家的发展情况以及无锡酱油生产技术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3.
针对《科学利用微生物推动中国酱油工艺大变革》一文的观点,论述了传统酱油生产工艺是实践经验的结晶,符合自然和思维的客观规律,产品质量好,开创了科学利用微生物酿造酱油的历史。指出日本酱油居世界领先水平,一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工艺,二是我国酱油质量下降为之创造了客观条件。认为要生产优质酱油,必须恢复和发展传统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4.
酵母抽提物添加时间对酱油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电子鼻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未添加酵母抽提物(YE)酿造酱油(编号为YE0),发酵前期(入缸)、中期(发酵30 d)和后期(发酵60 d)添加YE酿造的酱油(编号为YE1、YE2和YE3)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四种样品通过GC-MS共检测到49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YE1中酯类、醛类、醇类和酮类的含量最高,这些物质有利于丰富酱油中的麦芽香、焦糖香、花香和果香,可使酱油风味更加饱满和谐,其中,3-甲硫基丙醛、5-乙基-4-羟基-2-甲基-3(2H)-呋喃酮(HEMF)是酱油典型香气的主要贡献物者;随着中、后期添加YE,酯类、醛类、醇类和酮类物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与在酱油发酵前期添加YE相比,在发酵中期和后期添加YE对酱油的风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响应面法分析添加竹笋对酱油制曲过程的影响,选取制曲时间、制曲温度、曲精接种量和竹笋添加量为响应指标,以蛋白酶活力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法进行分析优化;同时采用高盐稀态工艺酿造竹笋酱油,研究竹笋酱油中活性成分总酚、总黄酮的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笋酱油的最佳制曲条件为制曲时间62.5h,制曲温度31.5℃,曲精接种量0.23%和竹笋添加量6.50%,此时蛋白酶活力658.35U/g干基。与传统酱油相比,添加竹笋不仅可以改善酱油成曲中蛋白酶活力,还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总氮、氨基酸态氮、总酚、总黄酮的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其中竹笋酱油成品中总氮、氨基酸态氮、总酚、总黄酮增加百分比分别为9.24%、15.96%、4.55%和3.83%;体外抗氧化指标还原力和ABTS清除自由基能力提高百分比分别为10.08%和11.63%。因此,在高盐稀态酱油酿造过程中,竹笋可部分替代黄豆,作为功能性较强的新型酱油,该研究为新产品酱油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制淡色酱油,介绍了活性炭对半成品酱油进行脱色制备白酱油的生产工艺,探讨了白酱油贮存过程中色泽加深的原因和抑制沉淀产生的方法。试验表明,制备白酱油最佳脱色条件为:活性炭用量3.5g/dL,pH值为4.7~4.8,温度为60℃,脱色时间40min。同时,氧气与光照对贮存过程中的白酱油色泽的加深都有影响,其中氧气的影响非常显著;只要控制原料酱油的pH值在4.7~4.8之间,就可有效地抑制成品白酱油在贮存过程中产生沉淀。  相似文献   

17.
酱油市场发展趋势及生产企业的对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文分析目前国内酱油市场产品现状及产品发展趋势和市场格局,提出国内酱油生产企业应以提高生产工艺为突破口,调整酱油产品品种结构和技术含量,走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酵母精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出了目前酱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酵母在酱油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和效果,结果表明酵母精是酱油生产中的极好的辅助材料。  相似文献   

19.
苏媛媛  郭慧 《中国酿造》2019,38(11):125
探讨甜油和酱油中两种关键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还原糖的含量差异,分析原料不同、工艺相近的两种调味品特征指标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甜油和酱油存在的优势和缺点。结果表明,甜油中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谷氨酸低于酱油,甜油和酱油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5.86~23.21 mmol/L和31.69~46.04 mmol/L,其中谷氨酸含量分别为2.94~7.54 mmol/L和20.62~35.34 mmol/L;但每类氨基酸含量差距不大,比较协调;甜油中甜味氨基酸比例较大,为49.41%,酱油中的鲜味氨基酸比例较大,为71.19%;甜油中还原糖含量(14.24~27.53 g/L)高于酱油(4.80~8.26 g/L)。因此,酱油因高氨基酸和谷氨酸含量鲜味明显、口感厚重,适合烧制菜肴,而甜油口感协调、丰满,适合炒菜和凉拌菜;另外,甜油中高含量的还原糖含量能够改善菜肴质量、色泽和口感。  相似文献   

20.
为了大力发展传统酱油生产工艺,从多菌种酿造酱油的优点和传统酱油生产工艺特点等方面论述了酱油生产工艺,并结合日本发展多菌种发酵原因和多菌种发酵现在存在的问题,认为业内科技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多菌种发酵的重要性,为振兴我国酱油工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