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月16日,河北卫视由亚洲3S转到亚太6号卫星上传送,为了接收河北卫视,笔者把安装在接收亚洲3S卫星的天线上的PBI Turbo-4200C/Ku复合高频头拆下,安装到接收亚太6号卫星的另一面天线上,因两面天线事先已分别对准了亚洲3S和亚太6号,只是更换高频头并细调一下高频头极化角,不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介绍了采用多路单载波和单路单载波方式,通过亚洲卫星2号一个Ku频段转发器传送多路数字电视信号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亚洲卫星1号的成功运行,并对即将要发射和亚洲卫星2号的技术参数,覆盖范围转发器的工作频率,极化方式及可用的业务等作出详细介绍,最后以列表形式给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亚洲卫星2号的卫星下行功率(EIRP)和品质因素(G/T值),以便用户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叙述了通过亚洲2号卫星的Ku波段转发器来传输广播、电视、数据信息等的情况。重点介绍利用数字压缩技术通过卫星采用SCPC方式来传送32路音频信号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自从亚洲2号卫星出现故障之后,央视一套及部分省台转至亚洲3S和亚太6号(原亚太1A)卫星上传送.为了更好地接收亚洲3S卫星上的央视和省台等卫视节目,大家纷纷把1.5米中卫锅转动起来,对准亚洲3S卫星.于是,原来用于一锅双星接收亚洲2号和亚洲3S卫星的双星馈源纷纷“下岗待业”,成为了大家手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阿杰的双星馈源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卫星地面站已成为各有线电视台接收节目源不可缺少的设备。但是 ,有些人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 ,加上一些媒体的错误宣传 ,以致对卫星地面站的极化 (偏振 )方式问题存在某些错误认识。1 应了解的知识现在发射的广播电视卫星一般都有几十个转发器 ,每一个转发器可以向地面传送 1个频道节目 ,这些转发器发送的下行信号的极化方式 ,一半为水平线极化 ,一半为垂直线极化 ;或一半为左旋圆极化、一半为右旋圆极化。例如 :某卫星有 2 4个转发器 ,如果 1频道用水平线极化 (或左旋圆极化 ) ,那么 2频道就必须用垂直线极化 …  相似文献   

7.
随着四川省卫星地球站数字化改造的完成 ,目前 ,除贵州省 (正在进行卫星地球站数字化改造 ) ,我国已实现卫星广播影视节目传输数字化。四川省卫星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传输具体技术参数如下 :卫星名称亚洲 2号卫星卫星轨道位置东经 10 0 5°卫星转发器编号 9B上行极化方式垂直上行中心频率 6170 75MHz下行极化方式水平下行中心频率 3 945 5MHz调制方式QPSK信道编码方式 3 /4前向纠错 ,( 188,2 0 4)RS编码符号速率 4 42Msps节目 四川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节目  根据我国广播影视科技发展“十五”计划 ,“十五”初期 ,采…  相似文献   

8.
秦立华  田文利 《电视技术》2001,1(5):56-56,68
原在亚洲2号卫星C波段播出的中央第四套节目(CCTV-4),在2000年8月31日24时终止播出,CCTV-4节目转为在亚洲3S卫星上(其轨迹为105.5°E)用C波段播出,节目采用数字编码压缩方式转发,其具体参数如下:行频率为4 115.5 MHz,极化方式为水平极化,符号率为19 850 kSps,编码方式为4∶2∶0 MPEG-2/DVB,VIDPID为1160,AUDPID为1 120,PCRPID为1 160。因原亚洲2号上的电视节目较多,不能不用,故大多数情况下需另设一卫星接收天线用于接收CCTV-4节目,天线的仰角/方位角可由下式求得方位角 α = arctg仰角 β = arc…  相似文献   

9.
我国卫视节目的传送方式 ,已在逐步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由C波段转播向Ku波段直播过渡。目前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已分别通过亚洲 2号、鑫诺 1号、银河 3R以及热鸟 3号等通信卫星的Ku波段向国内外传送 ;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等省市的广播电视节目使用亚洲 2号的Ku波段传送 ;西藏自治区的广播电视节目用亚太 2R星的Ku波段进行传送 ;作为我国“村村通”工程的平台 ,鑫诺 1号卫星上也有了近 4 0套Ku波段的电视节目 (包括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的电视节目 )。下面根据有关资料的介绍 ,结合收转Ku波段电视信号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0.
原在亚洲2号卫星C波段播出的中央第4套节目(CCTV-4),在2000年8月31日24时终止播出,CCTV-4节目转为在亚洲3S卫星上(其轨道为105.5°E)用C波段播出,节目采用数字编码压缩方式转发,其具体参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