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他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而且还强调"不行不足谓之知",行而后知,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意义,以心理学为依托,对知行合一进行解读。知行本体是人格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知与行表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合一性质,同时,知行合一还包含了发展人格的方法,而人格发展的理想境界就是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3.
通过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分析了当前青少年“知行不一”道德困境的症结在于“教非真教、教行不一”,提出了“教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理念,即真知真教,使“圣贤”者教;知行合教,施“真知”之教;教行并进,促“知行并进”;一以贯之,修“生知安行”,由此达到青少年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合一.  相似文献   

4.
知行关系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重要问题,杜威论说的角度与众不同,他认为人类长久以来在寻求确定性和安全感的过程中,造成“知”与“行”分离的传统。这种传统又造成旁观者道德认知模式的局限性。对此,他指出道德知识的特性不在于寻求确定不变的规则和条目,而在于付诸日常的道德行为实践。要实现这种认识,区分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知,指知识、知觉、思想、认识;行,指行为、行动、践履、实践.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1](传习录上)“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1](<传习录中>),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思想在王阳明这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阐述.但“知“、“行“并重的思想实际上是源远流长的.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论语*里仁)他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教育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养能力,知行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化知为行、化行为习、化习为德、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教育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养能力,知行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化知为行、化行为习、化习为德、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教育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养能力,知行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化知为行、化行为习、化习为德、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对照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方面价值准则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在总体表现上有喜有忧,有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高校培育大学生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抓住着力点,遵循"学而知之"、"知而行之"、"行而再知",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目标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的一个重要思想,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理论界对这一思想的探讨也存在诸多分歧。从"知行合一"说的提出背景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方法,通过追溯"知行"问题的起源,阐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对王阳明与朱熹在知行问题上所持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揭示了"知行合一"说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的同时,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却跌到20年的最低点,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学生知行相脱节,即大学生的行为与他们所认同的美德相背离。我们的德育教育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遵守道德认知规律,坚持"知、情、意、行",使大学生能"知德行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德育侧重于道德知识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接受程度,导致了知行不一的现象。德育认同需要着眼于学生内心的认可。德育教学应该在"灌输"理论知识之后,加强"解惑"的环节,注重"积极关注"和"参与体验"。  相似文献   

13.
体验式德育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能显著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高职院校大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亲身体验,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互动中接受教育,将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自己的道德认知结合起来,实现知行结合,从而内化了主体的道德认知,德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科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重要环节之一便是课程教学改革。本论文紧扣我校"知行合一,双核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油库设计与管理》与《油气集输》进行了"定向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地共建和谐社区为高职大学生培养自身素质提供了社区实践平台。在分析高职大学生社区实践重要性和育人作用的基础上,探索了社区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总结沙洲职业工学院大学生进社区的实践成果,提出高职大学生进社区实践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6.
正确的道德评价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评价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不愿评价、不敢评价、错误评价以及知行脱节,应采取多种手段构建大学校园正确的道德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是高校的任务,也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求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德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为新时期高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德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道德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知”“行”脱节问题.即道德认识与行为不一.大学生道德知行脱节成为困扰学校德育效果,影响德育实施效果的一大难题.本文就此问题谈一点陋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特色化是民办高校生存与立命之本.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英语学院"专教师做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是深化"教书育人"的新思路,新途径.专职教师做学生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学生身心成长,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始终坚持"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在科研中指导学生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职业规划中指导学生,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并且在工作中,要积极反思,力求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在童话《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一文中,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塑造了一个貌似凄美爱情、实则富有道德寓意的故事。打鱼人三送"灵魂"预示着道德的迷失与放逐,而"灵魂"的三次艰难回归则表明了道德救赎与回归之路的艰辛曲折。打鱼人、神父、商人和女巫对灵魂的不同解读源自作家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层次的体验和思考——灵魂的放逐与回归亦即道德的放逐与回归。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王尔德首先倡导的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牢记使命.通过调查,认为青年大学生已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意识到了自己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但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基于非理性因素视角,主张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要以引导大学生实行知行合一为目标,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