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邸道怀 《工业建筑》2002,32(12):10-11,43
通过简化计算方法 ,建立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计算模型 ,对多种裙房层数、跨数及多种主楼层数的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进行了分析计算 ,得出了在整体连接的情况下 ,高层建筑主楼荷载和变形可通过裙房基础向外扩散 ,扩散范围有限 ,基底反力与变形的扩散范围与裙房层数、主楼层数基本无关 ,在一般情况下扩散范围均为三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北京嘉里中心基础底板下垫泡沫板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点介绍基础底板下垫泡沫板的设计的主要依据及计算方法.大面积地使用泡沫板作为基础的软垫层,能够减少基础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加大基础压力,增加低层部分的沉降,进而减少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高低层基础间的不均匀沉降差.其次介绍采用“高层建筑地基与基础协同工作电算程序(SFIA)”的基本原理和计算要点,即采用非线性地基的变形模量,根据基底反力的大小不断地调整地基变形模量,逐步逼近计算基础的沉降.  相似文献   

3.
带地下室的高层筏基、桩筏基础及筏基刚性桩复合地基,由于与纯地下室(或裙房地下室)相连,在进行基底地基承载力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时,需将纯地下室(或裙房)的荷载(基底反力标准值pk')折算成土层厚度de作为高层基础埋深对高层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就高层周边各个区域的纯地下室(或裙房)的基底反力标准值pk'不同,或者有些边无纯地下室(或裙房)时,折算土层厚度de如何确定,软弱下卧层验算公式中筏基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pc和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pcz的起算地面标高如何确定等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工程位于北京市大望京地区,由一栋200m高超高层办公楼、配套裙房及纯地下室组成。采用桩筏基础,地基为北京东北区域典型厚层黏性土,本区域地层有别于北京城区的黏土层与砂卵石层交互循回沉积层,厚层黏性土地基对建筑变形影响较大。基于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原理,利用岩土工程数值软件PLAXIS 3D对两种沉降后浇带设置方案进行桩筏基础沉降计算分析,结合施工的便捷性和工程的经济性,选择较合适的沉降后浇带设置方案。并对所选方案进行沉降后浇带封闭前的基础沉降、基础底板内力、基底反力及桩顶反力计算分析,证实了所选方案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L形高层建筑下大底盘框架厚筏基础反力和变形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红波  邸道怀 《建筑科学》2008,24(1):27-30,18
室内大型模拟试验表明,给定几何尺寸的L形高层建筑下的筏基变形特征和基底反力分布规律是以L形的拐角附近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但地基反力的扩散范围只有到裙房两跨的位置。两翼端部之间的裙房部分筏板受双向荷载的影响,局部倾斜较大,是容易发生破坏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刘朋辉 《建筑技术》2014,(3):198-201
通过简化的计算方法,建立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计算模型,分析主裙楼整体连接情况下不同裙房层数、主楼层数下荷载的扩散和传递规律,提出以基底反力的均匀系数为指标判定基底反力均匀分布的条件,并计算这种结构下的土中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基基础设计主要包括地基承载力计算、地基变形计算和基础设计计算。承载力计算中要涉及到基底压力pk的确定和承载力深度的修正;变形计算要求基底附加压力p0;基础设计计算需要确定基础反力。当地基中存在地下水时,基底压力、基底附加压力、基础反力的计算,以及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就变得比较复杂。通过讨论地下水对基底压力、基底附加压力、基础反力和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影响,给出了上述设计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两台1∶6大比例室内模型试验,对单体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和带1跨2层裙房的大底盘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荷载传递规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大底盘模型地基反力曲线呈盆形分布,单体模型地基反力则呈鞍形分布。相同上部荷载作用条件下,大底盘模型主楼中部地基反力值与单体模型中部地基反力值基本相等。地基反力由中部核心筒逐渐向主楼和裙楼的边柱、角柱传递,横轴方向柱下地基反力增速最快。正常工作状态下,大底盘模型裙房下地基反力平均值约为核心筒下地基反力平均值的1/2。  相似文献   

9.
计算得出,L形高层建筑筏板基础的地基反力分布与变形特征为:以L形主楼拐角附近为反力和沉降中心向四周扩散,高层部分反力分布比较均匀,两翼之间的裙房部位反力变化较大。主楼部分沉降比较均匀,具有刚性建筑特征,裙房部分沉降逐渐变小。实测表明,相邻跨间局部挠曲约在1‰以内。基于叠加原理的组合分析方法可用于平面形状具有L形特征的高层建筑的筏板基础反力与沉降计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大型模拟试验 ,对高层建筑与裙房在整体连接情况下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数值计算分析 ,得出了筏基变形和地基反力分布特征 ,指出大底盘框架厚筏体系的工程性质同高层建筑与连接其的第一跨裙房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并提出了“共同作用的有效范围”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原位测试结果表明, 大底盘高层建筑的受力状态及变形特征与相连的第一跨裙房基础密切相关,其具备在两个刚度及荷载相差较大的结构形式下所形成的不同地基应力状态之间进行平缓调整的能力。 对于常规工程而言,大底盘高层建筑下 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可取高层建筑基础宽度的 1.2 倍; 整体大面积筏板基础变形控制条件可按以下限值控制:高层下整体挠曲最大限值不超过 0.5‰ ,与高层整体连接的第一跨裙房与高层建筑的沉降差最大限值不超过 0.001 l ,裙房其它柱间沉降差最大限值不超过 0.002 l 。  相似文献   

12.
新上海国际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开发区,是一幢综合性、智能型多功能的超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总建筑面积为80000m^2,主楼为39层(不包括塔楼),总高168m。地下室为4层,地上裙房为7层。本文对新上海国际大厦的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结构设计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整体设计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带裙房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理论研究以及实测调查,就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整体设计的一些问题提出看法与建议。其中包括整体设计裙房基础悬臂长度的建议值和相对弯曲参考值。推荐在软土地基合适的桩箱(筏)基础沉降计算方法以及上海各类桩持力层基床系数的建议值,以供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沉降控制理论在高层房屋加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理论及实践的结果,提出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变形控制设计理论,并用于桩基础的设计.尚未见这种设计理论,用于超过18层的高层建筑桩基础的设计.通过变形控制,可以对常规强度设计的高层建筑,进行房屋加层、减少桩数或缩短桩长的优化.文中还介绍该方法在上海九洲花苑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大同云兴大厦平面尺度大且复杂,由国际酒店、酒店式办公楼、商贸大厦及五层裙楼组成,高差悬殊。其中,国际酒店为地下四层,地上主屋面高128.5 m,为31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结构高度接近AB类分界130 m。结构三部分地下室连为一体,通过调整补偿式天然筏基埋深及设置若干后浇带减小不均匀沉降和过大筏板应力。酒店上部结构采用部分型钢柱解决超短柱问题,通过梁、墙、柱截面变化平衡层高变化带来的刚度突变问题。对结构多软件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工作状态和性能均达到预期性能目标和规范要求。时程分析结果表明:以反应谱法计算高度超过100 m的框架-核心筒应参照时程分析结果采取加强措施。精细有限元模拟为梁型钢柱斜交节点经济有效设计提供保证。设计及分析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茹  梁景斌  宋孝斌 《山西建筑》2003,29(18):38-39
对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设计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从主动土压力计算、土层锚杆强度的计算、水压力的计算以及主楼与裙房之间基础处理等四个方面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prototype revised Mandatory Rule of Thumb (MRT) buildings initially designed and detailed for three storeys bare frame building; later modified through variable number of storeys (three, four, and five) and different arrangement of infill walls (bare frame, soft-storey, irregular infilled, and fully infilled). The application of infill walls increases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ies, stiffness, and maximum strength capacity, but reduces the deformation capability than the bare frame building. The vulnerability was also reduced through infill walls, where the probability of exceeding partial-collapse and collapse damage reduced by 80% and 50%,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increased in storeys (three to five) also increases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such that partial-collapse and collapse for fully infilled increases by almost 55% and 80%, respectively. All obtained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concluded that the structural sections and details assigned for MRT building is not sufficient if considered as bare frame and soft-storey. And increase in number of storeys causes building highly vulnerable although the infill walls we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