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无功电压控制策略,介绍了南方电网无功配置情况、无功平衡情况及N-1电压水平情况,分析了南方电网无功电压运行存在的问题,并从电网运行方式安排、静态无功补偿、无功分层分区平衡控制、动态无功支撑、电压无功自动控制和电压无功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南方电网的无功电压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风电场并网电压调控问题,提出一种计及双馈风电场暂态电压安全性的无功电压控制策略。在分析典型的放射式集电系统电压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对其稳态运行状态设计了相应的无功电压协调控制方案。稳态运行时的电压协调控制以均衡风电机组机端电压裕度、提高无功补偿设备动态储备容量和提高系统电压稳定性为目标,从而在电网电压扰动或电网故障期间有效地预防风电机组连锁脱网,提高风电场运行的安全性,起到预防控制的效果。最后通过实际算例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目前广州电网电压无功控制存在的不足 ,介绍了自主开发的分布式电压无功全局优化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研制过程、技术难点及应用情况。该系统已在广州鹿鸣电网挂网运行 ,运行良好。系统由主站系统、变电站电压无功实时控制子系统 (VQC)和通信子系统构成。各子站系统的电压和无功控制范围通过全网离散无功优化计算获得 ,可实现对电网电压无功全局优化和分布式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4.
电力系统的电压水平是供电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而系统的电压水平受无功潮流分布影响较大。首先通过公式推导分析了发电机电压、变压器变比、母线负荷、无功补偿对系统电压的影响;其次以最小网损为目标函数,将电压水平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电力系统电压无功控制的数学模型,并引入万有引力搜索算法用于求解该模型;最后,以IEEE-14节点系统为例,分正常运行方式、负荷较重情况、机组发生故障3种工况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方法行之有效,可以为优化系统潮流分布,提高系统供电电压质量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电力系统的电压水平是供电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而系统的电压水平受无功潮流分布影响较大。首先通过公式推导分析了发电机电压、变压器变比、母线负荷、无功补偿对系统电压的影响;其次以最小网损为目标函数,将电压水平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电力系统电压无功控制的数学模型,并引入万有引力搜索算法(GSA)用于求解该模型;最后,以IEEE-14节点系统为例,分正常运行方式、负荷较重情况、机组发生故障3种工况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行之有效,可以为优化系统潮流分布、提高系统供电电压质量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电网无功合理控制是实现电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实现电网无功合理分布一直是电网运行实践中的难题。文章利用现有的SCADA系统,以黄冈局部电网为例,研究采用新的方法实现对电压无功控制,使电压无功分布得到优化,趋于合理,有效降低调度人员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7.
纪红  李芳红  马骥 《广东电力》2004,17(6):48-52
分析了目前广州电网电压无功控制存在的不足,介绍了由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广州供电分公司自主开发的分布式电压无功全局优化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研制过程、技术难点及应用情况。该系统已在广州鹿鸣电网挂网运行,运行良好。系统由主站系统、变电站电压无功实时控制子系统(VOC)和通信子系统构成。各子站系统的电压和无功控制范围通过全网离散无功优化计算获得,可实现对电网电压无功全局优化和分布式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8.
分布式电压无功全局优化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目前广州电网电压无功控制的不足,介绍了自主开发的分布式电压无功全局优化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研制过程、技术难点及应用情况.系统由主站系统、变电站电压无功实时控制子系统和通信子系统构成,各子站系统的电压和无功控制范围通过全网离散无功优化计算获得,可实现对电网电压无功全局优化和分布式实时控制.该系统已在广州鹿鸣电网挂网运行,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目前广州电网电压无功控制存在的不足,介绍了自主开发的分布式电压无功全局优化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研制过程、技术难点及应用情况。该系统已在广州鹿鸣电网挂网运行,运行良好。系统由主站系统、变电站电压无功实时控制子系统(VQC)和通信子系统构成。各子站系统的电压和无功控制范围通过全网离散无功优化计算获得,可实现对电网电压无功全局优化和分布式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目前电压无功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偏移度的物理概念和基于偏移度的电压无功控制原理。偏移度是一种定量衡量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综合运行情况的指标,其绝对值越小,系统电压和无功运行情况越好。基于偏移度的电压无功控制原理为:以偏移度绝对值减小为目标对系统的电压和无功进行调节控制。案例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偏移度的电压无功控制具有效率高、精度高和便于实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分析地区电网运行特点选择电压无功分层分区综合协调控制的方案,通过区域电压控制和变电站电压校正控制协调控制保证全网电压合格,将各分区关口功率因数维持在较高水平,实现区域无功合理分布.根据经济压差原理,比较Q*X的大小,确定并联电容器的投切次序.开发自动电压控制系统并投入各地调运行,现场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调节效果明显优于人工调节,并且减少了人员投入,有较大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剖析传统的无功/电压监控装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可靠性的无功/电压监控装置 的容错技术,并采用并行控制和令牌链的方法以实现变电站分布控制与系统协调管理相结合 的全网无功/电压监控。运行方式可由变电站监控主机和电网调度中心主机根据需要设置。  相似文献   

13.
刘方  顾宝刚 《电气时代》2012,(11):68-70
地区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就是通过最优的控制策略使电网处于安全、经济和优质的最佳运行状态。调控一体模式下,调控中心运行人员集中监视地区电网内变电站运行情况,并统一实施全网无功电压控制。在调度自动化系统基础上建立无功电压自动控制软件,实现变电站控制、地区控制和上下级调度协调控制等多级应用,是无功电压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4.
针对2004年荆州电网无功电压状况,分析了电网电压运行水平及无功平衡情况,指出目前无功电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最后对荆州电网无功电压的运行与控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江苏220 kV电网无功电压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220kV电压监控点电压、功率因数、电容器的投切情况等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无功平衡的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各高电压电网系统无功缺额情况。从管理和配置两方面对江苏220kV电网的无功电压现状做出评估,指出220kV电网无功电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建议,可为无功电压的优化运行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配电网区域无功电压控制同输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相比具有放射性、枢纽节点电压由主网确定以及无功负荷波动较大等特点;而传统的配电网无功控制方法往往基于时间基,缺乏在线控制的灵活性,引入混成控制思想,通过事件启动控制,从而使系统达到多目标的趋优运行状态,并探讨了地、市(省)调两级无功电压的协同控制模式,实现全网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给出了配电网无功电压混成控制(D-HAVC)的原理、控制模式以及系统实现,最后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变电站无边/电压监控装置的容错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剖析传统的无功/电压监控装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可靠性的无功/电压监控装置的容错技术,并采用并行控制和令牌链的方法以实现变电站分布控制与系统协调管理相结合的全网无功/电压监控。运行方式可由变电站监控主机和电网调度中心主机根据需要设置。  相似文献   

18.
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适应不同电压等级、配置的变电站 ,提出了一种有应用价值的、在当地后台计算机的监控系统中实现的电压无功综合控制方法。分析了电压无功控制 (VQC)原理 ,考虑了分接头的变化及电容器组的投切对无功和电压的综合影响 ,针对电压、无功的各种运行控制区域以及不同的运行时段给出了相应的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19.
电压无功控制能保证地区电网安全、优质和经济运行。针对传统变电站自动电压控制(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AVC)方法仅考虑电压和无功是否合格,容易造成设备反复动作的情况,提出一种新的10 kV AVC方法。本文以电压、无功合格率和主变分接头、电容器动作次数为决策变量,兼顾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建立计及多因素的配网AVC方法优化模型,设计基于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AVC方法优化步骤。以某变电站为案例进行分析,案例验证了本文方法在保证电压和无功合格率的同时,能有效降低设备动作次数,为电网调度员在进行电压无功控制时提供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灰色系统理论及模糊控制理论的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系统和软硬件的实现方法。本系统对一定时间后的电压、无功做出预测并进行实时控制。对参数越限进行提前判断和决策,减少了电压、无功的不合格时间。将传统静态区间控制改进为动态分析控制,更好地反应系统的动态特性。应用模糊控制,提高了系统的调节能力和电压质量,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