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国作家果戈理和我国现代作家沈从文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构筑了两个相对立的文学空间:乡村与城市。一方面,乡村图景寄托了他们美好的记忆,也是他们对现实城市生活的反拨,只不过果戈理笔下的乡村世界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悲剧色彩较浓;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生活的观察者和描绘者,他们同样用讽刺的、嘲弄的文字展现了一幅幅卑微的、非人性的城市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2.
抱着自命为"乡下人"的角色认知,沈从文创造出丰硕的文学成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他用小说和散文建筑起的"湘西世界"更是文学丛林中一抹淡雅的风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成为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坚固柱石。小说中,沈从文努力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塑造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率真、美丽、虔诚的人物形象,以此来表现一种理想、健全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叙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来展现这个充满人情美、自然美和风俗美的湘西世界,以此来哀叹和反思"现代文明"中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3.
《边城》中,沈从文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水汽氤氲的世界。水在中国具有原型意味,沈从文从水与孤独、水与忧伤、水与生命三个方面借用了"水"意象的传统资源,来构筑他的艺术世界和传达他的审美理念。"水"成了作者认识世界、礼赞自然和思索生命的载体,是其作品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三言”中的爱情小说肯定了男女情欲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情真说”贯穿始终,将美好爱情上升到情感上相互了解,人格上相互尊重的高度,是对传统观念的公开挑战,是近代民主主义爱情的萌芽。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其主要作品也以描写"湘西"的乡村生活闻名于世.但其本人却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成为了"作家"、"教授",身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代文明社会的复杂与污浊与"湘西"世界的单纯与质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沈从文身披"作家"、"教授"的外哀,内心却认同"乡下人"的世界,形成了他的尴尬的身份观念.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汪曾祺的乡土小说在时态上具有鲜明的"永远现在时"特征。首先,它体现在沈、汪小说时间、空间的模糊性:一是整体的或大的模糊时空背景;二是沈从文笔下人物恒常的时间模糊感。其次,它体现为在文本具体时间的技术操作上,运用各种灵活多变的叙事时间策略来达到"永远现在时"效果:一是改变叙事时序、时距;二是运用反复叙事;三是在沈从文小说中,叙事者主动介入文本以实现时空的错综。沈从文、汪曾祺确立了他们所倾心的"常":人性的美好、民风的素朴。这正是湘西、苏北文化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7.
《边城》浓缩了沈从文的文学理想、生活境遇和诗性体验,描绘出一幅悲剧和死亡不期而遇的生命图景。《边城》描述的不仅是一段尚未展开的爱情,更是在美和险恶的反差中对生命存在的思索,爱情的浮光掠影最终指归的是沈从文对生命偶然性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林纾作为清末民初重要戏曲家,撰有传奇《天妃庙》《合浦珠》《蜀鹃啼》三部,并有闽剧《上金台》一部。其剧作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通俗易懂,但大都重抒情而疏于叙事,情感浓烈却情节平淡,缺乏戏曲冲突,成为极少演出而仅靠欣赏的案头文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 0年代走上文坛的沈从文与20世纪80年代享誉文坛的莫言,他们在人生经历和创作立场上都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梳理他们的创作脉络却发现,他们基于民间创作视野下存在迥异的风格和个性:一是创造了两个不同的民间:"湘西"和"高密东北乡"。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精神家园,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王国是一个开放的乡土世界。二是表现出两种民间态度:建构和解构。沈从文是建构的、审美的,表现为对生命常态的维护;莫言是解构的、"审丑"的,表现为对生命变态的张扬。三是表现出两种民间视点:沈从文侧重于描写人性之善,并以此来求证理想人生形式;莫言侧重于描写人性之恶,并以此来思考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伤痕文学"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一直以来并不十分明确,其与"反思文学""知青文学"的关系,以及这一概念所涉及的文体都没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厘清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是文学"历史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文学体裁、叙事内容、情感倾向、接受层面、创作手法、产生时间等方面对"伤痕文学"的外延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并阐述了认识。  相似文献   

11.
英国19世纪末期女作家作家伊迪丝·内斯比特在幻想文学中引入了以"日常魔法"和"集体主人公"为主要特色的写作手法,从而开创了影响后世众多儿童文学作家的"内斯比特传统"。C.S.刘易斯纳尼亚系列幻想故事在创作主题、连通手法和叙事结构上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不但体现了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关系,还从叙事深层揭示了幻想文学中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优美的,但这些人物所展示的情爱世界却大都是悲剧性的。这些悲剧性的产生,有社会大环境及自然环境的恶劣,封建礼教及旧制度、旧社会陈规陋习的束缚及毒害,也有与青楼女子之间的产生了真正的爱却不能持久,还有不凑巧或因人去世而好梦难圆的悲剧。与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相比较,沈从文笔下的爱情悲剧有着更加宽广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大江健三郎是一个理论根底深厚、方法论意识极强的作家,这具体从大江文学的叙事策略意识上表现出来[1]。这种叙事策略意识的内涵主要指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怎样将本土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有机地交融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话语特色。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在小说中善于使用印象主义的描写手法.从采用非编年叙事、描写即时认知经验和情节安排的灵动性方面阐述了沈从文小说中的印象主义手法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论劳伦斯作品的叙事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作品的叙事风格,既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也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以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公主>为例,分析了劳伦斯作品的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表现方式有抒情和叙事两种。《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其剖情析采的浓厚抒情色彩吸引着历代文人,但它的叙事性却少有人关注。虽然刘勰本人并没有叙事意识,但他在《文心雕龙》中对总论、文体论、创作论的系统阐述,在客观上反映了他的叙事思想。其叙事思想对后世的小说发展、写作态度、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作品的叙事风格,既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也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以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公主》为例,分析了劳伦斯作品的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坚持着对生命的抒写。他是一个对一切无信仰,却只信仰生命的人,他用文学表达对生命的体悟,展现生命的美丽并探寻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力作,创作手法别具一格,受到了海内外众多读者青睐,先后被译成40余种语言。金介甫的英译本是《边城》首部单行本,对沈从文作品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基于切斯特曼的5种翻译伦理模式,分析金介甫译者伦理和翻译《边城》的目的及其翻译策略背后的深层动因,以期加深对翻译伦理的认知,更好地指导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实践,推动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左翼文学不仅仅上承“五四”新文学,下起延安文艺,更是上世纪30年代文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自左翼文学产生之初,与之相伴随的就是“革命”的声音、论争的声音。纵观整个左翼文学史,“俄苏体验”与“日本体验”的多次论战,“革命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的多次变换,“象牙塔中”与“十字街头”的多次斗争,慷慨激昂,热血满腔,终究还是“历史”与“现实”“文学”与“政治”的纠缠。从左翼文学的生成、左翼身份的建构、左翼叙事的完成3个方面对左翼文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