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根据近10 a观音庙险段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横断面、深泓断面、冲淤变化、水流特性等变化特点,结果显示,2005—2016年间,该险段河床下切近9 m,险情加剧。分析成因主要由洪水侵袭、来沙量与水流挟沙能力不适、水流特性复杂引起。建议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科学治理险段。  相似文献   

2.
深泓线演变规律对于研究河势与河床地貌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沙条件改变对下游城陵矶-汉口河段(城汉河段)深泓线演变的影响,基于1998~2017年城汉河段实测深泓线高程资料,对比分析了此期间深泓线高程和空间分布模式的变化,及其与水沙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前深泓线总体上冲淤平衡,蓄水后的2003~2008年间河道深泓线剧烈冲刷下切,2008年后冲刷态势有所放缓,且不同高程深泓点分布的多样性增大;蓄水后深泓线的冲刷下切也导致与之相关的聚集性地貌单元的平均间距由30 km左右大幅缩短为20 km;河道水沙条件对深泓线演变相对贡献率高达88.9%,三峡水库蓄水引起的河道汛期水流冲刷强度增大是引起深泓冲刷下切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洪奇沥险段堤防于2009年堤身出现裂缝,同时防浪墙出现开裂,裂缝呈上小下大状态,基础水平分缝张开,堤身有下沉趋势。采用3条丁坝和1条潜坝加固后,裂缝仍有扩张趋势。该文采用多种手段对堤身裂缝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了加固处理方案,目前工程已完工,堤身未出现新的裂缝,加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在护岸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工程概况佛山大堤位于北江下游支流东平水道左岸 ,堤长 4 0 .92km ,捍卫着佛山、南海两市的 84 .3km2 耕地 ,82 .5万人口 ,工农业总产值 4 73亿元 (1997年 ) ,是广东省五大重点堤围之一。该堤中段的白蛇漩、石啃险段长约 5km ,河段狭窄 ,为典型弯曲河相 ,水流湍急 ,深槽迫岸 ,堤脚受割严重 (见图 1)。自 1990年开始的对该河段水下地形和河床底质的多次水下扫描成果表明 :河段左岸呈普遍冲刷状态 ,堤坡脚呈现强冲刷 (>2m)的河段约长 12 50m ,占测量河段的 2 5%。 1994年大洪水后 ,1995年测量成果与 1994年洪前成果相比 ,河床中泓…  相似文献   

5.
淮河中游洪河口至浮山河段纵剖面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2年实测淮河中游纵剖面为基础,分析了淮河中游洪河口至浮山河段纵剖面形态,研究了1951~2005年54年来沿程纵剖面变化规律.除局部河段外,淮河中游深泓以下切为主,近期下切速度加快,文中系统分析了深泓下切成因.  相似文献   

6.
对四会市天然气管道定向钻穿越工程河段1999—2011年实测资料在河段深泓变化和典型断面变化情况,以及河相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河床冲淤变化,并对河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4年研究河段冲刷下切,2004—2011年研究河段总冲淤基本平衡,工程建设不会改变穿越河段现有的河道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7.
北江大堤大塘-绥江口河段险段整治动床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试验河段近年的河床演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计算,指出近10年试验河段的河床演变主要是在无序的人为挖沙等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床下切,并使北江大堤原有的河道险段进一步加剧;根据试验研究河段的水文、泥沙特点,合理的设计模型和选配模型沙,并进行水流和泥沙冲淤的率定和验证;以定床试验推荐的较优的整治工程方案为基础,通过动床试验的进一步验证和调整,推荐的长谭、芦苞、黄塘和洪潭等险段的整治方案可作为北江大堤加固达标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收集了北江干流界滩河段1994~2009年河道地形资料,系统分析了近40年来河段河床演变特征,并通过计算河岸拖拽力对河岸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河演分析结果表明,1974~2001年,界滩河段整体来看冲淤动态平衡,除几个地形节点处冲刷幅度较大外,其余河段表现为轻微下切,深泓变化亦较小。而2001~2009年,河道普通大幅下切。近40年来北江干流界滩河段河床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干扰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2003~2016年实测河道地形资料,系统分析了乌龙江河床平面、深泓、洲滩、横断面及冲淤变化情况,梳理了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6年,乌龙江河床高程在不断下降,河槽容积在不断扩大,乌龙江全线贯通等高线高程由+2 m下降至-3 m,乌龙江下段河床贯通等高线由-1 m降低至-8 m;河道深泓位置总体趋稳,在纵断面上基本呈全线大幅度下切状态,整个河段深泓平均高程由-5.49 m下降至-11.06 m;乌龙江上段洲滩及下段左汊主河槽区域洲滩蚀退明显,洲滩面积、洲长及最大洲宽均显著减小,乌龙江下段右汊区域洲滩则较为稳定;乌龙江河道滩槽格局趋于稳定,河道断面形态由宽浅向宽深转变;乌龙江上段呈滩槽均冲状态,下段主要是主河槽部位的冲刷,整个河床淤积面积占比27.45%,冲刷面积占比72.55%,河道净冲淤量-17 439.33万m~3,河床平均下降2.74 m。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守护、导流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以维护乌龙江现有河势格局与稳定,减缓河床下切态势,保障河道两岸现有堤防及护岸工程安全,实现乌龙江河道安全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10.
河道裁弯及三峡工程运用对荆江石首河段的河床演变产生了显著影响。结合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河段近50年来的河床演变特点,主要包括河床冲淤、平面及断面形态调整三个方面。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裁弯使得石首河段平面形态发生显著调整,1966-1975年该河段深泓平均摆幅达42.0m/a,且总体向左岸摆动。三峡工程运用后,大规模护岸工程的实施使石首河段的平面形态趋于稳定,深泓平均摆幅减小到29.8m/a,但北门口下段、调弦口弯道等位置的深泓摆动仍较为剧烈,使得这些局部河段岸线崩退现象十分明显。此外还分析了石首河段断面形态的调整过程,并建立了河段平滩河槽形态参数与前5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经验关系式,用于反映河段平滩河槽形态随水沙条件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水库蓄水初期关洲分汊河段的冲淤调整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洲分汊河段位于长江中游,其水流动力轴线年内随流量的变化在两汊间交替,为典型的年内交替型分汊河段。本文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初期关洲河段的冲淤调整情况,并着重对比分析了左右两汊冲淤调整进程的差异。研究发现,蓄水后关洲河段年际间有冲有淤,但以冲刷为主;冲淤主要表现为深泓下切及枯水河槽的冲淤调整;左右两汊冲刷进程不同,左汊为洪水期主汊,河床冲刷幅度较大,深泓平均高程连年递减,过水面积呈增大趋势,而右汊为枯水期主汊,其河床冲刷发展则相对缓慢,深泓高程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2.
工程区位于葫芦岛市兴城市二道边村,由于过河段管线下游常年采砂,近年河床下切约2m,与平山水源建设期相比河床下切约3m;管道裸露部分埋深不满足抗浮要求,过水路面压覆段临近主河床侧的玻璃钢管出现多处弯折和裂缝。目前,平山水源工程穿越兴城河段管道整体埋深偏小,不能满足抗浮和抗冻要求,且此段过河管道已多处存在伤患,历年来采取的临时防护工程未能彻底解决过河管道的供水安全。文章针对该管道的现状对应急抢险工程进行了方案对比分析,选择了工程建筑物并对建筑物进行了布置。  相似文献   

13.
深泓摆动、主槽摆动等河床横向变形过程容易引起游荡段河床形态的剧烈调整,从而对河道防洪及滩区土地利用等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提出河床横向摆动的定量计算方法并用于黄河下游游荡段,对深入研究该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利用遥感影像资料、实测断面地形资料以及河段平均的方法来定量计算河床横向摆动宽度及强度,并通过1986—2016年黄河下游游荡段实测资料加以检验。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游荡段深泓及主槽摆动的宽度和强度均显著降低,深泓及主槽摆动宽度分别由1986—1999年的234、410 m/a减小到1999—2016年的119、185 m/a,分别减小49%、55%;来水来沙条件是影响深泓及主槽摆动强度的主要因素,年均水流冲刷强度则是影响摆动强度的关键水沙因子;深泓及主槽摆动是河床横向摆动的不同表现方式,但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差异,通常大尺度的主槽摆动会引起深泓摆动,但深泓摆动不一定会引起主槽摆动。  相似文献   

14.
浑河锅称子河道险工险段治理工程地处浑河右岸锅称子村.该处河段受洪水长期冲淘,中泓偏右,右侧河床脱岸严重,河道弯曲,河床演变较为显著.通过对该段河道险工进行整治,提高了浑河干流行洪能力,减轻了洪涝灾害,保护了人民财产安全,同时为类似险工险段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姚辉 《治淮》2004,(9):38-39
一、概述 陈咀孜险段是方邱湖长淮行洪堤堤段的一部分,长700m,位于淮右的安徽省蚌埠市郊长淮卫镇淮上村境内,属历史老险段,滩地窄、土质差.20世纪60、70年代对该段进行过干砌块石护岸和局部抛石防护处理,岸滩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自1991年大水后,该段岸坡和护岸开始出现坍陷现象,96、98年两次中等洪水前后,出现严重崩塌,原有的护砌绝大部分崩坍殆尽,局部出现窝崩和垂直陡坎,严重危及着大堤的安全.1998年9月专业测量队对该段水下地形进行测量表明,岸坡坡比一般在1:2左右,最陡处不足1:0.6,深泓线高程普遍在-5.0~-4.0m,最低处为-7.8m,且深泓线向堤脚靠近.  相似文献   

16.
均安镇外村险段整治措施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村险段平面呈“S”形弯道,水流主流直冲险段,造成险段河岸冲刷淘深,威胁着堤围的安全,必须进行整治。险段经采用丁坝挑流与右岸切滩相结合的整治措施,调整了主流流态,促进了河床深泓线右移,缓解了险段冲刷淘深,加固了堤段。  相似文献   

17.
荆江沙市河段是长江的重要河段,分析荆江沙市河段河道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荆江沙市河段的历史和近期受三峡工程运用影响的演变分析认为,多年来,沙市河段受来水来沙变化、水利工程以及交通设施建设等影响,总体河势稳定,但河段内局部河势有所调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由于清水下泄、含沙量大幅减少,沙市河段河床出现较强冲刷,深泓下切,且这一趋势将会长期持续,直至冲淤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裁弯工程实施及三峡工程运用对沙市段河床演变的影响,依据近50 a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采用河段平均的方法计算了沙市段河段尺度的深泓摆幅及平滩河槽形态参数,定量分析了该河段河床平面及断面形态的调整特点。结果表明:下荆江裁弯后1966—1987年该河段深泓摆动剧烈,平均摆幅约为30.8 m/a;1987—2002年深泓较为稳定,平均摆幅减小为19 m/a;三峡工程运用后2003—2015年深泓摆动有所加剧,平均摆幅约为32.6 m/a。太平口心滩及金城洲处典型断面形态在三峡工程运用前调整幅度较大,运用后相对稳定,而三八滩处典型断面形态在运用前后均发生了明显调整。总体上,三峡工程运用后沙市段平滩河槽形态调整以平滩水深及面积的增加为主,而河宽变化较小。建立了河段尺度平滩河槽形态参数与前5 a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幂函数关系式,用于反映河槽形态随水沙条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水库运用初期,坝下游河床通常会发生冲深下切及滩岸崩退过程,但是现有研究较少分析河床下切与横向展宽之间的定量关系。以1999-2015年游荡河段实测断面地形资料和水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期游荡河段的河床调整过程,发现河床调整以床面下切为主,部分河段崩岸明显;建立了不同河段累计床面下切值与累计滩岸崩退宽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8;根据水沙控制方程推导了河床下切与展宽之间的定量关系,发现累计床面下切值与河宽变化率及初始水深有关,各河段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预测了未来游荡河段河床形态的调整过程,发现当各河段持续下切至某一值时,两种方法计算下的河床展宽值较为接近,一定条件下可用来估算河床下切和横向展宽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6年10月至2018年11月黄河下游12个典型断面观测数据,通过分析断面主槽平滩形态特征参数变化率及深泓线和主槽中心线的摆动强度,探讨了持续冲刷期内下游河床的调整变化过程及特点。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断面形态调整表现出既有横向展宽又有冲深下切或淤高态势;河床平面摆动促进了断面主槽形态调整,河相系数变化率与深泓线和主槽中心线摆动强度均成正相关关系;来水来沙条件是主槽形态改变的主要驱动力,且可引起局部河段深泓线摆动强度增大。通过调整小浪底水库的运行模式及布设控导工程可进一步塑造并维持稳定的黄河下游中水河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