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炭/炭复合材料界面海微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炭纤维增强炭基(炭/炭)复合材料中的界面结构直接影响着炭/炭材料的力学、热物理等各种性能。采用SEM、TEM等微观观察手段,新几种炭/炭复合材料界面的微观结构进行考察。对观察到炭纤维与基体炭间的界面、同一纤维束中两根纤维间的界面,基体与其他外加物质间的界面、不同取向炭纤维间界面、不同基体前驱体层间的界面等界面类型的细微结构进行了图示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炭/炭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对炭/炭复合材料的高温抗氧化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介绍,重点侧重于抗氧化涂层制备方法及研究的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650℃以上抗氧化涂层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炭/炭复合材料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1前言c/C复合材料是一种用炭纤维增强炭基体的复合材料,它们是目前世界上高技术领域重点研究和开发的一种新型材料,其密度约为2.08/cm‘,为镍基高温合金的1/4,陶瓷材料的1/2。这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低,抗热冲击性能好,吸振性好,疲劳抗力和蠕变抗力高。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随着温度的升高(可达2200C)其强度不降低,甚至比室温时还高[‘],这是其它材料无法比拟的。作为以抗烧蚀为主要目的的短时使用已成功地应用于航天工业中,如火箭尾喷管、导弹鼻锥等*’、飞机刹车盘等主要发挥的是这种材料的耐磨性D‘人0作为高温长时使…  相似文献   

4.
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C/C复合材料抗氧化问题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根据我校的研究工作论述了C/C 复合材料的氧化过程及机理,讨论了不同阶段活化能变化的规律,对C/C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进行概略分类,介绍了几种先进的涂层及制备方法,并就C/C 复合材料抗氧化发展和研究的前沿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新型炭/改性酚醛树脂(C/R)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的目的主要是用改性的酚醛树脂代替聚酰亚胺树脂来制造复合材料而性能优异,从而降低这类型的复合材料的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着重探讨了复合材料在界面方面的理论及其结合机理,阐述了这种复合材料制造的工艺过程及其静态性能比较,也分析了影响这种复合材料性能的一些影响因素,并展望了这种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将炭纤维的高模量与橡胶的高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成炭纤维增强的橡胶复合材料,不仅可以改善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同时赋予橡胶耐磨、导电、导热等新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以制备高性能的密封材料、阻尼抗震材料、耐磨材料、抗静电材料等。文中简述了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在坦克装甲车辆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炭/炭复合材料中的界面现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立洵  刘文训 《炭素》1999,(4):37-40
论述了炭/ 炭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特点,及其对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指出在C/C材料中存在多种层次的界面结构。其中束内界面和束间界面的粘接性能对C/C 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对于界面剪切强度存在一个临界值,低于该临界值,纵向拉伸性能随界面剪切强度的提高而提高;高于该临界值,纵向拉伸性能随界面剪切强度的提高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炭/炭复合材料研究应用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炭/炭复合材料的特点,总结了该材料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该材料研究的热点和目的,阐述了其发展趋势及前景。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温包渗技术在炭/炭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SiC/Mo(Six,Al1-x)2复合涂层,采用两步反应法研究了复合涂层的生成机理。发现复合涂层是由Si、Al2O3、SiC、MoSi2原始粉末材料与基体炭材料经过复杂化学反应生成的SiC、Mo(SixAl1-x)2以及微量Mo4.8Si3C0.6固溶体组成。在较低温度下(〈1750℃),单质硅与基体碳的液-固相反应,经过2小时后可以在炭/炭复合材料表面和内部孔隙表面生成致密的SiC过渡涂层;在较高温度下(≤2000℃),SiC、Al2O3和MoSi2间的反应较为复杂,其主要过程为SiC与Al2O3间生成液体硅、液体铝和气态SiO、Al2O的多相反应,该反应生成的液体铝能够与MoSi2颗粒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熔点降低的Mo(Six,Al1-x)2转移涂层;同时,生成的液体硅与CO反应生成晶须状β—SiC,并与Mo(Six,Al1-x)2形成增强型复合涂层。本文还研究了过量单质Si和SiC对Mo(Six,Al1-x)2的还原反应,化学反应推论与实验结果相吻合。以新提出的涂层生成机理为指导,以粉末原料质量组成为Si10%,Al2O3 10%,SiC54%和MoSi226%时所制得了致密并且无粘结的复合涂层材料,并研究了封孔处理后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第 1根炭纤维是由美国人爱迪生制成的 ,而真正有实用价值的PAN炭纤维是在 1959年日本人进藤昭男发明的。继而在 6 0年代后期由英国Courtaulds公司实现了PAN基炭纤维的工业化。炭纤维一面世即以其独特的高强、高模量、耐烧蚀、可编织、可导电等优异性能倍受青睐 ,成为材料世界中一颗夺目的新星。以炭纤维增强的塑料 (下称C/P)、增强的炭素 (下称C/C)材料的研究迅速展开 ,但由于其高昂的价格使C/P、C/C的应用在 6 0~ 70年代局限于战略导弹、卫星等高科技领域。在这一领域固体导弹火箭发动机由于工作环境的苛刻…  相似文献   

11.
苯并噁嗪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基体树脂。本文较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碳纤维增强苯并噁嗪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苯并噁嗪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指出了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炭/炭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炭/炭复合材料的高温抗氧化研究现状;阐述了炭-石墨材料的氧化机理和炭/炭复合材料的氧化规律;分别对改性技术和外部涂覆技术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对于炭/炭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研究方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碳纤维复合材料方管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单地介绍碳纤维复各材料方管的成型工艺,性能测试及分析,可供有关产品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饱和聚酯树脂/炭黑/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由炭黑、短切碳纤维填充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得到了乙炔炭黑、短切碳纤维用量与复合材料电阻率的关系,对其导电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近年来,利用碳纳米管制备聚氨酯复合材料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对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综述。概述了聚氨酯和碳纳米管的性质以及碳纳米管的改性处理方法;介绍了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共混法和原位聚合法;讨论了碳纳米管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光学性能以及其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加入使得复合材料在上述性能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最后探讨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碳纤维导电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碳纤维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研究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基础设施和土木建筑上的应用,包括在基础设施和土木建筑上采用复合材料的优点,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修复补强技术与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在基础设施和土木建筑的研究推广计划和复合材料在基础设施和土木建筑上应用的标准和法规.  相似文献   

18.
炭/炭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炭/炭复合材料的特点,结合该材料在飞机刹车盘中的具体应用,讨论了炭/炭复合材料在不同环境气氛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阐明了炭/炭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研制了一种以磷酸盐涂层和陶瓷涂层相结合的新型复合防氧化涂层,针对不同的烧结温度研究了这种复合涂层的防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在700℃静态氧化30h后,800℃烧结的复合涂层试样的氧化失重率最小,为0.99%,经过900℃、3min←→室温、2min30次和1100℃、3min←→室温、2min10次连续热震后,其氧化失重率仅为0.31%,氧化速率为1.34×10^-7g·cm^-2·s^-1。SEM观察结果显示不同烧结温度制备的涂层表面微观形貌明显不同,800℃烧结的涂层表面完整致密,氧化后涂层仍然保持完好,没有脱落,说明该涂层与炭基体的结合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能良好,适合作为飞机炭刹车副的防氧化涂料。  相似文献   

20.
毡体热处理对炭/炭复合材料氧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炭纤维毡体进行两组不同温度的高温热处理,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炭/炭复合材料,考察了两组材料在不同温度、时间下的氧化失重率,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炭纤维的石墨化度,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氧化前、后炭/炭复合材料的形貌,探讨了两组材料的氧化反应过程及其氧化行为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