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以先秦文献中用《诗》较多的典籍——《左传》,结合其用《诗》情况,考察《诗经》中的《雅》,提出《雅》诗首先是政治诗,《雅》的编组以其政治内容为标准的观点;另外,《左传》中的逸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近于《雅》诗,更归属于《雅》诗一类。  相似文献   

2.
陈卓伦 《商品与质量》2012,(S8):188-189
本文选取了《诗经·郑风·子衿》较为经典的三篇英译文,分析其异同的同时提出了对诗中所涉及到的颜色词语的翻译疑问,希望能为大家对诗文的确切解读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西方诗经学经历了传播、译介、研究3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各种西方文学批评流派将其理论运用于《诗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加拿大学者多布森将语言学运用于《诗经》创作年代的考证,结论与我国传统诗经学关于其创作年代的考证基本一致。而美籍华裔王靖献运用套语理论对《诗经》进行数据分析,对多布森的《诗经》创作年代的"连续阶段"提出疑问,争论的焦点是4个连续阶段的过渡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4.
《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典型农事叙事诗。《七月》一诗细致描绘了农事 ,是研究西周农事及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本文拟从《七月》一诗反映的农事和当时的奴隶制生活出发 ,并结合代表性诗句的分析管窥当时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5.
对《诗经·采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句中“尸”字的训释,历代传本多作“主设羹”、“主祭”、“主持”讲,而徐灏《通介堂经说》和王夫之《诗经稗疏》对此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尸”“主”的定义,联系《采蓣》描述的问答情形和《仪礼》中记载的祭祀礼俗,认为诗中的“季女”是师生问答之外的第三人,而“尸”、字应训为“主”,是指已故祖先神灵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主张探求《诗》本义,但《诗本义》并非全是《诗》本义。《诗本义》的许多解说很精彩,但也有不少解说值得商榷。学者过多关注《诗本义》疑古惑传的开创性、人情解《诗》的独特性、求《诗》本义的合理性,而较少关注它解说《诗》本义的错误。《诗本义》错解《诗》本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经》传注本不误,欧阳修反对其不当批驳;二是欧阳修以人情解《诗》,“人情”却并非总是合理;三是欧阳修过分探求圣人之志,妨碍了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宋代林光朝称《诗本义》“于义未稳”,却被视作讲学者的一面之词,致使《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被忽视。  相似文献   

7.
汉赋在主题表现上,以“君”为中心,阐述了君德,褒扬了合德之君,对君的失德进行了谏,谏时又极为委婉,采用了“讽谏”的方式。这些特点,都明显地打上了汉代《诗》学的烙印,体现着与汉代《诗经》学的深切关联,是汉代《诗经》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卷耳》是《诗经》中的名篇,关于其本义的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回顾历代研究者的观点,主要有君子求贤说、贤人思念明君说、女子思念征夫说三大类。然而古人解诗往往带有"用诗"的思想,若要探求诗歌的本义,还须从诗歌内容这一本源出发,结合以语言学和历史学知识进行论证,可求得《卷耳》一诗实为妻子与身处流放途中丈夫之间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9.
《诗经·小雅·采薇》塑造了西周时期一个转战边关、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卒形象,诗中洋溢着戍卒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复杂感情:在回忆战时生活以及踏上归途之时,他满心忧伤;驰骋疆场,他慷慨激昂。这是一个有着饱满情感的“人”的形象。除了战争中的人,战争背后的人心系戍卒是隐藏在诗歌背后不可忽略的情感表达。战争中及战争背后“人”的在场是这首诗尤为凸显的诗性特征,人学立场也成为解读这首诗歌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诗在形式上,从《诗经》而《楚辞》而唐诗宋词元曲,其由无格律到有格律,由严格律到宽格律,都是有规律地继承与发展的过程。然而,明清以后,直到今天,诗的发展不但未形成一个在诗史上能定位的新形态,而且现在越发不景气,其原因是白话诗对旧体诗词表现手法和格律的全盘抛弃,而旧体诗词则又对其格律的全盘肯定,两者都没采取扬弃的态度。基于新旧诗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探析提出了两点结论。  相似文献   

11.
《诗》之为经,与孔子的推崇直接相关。从孔子读《诗》的态度、观点中发现,孔子教读《诗经》,从一个较直观准确的角度反映了他的女性观。孔子对于女性,他是给予了一定的尊重与肯定的。但不可避免的,孔子也认为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只是男性的附庸,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其社会的价值只是建立在对男性依附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2.
评介毛振华所著《〈左传〉赋诗研究》。认为研究古代典籍中的赋诗、引诗,有助于深入了解春秋时期各国对《诗》的审美功能、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评价,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诗》学活动特点,有助于解决文学艺术的整体研究问题。《〈左传〉赋诗研究》对《诗经》和《左传》的研究均有所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严粲是南宋末期的著名学者,其学术专著《诗缉》受到历代学人的推崇,清时钦定进入四库全书荟要本,他在对《诗经》写作方法的分析时,主要详解字法,细分句法,总括篇法;并从内容与表现手法方面解读,使传统赋、比、兴的接受上有了一丝新意;同时还从二雅入手,以较强的文章学文体分类法来论述《诗经》,显出自己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评介毛振华所著《〈左传〉赋诗研究》。认为研究古代典籍中的赋诗、引诗,有助于深入了解春秋时期各国对《诗》的审美功能、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评价,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诗》学活动特点,有助于解决文学艺术的整体研究问题。《〈左传〉赋诗研究》对《诗经》和《左传》的研究均有所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5.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卿大夫们赋诗言志的风气已经消歇,更加注重对《诗经》意义的探讨。孟子为了宣扬他心目中的王道和儒家思想,不仅强调《诗经》的历史价值和政治作用,并且提出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诗学理论,对后人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孟子以《诗》证史,为自己的仁政学说提供让人信服的依据,《诗经》在孟子的手中成为了证成已说的权威文献根据。  相似文献   

16.
思妇诗在《诗经.国风》和《古诗十九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中的思妇形象特点不同,从而思妇这一形象在两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内涵。《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传达出质朴无华的美,《故事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绽放出流光溢彩的美。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之间。它不但对后世文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是先秦汉语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诗经》经秦火焚毁之后,尽管传授出现了齐、鲁、韩、毛四家诗的不同,并在文字方面亦有异文,错简等现象,但它的成书时间和作品真伪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角度看,《诗经》更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与爱情相关的诗有70余篇,可将其分为春心萌发、佳人有约、男婚女嫁、琴瑟和谐、相思绵绵、爱情受阻、遗弃之怨等7种类型.《诗经》中的爱情呈现出纯真质朴、热情奔放、执着专一、重情轻物、男女平等、君子淑女、重视婚恋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传经的一大功臣,他的诗深思相对汉代诗学有深远影响,孟子的某些观点为汉儒所继承或发挥,四家诗皆与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孟子的诗论则初步限定了汉代《诗经》学体系的框架,奠定了汉儒说《诗》的规范,至此,“仁义”理念成为诗学的焦点与亮点。  相似文献   

20.
就《诗经》的研究史而言,崔述《读风偶识》的问世,打破了传统的汉学、宋学、古文、今文并行的格局,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他倡导的大胆质疑、大胆刨新的学术精神以及关于《诗经》的学术见解。对其后的整个学术界都有指导意义。崔述对《诗经》研究从经学向文学的复归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