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会话含义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作了初步分析。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小说中的会话含义丰富,好的翻译要求译者能准确理解会话含义,并能将其恰当地表达出来,尽可能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等效。  相似文献   

2.
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准确地把握交际的言外行为是翻译技能的一个基本要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的焦点始终应是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译文与原文在语言表层意义上的相等,而要使二者真正达到语用或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3.
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词义的理解和选择.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从原文文化语境的角度理解原文,同时还要从译语文化语境着眼,将原文信息重新表达为译文读者接受和理解的语篇.  相似文献   

4.
语境的交际维度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有关语境的研究成果,探讨了语境的交际维度与翻译的关系。认为翻译中对语境理解的程度决定着译文的质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语境的交际、语用和符号方面的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5.
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2001)认为英语中四分之三的语言是隐喻性的;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对林译《浮生六记》第二卷《闲情记趣》进行认知隐喻探析,发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隐喻翻译策略主要有原文为隐喻表达的翻译(译文为非隐喻或直接省译)、原文和译文都为隐喻、原文非隐喻而译文为隐喻。  相似文献   

6.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今,奈达(1964)认为,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是中介作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实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动态对等。本文认为,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译者首先是被动的读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必须深入理解原文;在表达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又是主动的再创作者,拥有表达方式的主动权,处于主动创作的地位.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是译者的中介作用的体现,力求取得翻译的“动态对等”:即文体对等、语言对等和文化对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翻译主客体研究的深入,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由蒙蔽走向彰显,在新时期,不仅要专业角度考虑译作的优劣,还要加强译者的伦理观念,培养责任意识,本文拟从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与原文文本、译者与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译者的主体地位,明确译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翻译就是翻译意义。意义包括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在翻译实践中,为了真实地传递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当语义意义对等和语用意义对等无法同时实现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传达出原文的语用意义,最大可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翻译观和以语言学基础的翻译观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与对等,原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自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文出现,西方翻译理论就逐渐消解了传统忠实对等的翻译观。从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罗兰.巴特宣称作者死了、德里达对原文意义的消解以及福柯的作者功能论等方面,分析了解构主义语境下译者主体地位的凸显。  相似文献   

10.
翻译离不开语境分析,如果忽略原语赖以产生的特定语境去进行翻译,则往往会导致误译。从分析一则误译出发,运用语用学理论,探讨如何在翻译中进行语境分析,并阐.目月语境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语境分析中最重要的是上下文的分析,在分析上下文仍不能确定原语的语用意义的情况下,还应该分析其文化语境。做到了这两点,原文的字面语义和语用语义就能准确地传译到译文中,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得到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得到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认知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的过程涉及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在理解阶段,译者的认知图式对原文的理解并不总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有时也具有消极作用;译者的认知图式与原文文本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在表达阶段,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头脑中的认知图式,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来激活译文读者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或帮助译文读者建立新的图式,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论英汉翻译中的“明晰化”与信息对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是信息和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语际差异、文化差异的因素,在译文中会出现信息不对等的情况。通过《在亚当之前》的译文的抽样调查,证明"明晰化"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通过对原文文本中隐含的信息进行显化或在译文中通过结构的调整、信息的补偿,从而实现信息的对等。  相似文献   

13.
好的译文不仅要呈现原文内容,而且要再现原文风格。通过分析应用文和文学翻译具体实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原文语言特点,根据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翻译方法,力求再现原文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英语汽车广告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在线释解,提出译者在翻译英语汽车广告语中隐喻所采用的三种策略:译文与原文一致的隐喻,译文与原文不一致的隐喻和对译文直译加注,以期为英语汽车广告语的理解和翻译多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5.
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原文和原作者.也要尊重译文的目标语读者--儿童,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实现原文与译者期待视野、译文与儿童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翻译理论对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这两对矛盾缺乏解释力,也无法为译者在翻译技巧的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社会符号学和语用学介入翻译领域,形成了社会符号学翻译观和语用翻译观。作为两种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它们虽然提法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有一致性:译者可以跳出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的束缚,通过各种可行途径达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目的,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含意的处理是译者面临的难题之一,关联理论全面阐释了含意的本质,故对在翻译中如何更好地把握和处理含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学翻译中含意的处理过程就是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需根据译文和原文读者认知语境的异同来灵活处理,使译文读者能从译文中取得最佳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译文忠于原文,译者地位次要为基础的传统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及表现,也就是对翻译文本选择,文本理解阐释,翻译策略技巧取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的创造性发挥等方面,阐述了译者的主导能动作用,并试图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从而为研究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语用等值翻译是追求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为目标的等值翻译。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运用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有助于译者在翻译时深刻领会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在对文化信息的传达方面,也能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利于译者对以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传递原作的思想内容。作为儒学经典,《论语》的英译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但是目前从语用等值视角下研究《论语》英译的文献相对较少。语用等值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可以为《论语》英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翻译研究一直以原文作者、译者和翻译标准为重点,很少涉及译文读者.提出翻译实质上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文读者作为译作最终的接受对象在翻译过程中占有特殊地位,译文读者的要求对翻译实践有着能动的指导作用.建议无论是翻译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都把读者因素置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