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农村社会转型的要求相适应。近年来,浙江省农村出现了农民收入、农民就业、农村生产、农村建设的“非农化”转型。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在价值取向、专业设置和层次提升等方面积极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社会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转型及体制性原因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主要包括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企业离退休人员。实质平等原理和人权理念是转型时期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依据。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3.
纵观历史进程,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人们都会面临道德代价问题的困扰,而道德代价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历史时期往往是社会转型期。在社会转型中,经济转型是首先发生的。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社会形态的变迁,而社会形态的新旧交替给人们造成的冲击力是最为强大的,它意味着社会面貌的完全改变。由一个熟悉社会进入陌生社会,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风俗习惯都要经历变迁。这必然会对人们的道德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目前农村社会变迁中各种社会力量聚合的轴心,促进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农民现代生活转型有重要的意义,呈现"树形效应"模式。在当前的发展中,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制度环境的缺失、"发展难"与"难发展"的困境,并且内、外部关联较弱,发展存在"盲从性"。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恰当处理各种关系、强化信息体系,政府扮演合适的角色,必要时应当考虑农村基本政策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农村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重大挑战,农村老年人面临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窘境。当前,国家和政府对农村老年人的正式社会支持制度尚不完善;以家庭为主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主体对农村老年人的支持功能逐渐退化。农村家庭权力结构的变化,农村居民的个体化和理性化以及乡村社会孝道文化的式微是当前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存在问题的主要社会根源。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利益化趋势,需要通过文化基础的重构和制度体系的建设来引导,从而为转型中失序的农村社会提供规范和共识。这是解决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既有经济层面的,也有制度层面的,还有农民自身的原因。应通过建立预警机制、拓展农民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现代农民法治意识、加强基层执政能力建设等方式,防止和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动迁是实现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农村向城市形态转变的过程,是农民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过程,也是城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过程。上海嘉定区在农民动迁工作机制与政策的创新和突破上,注重以人为本,细化工作流程,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使动迁具有广泛、厚实的社会基础,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和理解,取得了城乡双赢的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8.
传统意义上的"三农"已经转变为内涵更为丰富的"新三农"1、农村、农业、农民的内涵在各地差异很大。"三农"的涵义过去是农村、农业、农民,从传统意义讲,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但近几年情况看,我们的"三农"已经有新的涵义,向高度的现代化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经营化发展,尤其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深圳等地有农业没农村和农民,在江苏的华西村,他们把"三农"称为"农村城市化、农业专业化、农民知识化"。浙江、上海、天  相似文献   

9.
树立以人为本的西部开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开发观就是将人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 ,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实现经济发展的经济开发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是西部经济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的西部开发观的内容有 :减少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减少农村人口 ,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 ;转变人的思想观念。以人为本的西部开发观的实施对策有 :加强西部人才资源的开发 ;努力转变人的思想观念 ;建立健全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西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熟人社会是中国农村社会的本质特性.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给农村社会管理造成了阻碍甚至危害.熟人社会难以瓦解的原因是圈内利益的需要和打破圈子的外力不足.乡镇政府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民的社会保障力度、转变行政理念、营造法律和道德的氛围,从而提高农村社会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动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分析了由于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致使广大农民主体性缺失,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为广大农民构建其主体性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出现在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的一个最为声势浩大的潮流就是农民进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这一宏大的社会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诸多的结构性原因。本文剖析了农民进城这一现象的动因,对如何妥善解决农民进城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双向互动过程,它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教条照搬,也非中国传统的现代变通。由于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中国时所需要的"领导力量"、"思想资源"、"政治条件"和"受众群体"还不是很明朗,这些因素是伴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20-194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农村传播的重要阶段,当时党努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打破扎根于乡村社会中为广大农民认同的文化纽带,以提高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党为实现文化的这一转型,使马克思主义深入农村时,先以理论渗透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作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历来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妥善地解决农民问题已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尤其是农民的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经济权利还存在很多缺失,拟通过思想教育途径、调整宪法途径和调适相关法律制度途径来保障我国农民的平等权.  相似文献   

15.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农民道德观念的嬗变呈现出若干特点,新的和旧的、先进的和落后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同生共长。为此,必须增强农民的道德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必须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和农村的乡风建设,创建良好的社会主义农村道德环境;必须加强基层干部道德建设,为农民树立具体实在的道德导向模式,促使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向良性转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除了具有社会问题的一般共性外,还由于其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伴生物而具有高发性、共生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从根源上讲,我国当前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主要是由社会转型所表现出的社会分化、社会流动及社会冲突等方面造成的,是转型期社会进行利益调整和再分配的结果。因此,必须正确看待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特殊性,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民政治参与冷漠与其"经济人"的选择是分不开的.农民选择"经济人"而排斥"政治人"角色实质上是处于对政治参与的巨大期望,其眼前的冷漠是早期热情释放后的对参与行为的理性思考,回归"经济人"角色,这恰恰说明政治发展步伐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农村政治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完善及农村政权对农民社会角色和权利的重视,农民政治参与将步入良性阶段.  相似文献   

18.
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战略,为城市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社会组织要抓住机遇,坚持四个适应,即在适应经济转型中发展、在适应社会转型中发展、在适应政府转型中发展、在适应自身转型中发展。同时,各级政府也要积极作为,指导社会组织发展,提升社会组织能力,探索社会组织发展的支持体系,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对矛盾,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在环境问题上就曾有过"边发展边治理"与"先发展后治理"之争。现在回过来看,我们实际上还是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所牵涉的面十分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本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体现建设美好城市的关键是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不断的教育,而生活方式的转变又需要法律与制度的监督,诸多的法律与制度为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处于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的双重转型时期,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处于深刻的转型过程之中。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深层内容,起着加速和延缓社会转型的作用,价值观又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转型时期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