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控制催化裂化再生烟气中SOx排放的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控制催化裂化再生烟气中SOx 排放的技术,并对三种不同工艺的特点进行了对比.这些技术包括再生烟气处理、使用SOx转移剂和催化裂化原料加氢处理.再生烟气处理投资较大,SOx脱除率高达90%左右.原料加氢处理投资最高,SOx脱除率与再生烟气处理相近,但产品收率和品质得到改善.使用SOx转移助剂除了助剂本身费用外基本不需要投资,SOx脱除率40%~80%.一般地,催化裂化进料硫含量小于0.5%时,使用SOx转移助剂;硫含量为0.5%~1.5%时,采用再生烟气处理方法;硫含量大于1.5%时,采用催化裂化原料加氢处理或BELCO公司的可再生式湿法碱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控制催化裂化装置烟气中硫化物排放的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秀霞  董家谋 《石化技术》2001,8(2):126-130
对控制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FCCU)再生器烟气中氧化硫及颗粒物排放的两种主要方法进行了比较。硫转移催化剂法投资小,脱硫率低,适合含硫低的原料油,它可与电除尘器、旋风分离器等并用脱除颗粒物。湿法洗涤烟气的工艺可同时脱除氧化硫与颗粒物,投资较硫转移法略高,脱除效率高,适当装置及原料变化不同条件。  相似文献   

3.
随着环境保护标准更加严厉,原料普遍重质化,炼油厂排放问题日益引起重视。FCC装置是炼油厂的XOx和SOx排放的主要来源。正如Menon等人指出并经Peters等人证实的那样,焦炭燃烧时生成的NOx中的氮来自焦炭,而不是来自空气。全面了解再生烟气的化学性质是确定富氧再生对了排放物(NOx和SOx)影响的关键。在BOC公司的实验室时进行过多次研究,以加深我们对再生烟气化学性质的了解,从而形成一个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降低催化裂化(FCC)装置再生烟气的NOx排放、避免再生器稀相超温及出现“尾燃”问题,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合作,在MIP-CGP装置上开展了降低FCC再生烟气NOx排放助剂RDNOx的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RDNOx 助剂有利于控制再生器稀相温度,减少“尾燃”,稀相超温幅度和频次明显低于应用试验以前;应用RDNOx 助剂后,在线仪表监测到再生烟气中NOx 浓度基本在30~60 mg/m3之间波动,低于100mg/m3的最新环保标准限值,相比早期使用Pt助燃剂时的295 mg/m3,NOx浓度降低70%以上;RDNOx 助剂的应用未对裂化产物分布、主要产品的组成和性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开发了用于降低FCC再生烟气NOx排放的RDNOx系列助剂(I型和II型助剂)。I型助剂为非贵金属助剂,主要是通过催化CO对NOx的还原反应以降低NOx排放;II型助剂为贵金属助剂,是用于替代传统Pt助燃剂,在等效助燃CO的同时减少NOx的生成。两类助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助剂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催化剂藏量中加入0.5%~0.9%的II型助剂与2%~4%的I型助剂,可以在基本不影响FCC产品分布的情况下,使再生烟气NOx排放量降低50%~64%。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流化催化裂化装置(FCC)烟气净化新工艺-湿式生物再生技术。通过对比分析,指出该工艺的先进性和经济实用性,以及在我国的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对国内流化催化裂化(FCC)再生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装置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外排指标可满足超低排放的要求;颗粒物的外排指标难以满足超低排放的要求,是FCC再生烟气实现超低排放的难点。对FCC再生烟气颗粒物特点及脱除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湿法脱硫+湿式静电除尘技术、袋式除尘+湿法脱硫技术均能实现烟气中颗粒物的超低排放,但能否长周期稳定运行有待时间验证;采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FCC再生烟气相变凝聚除尘技术,颗粒物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超低排放指标的要求,改造工作量小,成本低,可有效降低脱硫塔补水量,不存在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的风险,尤其适用于现有湿法脱硫装置的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8.
氮氧化物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年来,催化烟气氮氧化物控制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大氮氧化物的控制管理,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分析讨论现有催化裂化装置烟气氮氧化物排放现状及控制措施对催化裂化烟气脱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FCC烟气NOx生成机理、控制措施以及燕山石化两套FCC烟气排放情况,得...  相似文献   

9.
氮氧化物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年来,催化烟气氮氧化物控制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大氮氧化物的控制管理,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分析讨论现有催化裂化装置烟气氮氧化物排放现状及控制措施对催化裂化烟气脱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FCC烟气NOx生成机理、控制措施以及燕山石化两套FCC烟气排放情况,得出催化裂化烟气可以通过工艺条件控制、使用新型助剂和采用新型低氮氧化物再生器等方式实现烟气氮氧化物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0.
11.
FCC再生过程中NOx的生成及排放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占武 《河南石油》2004,18(4):65-67
FCC再生过程中的NOx是污染环境的主要因素,它主要来源于原料中氮化物的氧化,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选择性非催化还原、选择性低温氧化、降低NOx助剂、逆流再生器等技术均可以有效降低再生烟气中NOx含量,而NOx助剂无需增加装置设备投资,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FCC再生过程中的NOx是污染环境的主要因素 ,它主要来源于原料中氮化物的氧化 ,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选择性非催化还原、选择性低温氧化、降低NOx助剂、逆流再生器等技术均可以有效降低再生烟气中NOx含量 ,而NOx助剂无需增加装置设备投资 ,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FCC装置可能是SOx,NOx和颗粒排放物的主要来源,采用氢氧化钠或石灰石浆液洗涤烟气,能够有效地去除SOx以及催化剂微粒,然而这两种技术都需要连续,大量地添加中和剂,并且需要处理同样大量的液体或固体排放物,一种新技术可以有效处理FCC烟气而不产生液体排放物,该技术利用一个反喷湿式洗涤器喷淋冷却烟气流,脱除其中的SOx和颗粒物,然后由一个生物过程将溶解在液相中的硫化物转化为元素硫,同时将洗涤液再生并返回洗涤器重要利用。  相似文献   

14.
袁裕铭 《炼油》2000,5(1):32-36
3#FCC再生烟气能量回收系统在1998年4月随装置同步投运,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因各种实际因素制约,能量回收效率与设计有一定差距。本文通过对烟气能量回收系统综合分析,找出差距,采取了一些措施,充分了烟气能量回收系统的能力,并使机组能够“安、稳、长、满、优”运行。  相似文献   

15.
对国内外控制催化裂化再生烟气中氮氧化物(NOx)排放的主要技术原料油预加氢,烟气后处理工艺,再生器的优化设计和构造改变,添加NOx减排助剂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添加NOx减排助剂法,认为该方法具有使用灵活、投资小等优点,是最具前景的控制NOx排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南充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各噪声源中,再生器烟气排空所产生的噪声最大,装置塔顶平台噪声达92dB(A).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排空高达48米,四周无任何障碍,使昼夜轰鸣的噪声传播很远,噪声为气流高速喷射和空气形成共振所致.为了消除这一公害,保护环境,使装置区域噪声达到国家二类混合区环境噪声标准;使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最新研制的一种脱除FCC烟气中SO_x助剂。该助剂有较好的脱硫性能,脱硫率高。使用该助剂投资省,费用低,而且不影响产品产率和产品质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平衡状态时FCC再生烟气中NOx的浓度,以及影响NOx平衡浓度的因素,采用原子系数矩阵法求出再生器复杂体系的独立反应,并对其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同时考察了再生器操作温度、压力等条件对再生烟气中NOx平衡浓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再生器操作条件下,再生器系统尚未达到平衡态,影响NOx平衡浓度的主要因素有再生器操作温度、压力、再生器系统中O2的初始浓度和CO的初始浓度。计算结果为研制脱NOx助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硫转移助剂降低催化再生烟气硫化物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安太 《炼油》2001,6(4):40-44,65
催化裂化装置加工含硫重油时,再生烟气中有相当数量的SOx(主要为SO2和SO3)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了环境污染,本文介绍了一种应用硫转移助剂技术降低再生烟气SOx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催化裂化再生烟气Sox转移剂RFS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开发了一种性能优良的硫转移剂RF。FCC中型试验评价结果表明,RFS硫转移剂具有良好的FCC再生烟气SOx转移性能。RFS硫转移剂于齐鲁石化公司催化剂厂完成了工业试生产。产品牌号CE-011,并在青岛石化厂进行了初步的工业应用试验。工业应用初步结果表明,CE-011硫转移剂有效地减少FCC再生烟气SOx的排放,添加占装置催化剂藏量的2.5%硫转移剂时,烟气硫含量可从1800mg/m^3左右降至900mg/m^3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