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双酶法生产玉米酒精液化及糖化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正交实验,确定了双酶法玉米酒精生产的液化和糖化工艺条件。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液化温度90℃,pH值5.5,液化时间3.5h,液化酶的添加量0.035g/100g玉米粉;最佳糖化工艺条件为糖化温度58℃,pH值4.5,糖化时间2.5h,糖化酶的添加量0.3g/100g玉米粉。  相似文献   

2.
玉米原料精厂液化糖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侠 《酿酒科技》1999,(5):53-54
介绍了国外3种液化糖化工艺,比较了优缺点,对我国酒精工业中液化糖化工艺的改进,提出了笔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以还原糖和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薏仁醋酿造中液化及糖化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再联合响应面试验对显著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建立薏仁液化及糖化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薏仁糖化醪还原糖和总黄酮含量的3个主要因素分别为液化温度、液化时间和糖化酶添加量;薏仁液化及糖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高粱添加量0.8倍,料水比1∶3,α-淀粉酶添加量0.3%,液化温度81.5℃,液化时间47min,糖化酶添加量1.9%,糖化温度60℃,糖化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薏仁糖化醪还原糖含量可达13.2g/dL,总黄酮含量可达136.55mg/100g。该研究为薏仁醋产品研发中的液化及糖化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饴糖色泽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淀粉液化和糖化工艺对饴糖色泽的影响。实验发现:采用普通液化酶液化饴糖色泽深,采用高温液化酶喷射液化技术可以降低饴糖色泽,并降低原料对色泽的影响。适当地减少麦芽用量,减少反应时间,降低糖化PH,适当温度反应,可以控制饴糖的色泽而不影响饴糖糖分质量。  相似文献   

5.
以竹芋淀粉为原料,以葡萄糖当量值(DE)为评价指标,对竹芋淀粉液化及糖化工艺进行研究,考察酶添加量、温度、时间对DE值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竹芋淀粉最佳的液化及糖化工艺。结果表明:最优的液化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1.5%,液化时间2.5 h,液化温度75℃;糖化的最优条件为酶添加量1.5%、糖化时间2.5 h、糖化温度55℃。在此条件下,最终水解液的DE值为76.36%。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大米为主要原料,采用二次钷温液化、恒温糖化、精制浓缩等工艺生产高麦芽糖浆。通过对液化加酶量、液化时间、液化温度,糖化温度,糖化加酶量、糖化时间等因素的试验,以最终麦芽糖含量为评定指标。结果表明:以大米为主要原料采用全酶法生产高麦芽糖浆的生产工艺是合理、经济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优质发酵甘油原料葡萄糖浆 ,对去皮芭蕉芋粉糖化工艺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去皮芭蕉芋粉双酶法糖化工艺流程 ,以及液化和糖化的最佳工艺条件 :粉乳质量分数 2 5 % ,液化酶添加量 18u/ g ,液化 pH 6 0~ 6 5 ,糖化酶添加量 15 0u/g和糖化 pH 4.0~ 4.5时 ,糖化效果最好 ,糖化DE值可达 97%以上  相似文献   

8.
提高麦芽糖生产水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麦芽糖产量近年来增长很快,但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各地发展也不平衡,为了优化工艺,提高麦芽糖产率,必须抓住液化、糖化这二个关键技术。采取较低液化DE值、液化控制五个标准、液化后灭酶、糖化时采用真菌淀粉酶,大麦-β淀粉酶与普鲁兰酶复合反应等措施,提高麦芽糖含量。为了规范操作,提高水平,文章中提出了主要工艺参数和注意事项,以供麦芽糖生产和科研需要。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由玉米粉代替淀粉直接酶液化、糖化、异构化生产果葡糖的实验室工艺条件,较好地解决了玉发液化困难,糖化DE值不够高及玉米粉在高浓度下操作粘度高的问题,得到的果葡糖浆达用淀粉为原料制造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苦荞碎米为原料对酶法制备苦荞酱油糖浆盐水的液化及糖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液化液中还原糖含量和透光率,糖化液中还原糖和总黄酮含量为指标,探讨不同因素对苦荞碎米液化和糖化过程的影响。苦荞碎米的最佳液化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50 U/g,料水比1∶9.0(g∶m L),液化温度90℃,液化时间10 min,p H6.5~7.0;最佳糖化工艺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250 U/g,糖化温度60℃,糖化时间5 h,p H4。在此工艺条件下,糖化液中还原糖含量为13.70%,总黄酮含量为6.95 mg/g。  相似文献   

11.
赵湖 《酿酒科技》2010,(3):61-62
小曲多粮糖化工艺是酒鬼酒生产重要的工艺组成部分。选条件相似的3个窖池,分别按小曲多粮糖化工艺、小曲单粮糖化工艺和原料未经糖化直接入池3种方案进行生产。结果表明,小曲多粮糖化工艺糖化效果最好,原料的出酒率最高,酒的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2.
刘辉 《粮食与油脂》2020,33(3):61-64
以海带渣为原料,分别研究稀酸-黑曲霉和稀酸-纤维素酶2种酶的糖化效果,确定了较优的糖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稀酸-黑曲霉糖化海带渣的最佳条件为接种量10%,发酵温度32℃,pH5.2,发酵时间60 h时,还原糖产率为29.37%;稀酸-纤维素酶糖化海带渣的最佳条件为酶用量600 U/g,酶解温度52℃,pH5.2,酶解时间36 h时,还原糖产率为32.17%。2种糖化方法相比,稀酸-纤维素酶的还原糖产率略高,但从节约成本考虑,较优的糖化方法为稀酸-黑曲霉糖化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复合的纯种糖化曲和自然糖化曲酿造米酒,考查了糖化温度、糖化时间、糖化曲用量和两种糖化曲的质量比对米酒糖化液品质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优化了米酒酿造的糖化条件。结果表明,米酒糖化的优化条件为糖化温度36 ℃、糖化时间40 h、糖化曲用量0.35%、两种糖化曲质量比1∶1。优化条件下,糖化液的总酸含量为5.24 g/L,淀粉转化率为63.53%,感官评分为88分。  相似文献   

14.
张涛  杨冠  张凤英 《中国酿造》2013,32(1):152-156
该文对以籼米为原料,纯种根霉曲作糖化剂,嗜杀酵母(Sa2)曲作发酵剂的小曲酒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探讨,并对影响小曲酒的出酒率和品质的因素(糖化温度、糖化时间、纯种根霉曲添加量、嗜杀酵母曲添加量、加水量和发酵时间)作了研究.确定了籼米小曲酒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纯种根霉曲加曲量0.4%,糖化温度30℃,糖化时间1d,加水量120%,发酵时间4d,嗜杀酵母曲种加曲量0.8%.  相似文献   

15.
高级醇是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代谢的副产物,是黄酒中主要的风味物质之一,而高级醇过量则会使人饮后“上头”.通过对发酵过程中黄酒样品进行理化指标和气相色谱分析,2种工艺酒样中总糖消耗速率和酒精的生成量都较为相似,双边发酵工艺酒样中最后的氨基酸态氮和生物量明显高于后者.先糖化后发酵工艺酒样中,后酵结束时高级醇含量329.26mg/L,低于双边发酵工艺中的399.45mg/L.因此先糖化后发酵有利于降低高级醇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以野葛为原料,采用葡萄糖当量值(DE值)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中心组合设计试验优化野葛糖化工艺条件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野葛糖化的最佳工艺参数依次为酶解时间220 min、pH 4.2、酶添加量528 U/g、酶解温度58 ℃。在此工艺条件下糖化液DE值可达到(79.93±0.20)%。  相似文献   

17.
Pretreatment by a white-rot fungus Coriolus versicolor B1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saccharification of bamboo were investigated. The saccharific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d a maximum saccharification rate of 37.0% was achieved after pretreatment. Reducing sugars yield was 223.2 mg/g of bamboo residues, which was 2.34 times that of the raw material. It was feasible to treat bamboo residues with B1 for the saccharification of bamboo.  相似文献   

18.
以糯高粱和酿酒大曲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糯高粱酿制黄酒中的关键糖化工艺进行优化。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因素对糖化工艺的影响次序依次为:糖化温度>糖化时间>加曲量;求得的最佳糖化工艺参数为:糖化温度55.3 ℃,糖化时间25.5 h,加曲量为糯高粱干质量的16.2%。经验证试验得出糖化后醪液总糖含量为17.29 g/100 mL,与理论值17.32 g/100 mL相近,说明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糖化回归方程和工艺参数可靠,具有参考价值。用藜麦和黍米为原料,使用相同工艺制作的黄酒进行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虽然糯高粱黄酒的总黄酮含量不及藜麦黄酒,总多酚含量稍高于藜麦黄酒,但是糯高粱黄酒具有最强的自由基清除率,抗氧化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9.
刘鹤祥  乔羽  王如福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0):170-177,183
为提高藜麦发酵产品的最终质量,获得发酵性能良好且含有更多功能成分的藜麦糖化醪,以藜麦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对藜麦糖化的9个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之后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优化糖化工艺。结果表明,具有显著效应的四个因素为加水量、α-淀粉酶添加量、液化时间和糖化时间,藜麦糖化的最佳工艺为:加水量500%、糊化温度80 ℃、糊化时间40 min、液化酶添加量800 U/g、液化温度80 ℃、液化时间17 min、糖化酶添加量4000 U/g、糖化温度65 ℃、糖化时间50 min。在此最佳条件下,藜麦糖化醪总黄酮含量为185 mg/100 mL,还原糖含量为11.9 g/100 mL,且藜麦糖化醪具有藜麦特有的清香。本研究旨在为藜麦发酵产品的产业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刘子红  李阳 《酿酒》2014,(3):66-68
北方地区小曲清香型白酒多采用先培菌后糖化发酵的方法生产,是以根霉、酵母等作为糖化发酵剂洒在蒸熟后的纯高粱粒上进行糖化发酵,发酵结束后采用清蒸法进行蒸馏操作,具有工艺操作简便、发酵周期短、用曲量小等特点。由于采用整粒高粱发酵,因此蒸料前需进行润、泡、煮、焖、蒸等操作,其后的糖化、发酵、蒸馏方式与大曲操作法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