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庸小说以"有""无"哲学观念为落脚点,通过对武功的从无到有、武功的从有到无和武功的有无相生等三个方面,对道家的"有""无"观念进行了文学演绎。其文化意蕴体现在厚积薄发、天人合一,折射出道家的辩证思想,以及独特的艺术境界。从"有""无"哲学观念出发解读金庸小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2.
金庸小说自80年代进入大陆,在迎合文学思潮的基础上,金庸热高潮迭起,绵延不绝。当代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嬗变对金庸热起到了什么影响?本文将讨论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3.
金庸小说近期在学术界引发争论比较多。本文试就一些争论的焦点问题,比如“雅”和“俗”,故事的真实性,金庸小说与传统武侠小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证,提出自己的观点,意在倡导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象金庸小说这样的通俗文艺,并初步认识其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身规律与大众的文学接受心理两个层面,探讨了“金庸小说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以及其在创作和鉴赏方面为当代作家所提供的经验与启迪。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当代印度英语小说"朱鹭号"三部曲和《孟加拉特色谋杀案》中的中国形象为解读对象,分析印度作家在中国人物塑造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学手法的借鉴,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具有印度特色的中国文化元素。文章认为,中印文学交流不仅有助于两国间的文化理解,也是越来越多中国形象出现在印度英语小说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对解放区"文化领导权"的确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创作在文化维度上对中国现代小说"通俗化"进行了新的建构。他从农民生活经验出发,将革命与私情融合,使用传统"复仇模式"重新建立农村秩序和瓦解法外封建势力,更重要的是他借用传统小说个人情爱的表达结构,将主流话语与潜在结构相倒置,为推动现代启蒙小说向"通俗化"转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金庸小说具有浓重的传统文化涵量.作者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同时.作者对诸子百家的思想采取了兼容和分析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李艨 《商品与质量》2011,(SA):218-219
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的结尾关于霍尔顿是否接受成人世界是许多评论家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该小说的结尾表明了霍尔顿接受了成人世界和成长。本文采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分析霍尔顿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挫折和对童真自由的追求,以及接受成长,决定进入成人社会的经历来展现霍尔顿的精神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9.
国内关于戴维.洛奇的小说《美好的工作》的研究为数较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小说可以被视为19世纪英国工业小说传统的"恢复"。本文采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来解读这一"恢复"。通过解读,我们发现该"恢复"不仅体现在小说的结构上,而且体现在小说的叙事和主题上。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美好的工作》不啻为工业小说传统的延续,并体现了洛奇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0.
"第三代诗人"们所创作的"第三代诗歌"以其特有的平民意识、反崇高、反传统、冷抒情等艺术手法无所顾忌地表达着自己对诗歌、诗歌与政治权利话语、诗歌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看法。本文试从"第三代诗歌"的语言、形象、创作者思想等审美特征角度出发,结合中国现代诗作者的生存背景环境来对"第三代诗歌"中体现的平民意识、平民情感等审美特征进行解读,试图从中揭示"第三代诗歌"中所蕴含的现代人对社会、对历史文化的思索以及对现有诗歌权威体制的讽刺与反抗。  相似文献   

11.
寓意手法的运用是金庸小说人物塑造和设定主题的重要写法之一,也是金庸小说一个独具匠心的文体特征。在叙事的条理之中,寓意之作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某种哲学理论,即除了表面的细节外,还设计了一层或多层意义。从将寓意当作修辞手法运用和将寓意当作小说立意谋篇的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寓意手法与金庸小说的叙事结构关系,及作者以此刻画小说人物和升华主题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甚至墨法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金庸小说中被有机地熔于一炉。这些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 在金庸的不同创作时期和不同作品中各有侧重地表现出来。《神雕侠侣》提出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著名观点,传达了儒家“入世”的侠义精神。《天龙八部》透过萧峰的命运阐释的是民族平等、众生平等、济世利人的佛教“慈悲”理论。《笑傲江湖》通过对令狐冲和岳不群的比较,表达了对道家的“自然人性论”的推崇和时人性自由、个性解放的赞赏。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在小说《试验年代》中叙述了3个人物在19世纪工业革命中丧失家园、21世纪"9·11"袭击后寻找家园、150年后在遗失的家园中渴求家园的创伤经历.作者借小说谱写出一首哀婉动人的家园恋曲,表达了作者对科技与工业文明的忧思,对美好家园强烈的渴求以及向传统价值观念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并占据当时文学主流地位的先锋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潮流中滑向边缘,成为某种被压抑的边缘文化。80年代的辉煌是由于当时形式主义、新批评主义、结构主义的涌入,"文学主体性"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与市场的疏远迫使作家迁就市场的运作法则、审美规范和寻求刺激的阅读趣味,维护"文本纯洁性"的先锋作家不得不转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小说家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和情感描绘了20世纪"乡土中国"的各个侧影.在沈从文、老舍、贾平凹等人笔下,乡土是精神家园,有着美好的山水和使人眷恋的传统文化.在鲁迅、巴金、王鲁彦等人的乡土回忆中,不能忘怀的故乡少了一份诗意,更多的是落后与苦难.在赵树理的作品及"革命历史小说"和"土改小说"中,则以政治化的视角和难以割舍的民间情结改写着传统的乡土认同.  相似文献   

16.
言情作为金庸小说的一种话语形式,其意义也是为了实现小说的叙事功能。既讲述完整的情爱故事,又使男女情爱成为小说因果之链上的重要环节,延宕或者推动武侠小说总体叙事的发展。在金庸小说中,言情叙事和武侠叙事的融合在两种不同叙事情调之间形成了张力叙事。  相似文献   

17.
艾丽丝·沃克的小说三部曲展现了黑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种种创伤.她们所受的创伤不仅来自于社会,还来自于家庭;不仅是身体,而且心灵也饱受创伤.创伤叙事、回归传统文化和族裔身份,以及与周围群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黑人女性走出创伤.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文化倡导的个体主义幸福观不同,我国文化传统中所倡导的幸福观具有明显的集体主义取向.从发生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集体主义幸福观生成的三大因素;第一,我国较早地进入文明社会使集体主义幸福现成为我国文化传统中一种极为强固的心理力量;第二,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诞生的悠久的农耕文化使集体主义幸福观成为我国文化传统的客观需求;第三,儒家学说的大力倡导使集体主义幸福现成为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积极观念.  相似文献   

19.
施济美小说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学新旧融合、雅俗互动语境的产物。其创作与现代文学的新文学传统、通俗文学传统和海派文学传统均有复杂关联,对于新文学传统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拒俗求雅、反抗绝望上;对于通俗文学传统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感伤言情、道德救赎上;对于海派文学传统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凸显末日意识和颓败意识、构建人性传奇上。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4个方面对"桃花岛"加以阐释:桃花人面——美丽、青春的桃花岛主黄蓉;桃木驱邪与桃花岛的纯洁美好;桃花岛是自由逍遥的仙境;金庸笔下的"桃花岛"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对比研究。对桃花岛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有利于对金庸本人和其作品更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