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反复学习了焦裕祿同志的模范事迹,边学习边对照,越学感到自己的差距越大。最主要的差距是:沒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沒有在“用”字上狠下功夫,缺乏完全、彻底为人民的革命人生观。焦裕祿同志心里只有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有了这种高度的革命精神,他就能真正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敢  相似文献   

2.
<正>当你见到他时,黝黑的皮肤,布满眼角的皱纹,会觉得他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沧桑,常年奋战在防汛测报第一线,过度的操劳让时光在他脸上留下深深的印痕。当你真正与他接触,你会了解,他有着一颗对工作无比执着的心,也因此获得了无数荣誉,是什么支撑着他能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岗位?是他对水文事业的热爱,他用辛勤和汗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闪烁光芒。他,就是濮阳水文站站长高瑞臣。他的字典里没有"认输"俩字1991年,中专毕业的高瑞臣被分配到横水水文站工作,凭  相似文献   

3.
读了王杰同志的日记,使我受教育最大的是他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彻底为人民的精神。毛主席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王杰同志遵照着“毛主席怎样说的,我就怎样做”的诺言,真正做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他不愧为毛主席的好战士。我是个电话员,长期以来虽然一直安心作这个平  相似文献   

4.
执着的追求许荫桐的家乡在苏北大运河边。从小他便目睹了水患给他的家乡带来的无穷灾难。1947年,年轻的许荫桐从中央大学毕业了,他毅然选择了治水这条艰苦的道路。但是,直到1949年解放后,他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他参加革命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到苏北沿海垦区查勘,为大规模治水作准备。战争和水灾给整个苏北地区留下的是一片荒凉,许  相似文献   

5.
根除黄河水害,消除黄河下游洪水威胁,是治黄工作的首要任务。人民治黄以来,大力加高加固堤防,兴办一系列防洪工程,同时依靠沿河人民严密防汛,战胜了历年的洪水,保障了广大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安全。但是,黄河尚未根治,黄河下游防洪斗争的被动局面还没有真正摆脱,保证黄河安  相似文献   

6.
励精图治,壮志未酬被流放古往今来,往来于长江三峡且在三峡留下文化痕迹的文人墨客可谓多矣。而真正生于斯,长于斯,死后建祠且享受国人弥久纪念的文人只有一位——他就是屈原。屈原生活的年代,是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他的幸运与不幸,都因为他的贵族血统和楚国国籍。屈原,名  相似文献   

7.
<正>有这样一个人,对于工作,他总是一丝不苟,"鸡蛋里挑骨头"。因为他的苛刻和严厉,和他一起相处过的同事对他是既敬又怕。有这样一个人,骄人的业绩,源于他对水利事业的无比挚爱;良好的口碑,出自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无论是在许昌的大小河道旁,还是在水利设施建设现场,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足迹和忙碌的身影。这个人叫杨亚涛,是许昌市水政监察支队支队长,同时,还主持许昌市水利局水政水资源科工作。2014年,他获得了省级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黄河上的宣传人员。中学时代,在我读过的地理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摇篮。但我真正认识黄河,了解黄河,却是从1981年参加治黄工作开始的。 翻开治黄的历史,特别是近50年来人民治黄的历史,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于  相似文献   

9.
千年古堰洪泽湖大堤,在其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记载了淮河儿女千年治水史,记载了千年洪泽湖的巨变沧桑,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凝聚了历代治水人的智慧和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0.
2007年2月16日晚19时10分,老书记郑永和平静地离开了我们。追忆他的人生之路,在辉县治山治水斗争中,他那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创业胆略,超乎常人的远见卓识,运筹帷幄的领导风范和人格魅力,整整影响了一代辉县人民。在长期的水利建设中,他不仅是一个决胜千里的领导者,又像一个普普通通的民工。在艰险的工程中,他总是身先士卒,与民工并肩苦干,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与民工一样凿石拉车,一样在风霜扑面的野河滩和荒山野岭上宿营。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一个可亲可敬又可信赖的领导干部形象。他虽然走了,但是,他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干事创业精神,却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怀念和思索。  相似文献   

11.
最初的秋风亭为北宋名相寇准任巴东知县时所建,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寇准离开巴东后,人民非常怀念他,便视秋风亭为寇公在巴东留下的功绩和他为人的象征,秋风亭渐渐成为长江一带、巴东县城内一处人文历史景观。  相似文献   

12.
在湖南省邵阳市,邵水流经的郊区板桥乡召伯村,有一古渡名叫甘棠波,它已有3000多年历史,形成了悠久的甘棠文化。追溯到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幼年嗣位,周公(报旦)、召公(极大)并辅朝政。他们时常巡行各地,宣扬朝廷的德政。一次,召公论行南国,路过今邵阳市郊区召伯村,看到河渡边有株甘棠树,枝繁叶茂;状如伞玉,便把当地的老百姓召集到这株甘棠树下,宣传周王朝的政令.倾听群众意见,为之排忧解难。为不惊扰水底,想于甘棠树下。召伯离开后,人们非常怀念他,就把这株甘棠树作为重要史迹保护起来。还流传这样一首民…  相似文献   

13.
《吉林水利》2000,(7):15-15
汪洋湖同志从政四十多年,廉洁自律,勤奋敬业,乐于学习,关心群众,勇于创新。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相似文献   

14.
周初,从寿光仓颉墓中出土石刻,记有二十八字,周时无人识,到春秋时孔子听说了,他便带着弟子到寿光造访仓颉石刻,因为看完之后没有认出是什么字,从此便留下了仓颉造字圣人猜的传说,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5.
古时,我国劳动人民曾在江河湖泊之上建造了无数的桥梁。据史料记载,仅著名的古桥就有1.3万多座,至今尚有400多座岿然犹存,它们包孕了现代桥梁结构中的梁式、拱式、索式三大基本体系。其中许多无论在建筑技术上,还是在造形艺术上,都堪称世界创举,有的虽经历千年苍桑,如今仍傲然屹立,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国建桥始于何年,已难考证。但据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桥,是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为了迎亲,用船在渭水上搭建的浮桥。又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257年),在山西蒲州(今风陵  相似文献   

16.
沈括与水利     
沈括(公元1031年--1095 年),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生于浙江钱塘,是一位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是一位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  相似文献   

17.
园丁情     
一个老师对他的学生说:孩子,我没有积蓄了,一点没有,全部给了你,你不觉得沉吗?你笑了,满载着你的收成,我的汗水和爱。不要担心,我不会空的。你走了,留下一片空白的土地。春天,我还要开始播种。  相似文献   

18.
正会稽山麓的大禹陵,从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祭禹算起,至少有2 000多年的历史。治水先祖大禹所终之地何以在远离华夏部族发祥地的中原?大禹治水是古史时代的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口口相传的传说往往夹杂彼时或其后历史事件的累积,以及追记者的历史解读。大禹陵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历史印迹,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登封县10多年的改革奋斗,使这里的山更青了,水又绿了,水利工程的效益在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看到这可喜的变化,人们总会向你讲起县水利局局长王世宏的事迹: 不能让人民再受这份苦千百年来,生活在古老的嵩山中岳腹地的诸多山民们,为了吃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辛勤劳动,流血流汗,在崎岖坎坷的山道上留下了沉重的脚印。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王世宏,目睹了人们跑七、八里地担水吃的情景,深深地映在他的脑海中。他从省地质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便暗暗下决心:“不能让人民再受这份苦。”  相似文献   

20.
10月20日上午,随着省委书记徐光春宣布:燕山水库枢纽工程截流成功,淮河流域澧河上游没有控制性工程的历史将从此终结。上万名群众云集截流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提前一年截流,是淮河防洪体系安全的需要,它不仅与国家治淮总体目标实现了一致,而且可以提前一年发挥防洪效益。河南人民书写的治淮史上,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