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迟子建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对于大自然的描写一直以来都是她追求的目标和价值所在,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成为迟子建小说的一种人文关怀,成功地塑造出精灵般的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使得迟子建的每一篇乡土小说都散发着迷人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变迁,从前期文字中时空灵的“彼岸世界”的迷恋到以死亡作为价值评判标准,从对世俗温情与人性的表现,直至近期将对死亡意义的关照提升到人类族群的整体关照层面。体现出超越个人情感的大爱。三种死亡意识变迁的内里是作者自身精神感受与艺术诉求的冲突与弥合.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其艺术诉求的表现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成因来源于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亦有杂合的宗教意识影响与异域文化的思想浸淫。在艺术表现形态上,迟子建对死亡主题的选择与书写形式表现出对“怀伤之美”的艺术追求与失乐团情怀。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创作的《伪满洲国》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两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也没有离开她生长的黑土地,两部小说均采用的是用生活中的小人物来描写厚重的历史,依然保持了小说的美丽和苍凉。  相似文献   

4.
理解迟子建小说中的意象描写是阅读她作品的关键点,在她的乡土小说中,包含着对生命意象和死亡意象的描写。通过对作家作品的深入解读能逐渐的发现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的小说以一种“温情”的气质打动人心,她以普通下层百姓的生活为经纬,以对人性的深度观照为核心,在对“善”的理性把握中书写“温情”的力量。在对“人性善”的执守中,迟子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化解人性中的种种缺憾与不完美,使人性的美好得到艺术的张扬;在温情的叙述中,迟子建又以一种不“隐恶”的立场表现了她对现实人性的理性认识和以温情、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力量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迟子建作为东北文坛上的一颗光彩夺目的女作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踏入文坛至今一直执著而持久地凝视着故土,并以创作中浓郁的地域乡土文化气息形成自己的标识性风格受到读者的喜爱。本文主要从迟子建对乡土世界人性真善美的温情描写来揭示人性的本真和生命意识,传达了她对美好人性的理想和期盼。  相似文献   

7.
迟子建的小说文本钟情于历史,并吸纳了新的方法。尤其是有关“文革”史与伪满洲国历史的文学表达,作者擅长构建独特的人文视角。从日常生活写起,运用民间立场,书写平凡的生命个体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的真实感受,显示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书写策略。  相似文献   

8.
书写底层生活,关注特殊弱势群体,反映人们朴素而平凡的生活状况以及当下的生存境遇,是迟子建小说的一大特点。不论是乡村生活题材的小说,还是城市生活题材的小说,其中都浸透着或孤独,或忧郁,或厌烦,或恐惧的情绪反应,体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与焦虑。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是一位富于幻想和想象的女作家,在20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不懈追求小说纯粹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平稳而勤奋地写作使其小说以兼备清新与神秘感的双重性而蜚声文坛。从语言艺术上讲,具有“诗的意蕴”;在叙述方法上,偏重散文化的叙述特征;从美学的角度上看。崇尚朴素美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一位作家,她的小说中出现了一些"苏俄形象"。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分析这些形象并进行探源,同时对这些形象言说自我与他者的功能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一位作家,她的小说中出现了一些"苏俄形象"。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分析这些形象并进行探源,同时对这些形象言说自我与他者的功能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2.
金庸小说轰动了整个华人世界,这是不可忽视的流行现象。20世纪80年代金庸小说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进入大陆,并于90年代末达到高潮。进入21世纪,"金庸热"仍在持续。主要就金庸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以及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结合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金庸小说中的"寻根"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与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回到古希腊"意识的相似处。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对我国东北原始游牧民族鄂温克族进行了出神入化的描述,构筑起了一个与森林同生共死的游猎民族的百年史话。文章针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内容,从故土情结、悲悯情怀、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来阐释迟子建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千年以来,微型小说的理论研究又有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本位话语和本体意识的确立;宏观把握和体系意识的加强;由单一到丰富,研究角度的多元化;等等,都昭示着“微型小说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创作存在着十分浓郁的中国情结。文章以《大地》三部曲为范本,从土地意识、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小说的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善用意象,“镜子”就是其中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镜子成了一个象征,体现了深刻的意蕴。解析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及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试析福克纳意识流小说的叙事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真实地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尤其是美国南方的社会动乱与精神危机,作者致力于小说的实验与革新,在小说中运用了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他将弗洛伊德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成功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之中,在运用时空跳跃和表现混乱意识方面,福克纳自成一家,同时,福克纳还大胆地采用了多层次叙事、内心独自、自由联想和蒙太奇等手法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意识活动。  相似文献   

18.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巨匠和西方意识流小说大师,他的作品标志着人类写作意识的新阶段。他的代表作长篇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意识流小说的经典。蒙太奇艺术技巧在小说中的使用是乔伊斯大胆实验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乔伊斯对现代小说界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现代微型小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不小的危机.强化本体意识,规范文体,关注文学与现实的内在精神联系,突出小说精神,精妙构思,力求创新,树立精品意识,使微型小说的创作在“数“的繁荣之后再走向“质“的辉煌,这是微型小说永葆生机的法宝.  相似文献   

20.
对新疆当代作家董立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文本内容的探讨、小说悲剧意识和女性形象探讨、叙事研究和小说局限性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小说创作和研究的同步进行,既引导作家及时调整创作思路,也使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冷静而理性的学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